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现代书家临《秦诏版》

 攒菁堂 2020-10-08

 名家谈《秦诏版》
诏版文字出于契刻,为便于奏刀,对小篆字体作了改动,化圆转为方折,变曲笔为直笔,将回环缭绕的曲线变成横竖相交的直线。秦始皇时诏版很多,一般都不用毛笔书写底稿,直接契刻,这给诏版书法带来如下特点:一是线条刚劲细挺,瘦硬通神;二是所有笔画顺势走刀,任意为之,不加雕饰,书写意味特浓;三是结体造形和间距安排随机生发,长宽高矮,参差错落。章法上左右倾斜的字贯穿在一条流动曲折的行轴线上,大小正侧,疏密相同,空间的形式感很好,这样的作品没有条条框框,生动自然,天籁浑成。

                                                        ——沃兴华《书法观止》

落而倾斜、大小间杂的诏版权量书才是秦时代书法的真正面貌。它天真烂漫,排比装饰但情趣盎然,与它相比,刻石简直算不了什么。比如,秦代石刻大抵是不敢作如此歪斜、如此肆无忌惮的左揖右让的。之所以会有这些左揖右让,一则是文字应用本身的差别,二则还是权量诏版本身的行制规定。比如有如此弧形的外貌,字形的排布当然应有一定的适应与协调,有如我们写扇面,也必须依扇面之形在章法上作灵活的排列,使密者不闷、疏者不空,这才是高手。字形的上紧下松也是理所当然,但它又不能改造文字的大概体式与笔画,故而以左揖右让作为调节,于此亦可见秦人的聪明才智——不知为什么,我似乎想到了秦印的有趣,我想它们之间似乎体现出相近的艺术法则。

                              ——陈振濂《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书法史》

“要稍慢,中锋用笔,保持匀速。笔尖顶住纸,不能滑、绷住劲,用‘内力’写字。线条太润不容易高古,太涩又外露,要注意度的把握。
临写《秦诏版》,要能从帖里受到启发,锻炼控笔能力。线是第一位的,线里有味道,不要太在意形,写得标准不是最重要的。
刻印的人或许更能体会到《秦诏版》的沉实,要有一定的厚度。多注意线的弹性、力度。写起来要轻松,游刃有余,不能写的机械。”
                                                      ——曾翔临《秦诏版》有感

 名家临《秦诏版》
▲石开临《秦诏版》
▲王镛临《秦诏版》
▲黄惇临《秦诏版》

▲曾翔临《秦诏版》
张继临《秦诏版》
许雄志临《秦诏版》
杨祖柏临《秦诏版》
朱复戡临《秦诏版》
徐亦农临《秦诏版》
童大年临《秦诏版》
冯建吴临《秦诏版》
马公愚临《秦诏版》
▲罗振玉临《秦诏版》

▲吴昌硕临《秦诏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