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你如何辨别善恶友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10-08

怎样区分益友和损友呢?《论语·季氏篇》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对自己有增益的三种朋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即为人正直的朋友,为人诚实的朋友和见闻广博的朋友,这三类朋友对自己有帮助。对自己有害的三种朋友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即奉迎谄媚的朋友,善于当面恭维的朋友,花言巧语用心不正的朋友,这类朋友对自己有害无益。

明后期理学家苏浚在其撰写的《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成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能砥砺道义、匡正过失的,是畏友;能患难与共、托付死生的,是密友;以甜言蜜语相互倾诉,终日嬉戏游荡的,是昵友;有利可图时相互排挤,患难时相互倾轧的,是贼友。

除此之外,古人对朋友的分类还有很多。那么,佛教中对朋友的定义怎样?又是如何区分善友和损友呢?

《佛说善生经》具体讲了辨别益友和损友的方法:

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泆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以上是四种损友的表现:假装对你敬畏和服从、向你说好话、故意表现出恭敬和随顺。接着,佛陀分析到:

第一,假装对你敬畏和服从的人,出于以下四种目的:1、先给予后又恃强横夺过去;2、给予小利妄图得到报酬大利;3、因为畏惧而勉强亲近,不是真心实意;4、为自己求取私利和你相交。

第二,有所求而说美言的人,主要表现在:1、无论你为善为恶他都顺从不忤逆;2、当你遇难之时也正是他离开之日;3、对于有利于朋友的善事他刻意隐瞒偷偷拒绝;4、见有危险事情发生,他就远离而去。

第三,假装敬顺而和你亲近的人表现在:1、先行欺诳;2、后行欺诳;3、现行欺诳;4、看到你犯有小过失便变本加厉放大处理。

第四,直接表现有不良习气的损友表现在:1、有饭吃有酒喝时就是朋友;2、在赌博游戏时才和你为友;3、在淫逸放荡时视你为友;4、在歌舞玩乐时才和你为友。

以上这四种损友必须远离,因为这四种人只能害人堕落。

佛陀接着说:“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悯,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悯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悯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悯,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陀开示,有四种朋友可以亲近的,主要表现在少谈是非、慈爱、利人、同事。

第一,止非表现在见恶行能及时制止,为人正直,慈心悯念弱势群体,而且能指示修持人天道业的方法。

第二,慈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见朋友得利益代为欢喜,二者见朋友犯了过失心生忧虑,三者常常称赞他人的德誉,四者见人说不善之言便能制止。

第三,利益有四种表现:一是督护不令朋友放逸,二是督护朋友不因放逸而失财,三是不使朋友心怀恐怖,四是若有批评也在屏处,不令人见。

第四,同事也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了朋友不惜牺牲性命,二是在经济上若需资助毫不吝惜财物,三是常常鼓励朋友消除心理上的畏惧,四是当朋友无意或企图犯错的时候,他总是婉言劝谏。

如果结交了以上这四种益友,人生的旅途和道业的成就上,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增益和帮助。

《佛本行集经》譬喻亲近善友为“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正如《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中所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结交朋友能不慎重吗?下面讲一个互为善友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初期的贤臣良将。管仲幼时常和鲍叔牙一起游山玩水,交情深厚,相知有素。后来管仲和鲍叔牙分别给齐国的公子纪和公子小白当老师。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王非常残暴,经常不理朝政,荒淫无度,最后被大臣们杀死了。齐襄王死后,为了争夺王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鲍叔牙和管仲也各随其主。

公子小白夺得了君位,人们称之为齐桓公。公子纠出逃在外,被鲁国人杀死,他的老师管仲也成了囚犯。鲍叔牙得知管仲被囚,就对桓公说,管仲是个非常有才干的人,他忠实于自己的主人,这并没有什么罪过,如果桓公能够重用他,一定能够成就霸业。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国,位居鲍叔牙之上。管仲辅佐齐桓公,最后终于成就了齐国的霸业。

有一次,管仲和大臣们交谈,对大臣们说,当初他穷困时和鲍叔牙合伙经商,每次分利时都是他分的多,而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他做生意亏本时,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蠢,而是说他时运不佳;他三次出仕,三次被逐,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而是认为他生不逢时;他三次作战失利,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怯懦,而是知道他家中有老母要照顾,他在受刑期间,受了许多屈辱,鲍叔牙并不认为他鲜廉寡耻,而是了解他不拘小节而耻于才智无法显露。最后管仲感叹到:“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后来,人们用“管鲍之交”来表示知心朋友。唐代杜甫的《贫交行》里就有这个典故:“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只道今人弃如土。” 

作者 | 普门禅

图片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