分享

汉字探微(019):三令五申——释“申”

 秋琰 2020-10-07

本文约49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朱英贵

成语“三令五申”的“申”是表达的意思或者申明的意思,意谓多次命令和告诫。但表达、申明的意思并非“申”字的本义,只是它的一种引申义而已。那么,“申”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申”字。

一、“”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其实,“申”字的构字理据是闪电,是天神,这要从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参见下图):

 “申”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由上图可见,甲骨文的“申”是“電”(电)的本字,也是“神”的本字。它的字形就像闪电时云层间出现的曲折的电光,像神秘而令人惊恐的劈雳朝各个方向开裂,雷雨时天幕上出现的锋利多齿的闪光,这就是闪电;由于闪电的光电效应,突如其来地瞬间闪现,神秘莫测地辐射强光,古人认为这威力无穷的闪电是“神”的显现,故先人视其为神,并常以“申”来称呼“神”。

金文在承继甲骨文字形的构字理据基础上又有变化:上图有的字形(如第二个金文形体)将开裂的闪电形象演变为两只脚,以示意电光方向各异又闪烁迅速。

上图的说文籀文又将开裂的闪电形象演变为两只手,这样既保留了“电”的含义也保留了“神”的含义;及至战国文字(秦国大篆)则将表示闪电形态的弯曲线条拉伸为一条竖直线,以示意有神秘力量(天神)的双手来掌控,这样一来原有的闪电电光的形象符号也就消失不见了。

上图小篆字形承继秦国大篆逐渐趋于线条化,并且进一步加以规范,讲究左右对称,又将两只侧面手形对称地写在竖直线条的两侧。

经过隶变后的隶书基本上承继小篆字形,有的隶书误将竖直线条两侧相对的两只侧面手形连写成“曰”,至此“申”的字形中所隐含的构字理据也就面目全非了。

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于是,小篆则在“申”字上部再加“雨”字,并将“申”字的竖直线条恢复成弯曲形状,这便是另造的“電”(电)字;小篆又在“申”字的左侧再加“示”字,这便是另造的“神”字。这样一来,“申”字的两种初始义分别有了“電”与“神”两个字承当,于是“申”字就专心致志地到它的引申义领域去发挥作用了。

《説文解字》卷十四申部:“申,神也。七月,陰气成,體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段注“臣”作“以”)餔時聽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屬皆从申。”

许慎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申”,就是天神的意思。在用十二地支纪月中,“申”代表旧历七月,这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与收束。它的字形用“臼”作为表意的形旁,“臼”实际上是左右两只手的形态,表示一切都可由神来自由掌控(自持也)。官吏们通常是在餔時(即申时,为午后三时至五时)处理政事,以申明白天的政务。大凡跟“申”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申”作为表意偏旁。

可见,许慎《说文》对“申”字字义的解释是侧重于神灵意义与记时功能方面的,而并没有侧重闪电这一构字理据。其实这也不必责怪大约两千年前的古人,时至今日,常用的汉语字典与词典也还是没能够解释“申”字源于闪电这一构字理据。

    二、“”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申”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天空云团间的“闪电”,此义已为后起的“電”(电)字所拥有,故现存文献不见“申”作闪电解的用例;古人认为闪电神秘而令人惊恐,劈雳的光电效应神秘莫测而威力无穷,是“神”的显现,故视其为神,这种联想使“申”获得了最初的孪生义“天神”,此义又为后起的“神”字所据有,故现存文献亦不见“申”作天神解的用例。

闪电的神奇在于许慎所言“体自申束”,也就是说,它的体态任自伸展或收束,这就使得脱离了造字本义(闪电或天神)的“申”字会朝着“收束”与“伸展”两个方向引申,并且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舒展,伸张。由于神奇的闪电能够自由伸展,故“申”可以引申出舒展、伸张的意思。例如:“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荀子·解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所以,嘴巴可以强迫它沉默或说话,身体可以强迫它弯屈或伸张,心不可以强迫它改变意志,它认为什么对就接受,认为什么错就拒绝。”可见其中的“诎申”也就是“屈伸”。再如:“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晏子春秋·杂上二四》)吴则虞集释:“曹植《赠徐干诗》注引‘申’作‘伸’。”又如:“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君子履信无不居兮,虽之蛮貊何忧惧兮?”这是班彪《北征赋》的收尾几句,其中“行止屈申”的意思也就是“行止屈伸”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施展。例如:“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北周·庾信《拟咏怀》之五)

二是表示延缓,延长。例如:“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坦奏议曰……帝纳焉。听孝廉申至七年,秀才如故。”(《晋书·孔坦传》)《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申,宽展也。”再如:“南徐、兖二州去岁水潦伤年,民多困窭。逋租未入者,可申至秋登。”(《宋书·孝武帝纪》)又如:“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请申十日,不听。”(《新唐书·卢坦传》)

三是表示重复,一再。例如:“申命羲叔宅南交。”(《书·尧典》)孔传:“申,重也。”再如:“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文选·宋玉〈九辩〉》)李周翰注:“申,重也。”又如:“既往不来,申以信兮。”(《汉书·外戚传下·孝武李夫人》)颜师古注:“重以此心为信,不有忽忘也。”

其二,表示表达,表明。“申”字由形体“舒展伸张”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用语言表达表明的意思,例如“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礼记·郊特牲》)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大夫出使之所以须要执圭(那圭的作用如同今日的国书),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奉君命出使的。不敢以私人名义晋见国君,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自己的国君。”其中的“所以申信也”就是所用来表明资信的意思。再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以上两例中的“申”都含有“表达表明”的意思。今天所说的申办、申报、申辩、申讨、申冤、申明、申说、申述、申请、申张、引申等词语中的“申”也都是表达表明的意思。就连我们不断刻意关注的“词义引申”的“申”也是来源于此。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申诫,告诫。例如:“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书·多士》)孔传:“所以徙汝,是我不欲杀汝,故惟是教命申戒之。”再如:“故明君临之以埶,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正名》)

二是表示申雪,昭雪。例如:“(文本)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新唐书·岑文本传》)再如:“发奸伏,申冤枉,号称神明。”(宋·陆游《右朝散大夫陆公墓志铭》)又如:“今特来见足下,要足下念平生之好,替我当官一说,申此冤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三是表示至,到。例如:“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文选·宋玉〈九辩〉》)李周翰注:“申,至。”再如:“夜申旦而不寐,忧天保之未定。”(晋·潘岳《西征赋》)又如:“及时秉烛夜申旦,莫令不乐心烦乱。”(清·徐柯《白纻词》之三)

四是表示旧时官府下级向上级行文。例如:“凡有复父雠者,事发,具其事申尚书省,尚书省集议奏闻。”(唐·韩愈《复仇状》)再如:“(臣)亦曾闻奏及申三司乞自京师支拨。”(宋·欧阳修《乞放行牛皮胶鳔》)又如:“仍命斌隶属襄阳帅府,其探报事宜及边防措置,则申川陕宣抚副使吴玠。”(《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

五是表示明白或使之明白。例如:“罪无申证,狱不讯鞠,遂令骘等罹此酷滥。”(《后汉书·邓骘传》)李贤注:“申,明白也。”再如:“检得鲍庄体有重伤,生以谋杀论死,备历械梏;以诸未获,罪无申证,颂系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又如:“州佐泣诉:‘限期已满,归必就刑,禀白何所申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以上这几例中的“申证”意谓明白的证据或者使证据明白。

其三,表示约束,束缚。由于神奇的闪电能够自由收束,故“申”可以引申出约束的意思。例如:“墨者有田鸠者,欲见秦惠王,约车申辕留於秦,周年不得见。”(《淮南子·道应训》)这段话中的“约车申辕”就是停驻车马约束车辕的意思。又如:“明明天子,俊德烈烈,不遂我遗,恤我九列。我既兹恤,惟夙惟夜,畏忌是申,供事靡惰。天子我监,登我三事,顾我伤队,爵复我旧。”(《汉书·韦贤传》)这段话的意思是:“圣明的天子,美德昭著;没有最终抛弃我,让我位列九卿。我蒙皇帝这样的恩遇,便日夜小心;告诫自己要自我约束,做官为政不能怠慢。天子明察我的情况,提拔我做丞相位列三公;考虑到我为以前的犯过失爵而伤感,又恢复了我原来的爵位。”可见其中的“畏忌是申”意谓“告诫自己要自我约束”,“申”就是约束的意思。

由此又可引申出束身的意思。例如:“公袭: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君小敛用的衣服有九套:一套衰衣贴身穿,下面依次是一套玄端,一套朝服,一套皮弃服,一套缥裳,两套爵弃服,一套玄冕服,一套褒衣;穿好以后,用朱绿两色的带子系腰,外面再加上一条大带。”这其中的“申”就是束身的意思。后来又将束身的衣带也叫做“绅”,只不过有添加了一个辅助表意的形旁“糸”而已。

其四,表示十二地支的第九位。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可以用作序数词,其中“申”居于第九位。

“申”字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义用法:

一是用以纪月:农历七月。旧历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一年的基准起始月,故表第九位序数的“申”对应来年的七月。

二是表示十二时辰之一。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

指一日中的十五时至十七时。例如:“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唐·韩愈《上张仆射书》)再如:“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水浒传》第二三回)

三是与天干配合用以纪日或纪年。当地支第九位的“申”与天干配合时,就有了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等“六十花甲子”的一些称谓,可以用来记日与记年。

四是泛指傍晚。例如:“高楼人冷日垂申,十日一别君休嗔。”(清·曹寅《一日休沐歌》)

五是表示十二生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以申为猴。后以为人生在某年即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等,称为“十二生肖”,又称“十二相属”。例如:“戌,土也。申,猴也。土不胜金,猴何故畏犬?”(汉·王充《论衡·物势》)

其五,用作古国名。姜姓。周封伯夷之后于申,春秋时灭于楚。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例如:“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毛传:“申,姜姓之国。”再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杨伯峻注:“申,国名,伯夷之后,姜姓。”

根据上面对“申”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申”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申”字文化含义的成语不多,多为伸张或者表达的意思,个别的还含有第二次的意思,例如:

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语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申祸无良——申:重复。申祸:第二次遭祸事。无良:形容自己没有道德。重遭祸事,是因为自己没有道德而造成的。

申冤吐气——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小屈大申——犹言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

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引申触类——指从某一事物的原则,延展推广到同类的事物。同“引伸触类”。语见清·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