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氏家族亲友群诞生记

 字奴雲丹 2020-10-08

沈氏家族亲友群诞生记

文/沈云丹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何处去?这,是哲学家的追问,但是,也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追问,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是会寻根的,否则就不会有“叶落归根”这个词语了。

我姓沈,名云丹,在我12岁时,父亲沈德荣因病谢世,在我不满16岁那年辍学,以高中一期的文凭顶替母亲的职成为一位滥竽充数的可能会误人子弟的教师,好在后来我以会写几个字的特长经组织调入文化系统工作,成为一位“字奴”,否则不知多何少的学子被没有国民教育文凭的我所贻误。

早在三年前吧,我建立过沈门后裔群,因为那时我和好多亲戚没有走动,就解散了群。光影似箭,2020庚子鼠年就这样带着新冠疫情来了,在闭门躲瘟疫的日子里,我们听到了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我们的大哥(沈永连)因高血压诱发了老溢血猝然病故,亲友们因缘从八方聚会,儿童相见已是两鬓染霜,彼此感慨万千,我们同辈的敬之哥哥和敬以妹妹提议建立亲友群,便于亲友相认和信息互通,“沈氏家族亲友群”就这样诞生了。

依据敬以妹妹回忆,我们的爷爷沈鸿福、奶奶黄莲惠共生育十个子女,成活5位(三女两男),目前群里的亲友们均为这五位的儿女、孙辈以及他们的配偶家眷,短短的一天就有34位亲友聚会在群里,感谢微信平台!

有人问我群员咋个那么少呢?原因是:一是我们的上一辈只有敬之哥哥兄妹的父亲健在,已是88岁高龄了;二是我们同辈的有的哥哥姐姐也是70多岁了,不太经常耍网络的;三是有的亲友还在到达亲友群的途中;四是我们的后辈的子女们还年幼。但是,我们坚信:亲友群会愈来愈壮大起来的!

在亲友群里我是小嬢。群里的沈世林大哥是原名山区方志办主任,我俩曾经探讨过家族亲缘关系,所以,邀请他进了家族群。

沈仕林大哥说:四大房是奠定近现代名山沈氏的基层。如果你们的这一支确实是从铧头嘴出来的,那就很近了。四大房的祖先分别是“荣、华、福、寿”,其中之一的寿,就是老四,也是我的老祖,分家在白杨沟。其他的三家分别在沈家漕,即今天的万古的沈家漕和城东的长坪村,第三家在今的百丈镇郑家岩。

沈家发源在哪里呢?下面是沈永蓉二姐的回忆:

沈永蓉:沈家湖广填四川,落地在洪雅华头嘴,二爸在世时去华头嘴认个亲。华头嘴的沈家当时九男2女还是很兴旺的,两个女儿招婿在家,我们属于其中一家,父亲姓扬,会打铁打石头。这点到二爸这里失传了。当然社会进步也是原因。后来就定下20代排行后分家各自发展,我们的祖辈(桃子树下的是男祖上姓扬,女祖上不邓淑珍家房子傍边)用箩筐挑着一女一儿来到了柏香村。当时沈家和杨家约定三代换祖姓扬,就是有一部分后人要改为杨姓。可沈家代代都是一男二女,直到父亲这代才改变。所以到我们这代才有扬姓出现。大哥为什么叫沈永连?希望以后连续出生的都是男丁。

沈永蓉:以祖上沈扬两家之约,以后只有沈永连家后人姓沈,其他都为扬姓。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的后人要记得沈扬两家是一脉相传!

沈永蓉:名山沈家潮的沈家和我们同是华头嘴出来的,但他们好象是沈家老四。无必换祖。

关于排行,二姐的回忆:“自登正治鸿,德永啟大中,寿昌传百代,一心几万年。”

那么依据二姐提供的这个20代排行来看,沈家从湖广来填四川,至我们这一辈(永字辈)是第七代,我们之后有两代(孩子、孙辈),目前共传九代。

据大哥的大儿子林孝回忆,关于二姐提到的“打铁打石头”的手艺并未失传,现粘贴林孝的话:

林孝:还有二姨说的祖上传下的打铁和打石头没有传下来这个不真实,打铁失传但打石头父亲在世时教过我和林红打过。

林孝:因为据我所知打铁我不知道但打石头我父亲会打我二爸杨永科也会打。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没有失传,就好!

再有,依据昨天和今天的群聊来看,群里发言的亲友还不多,主要是多数亲友都不认识,于是大哥的大儿子林孝提议亲友们将群名片备注为实名,这个提议非常好,也得到了二姐的肯定,现复制粘贴他们姑侄的对话:

林孝:还有我有一个小提议群里的世辈也好,晚辈也好尽可能用真名到时候得罪了都不知道是啥回事。

沈永蓉:我同意用真名。但同是一家人,就不要太在意,群里年轻人站多数,大家随便点。不必局礼。也更不要小气。

总之,这个亲友群就是一个链接沈门宗亲的平台,祈愿亲情永驻!祈愿各家幸福安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