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迪士尼丢了玩具,爸爸竟这样骗我”:这个故事看哭我……

 人人猪头 2020-10-08
读心先生

新都市读书群体第一微刊

 

文|祝东风

来源|甘北(ID:ganbei1990)
观众 简弘亦 - 观众


被生活伤害后依然善待生活



01
 

看到一个很温暖的故事。

一对夫妻带着女儿去上海迪士尼乐园,女儿带着自己最爱的玩具。可是在游玩过程中,小朋友不小心把玩具弄丢了,一家三口在园内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只能悻悻回家。

回家的路上,这个六七岁的孩子一直在流眼泪,她曾经以为娃娃是有生命的,但在这一刻,她明白了娃娃只是娃娃。

因为,“如果它有生命的话,我找了它那么久,它会出来的……”

看着失落的女儿,父亲仿佛也看到小时候因为弄丢玩具,而同样感到遗憾的自己。

于是,他和妻子重又买了个一模一样的小玩偶,在迪士尼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告诉孩子,她丢失的娃娃,在经历了一番冒险后,重又回来了。


简单温馨的小故事,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也在某些字句上,不由自主地红了眼眶。

因为这样细心的善意,这样温柔到极致的耐心,这样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深度共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稀薄的。

相同的场景发生在我家,闭着眼睛,我都知道我爸妈会怎么做——陪我找一圈,最多最多也就再给我买个一模一样的。

对他们而言,玩具只是玩具。

他们爱我,却不一定能懂得,我难过的不只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娃娃,还因为意识到自己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是假的,这一刻,我“被迫清醒”了,“被迫长大”了。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总有一天,她自己会知道玩具就是玩具的。

是的,总有一天。

可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总有一天,所以,从现在到“总有一天”之间的距离,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我们,会有很多年,很多很多年,去当大人,却只有几年,可以做个小孩。

而且,每个小孩做“小孩”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允许他做多久的小孩。

文中的小朋友,正在度过她小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约莫六七岁的光景。

真好啊,她的童话梦,仍在继续。




02
 

为什么这个故事如此动人?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其实占少数。

更多的孩子,都被辜负过,可他们的父母,又不是故意的。

这是一个无解的题,你怪不了谁,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追责,又对谁抱歉。日子久了,自己也忘了,曾经在某时某刻的深深遗憾,慢慢成了思绪中一道清清淡淡的痕。

我周围有不少朋友,在谈及自己丁克或者恐婚恐育的理由,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因为我父母怎样怎样,所以我没有信心去做一个好妈妈/爸爸,所以我不要生孩子。”


诚实地说,我也是这类人中的一个,直到现在,我依旧对抚养孩子这件事情充满了恐惧,甚至是抵触。

生是瞬时性动作,养是持续性动作,你和一个生命朝夕相处,很难保证自己会不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而且,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明白自己是有些性格缺陷的。

因为我爸妈是个急性子,所以我可能也没什么耐心;

因为我爸妈很强势,所以我对自己的孩子可能也是说一不二的;

因为我爸妈有时候并不在意我的感受,所以我可能也会觉得孩子的想法不重要……

这样的猜想,在前阵子,闺蜜把猫放在我家寄养时,被进一步证实。

小猫很可爱,我也很喜欢它。可没过几天,我就把它送走了,因为,它不听话。

它会用爪子把猫粮扒到地上,也不定点到猫砂盆方便,一大清早地在家里一边叫一边跑酷,最终,我的忍耐在它往我床上尿了一泡尿后,到达了极限。

我打电话给闺蜜,催她赶紧回来,以及如果实在不行,我能不能把猫转给我俩另一个共同好友寄养。

能感觉到,闺蜜不高兴了,但是我不妥协,她也没办法。因为这件事,我俩的关系直到现在还别别扭扭的。

仔细想想,小孩子跟猫咪其实很像,他们完全不由你的意愿控制。不管你是不是在睡觉,他都可能突然哭个不停,不好好吃饭,很容易就把衣服搞得一团糟,甚至也会尿床。

我既然受不了猫,也很可能受不了小孩。

而且更可怕的是,在猫猫犯错的某些时刻,我是真的想揍它。

我甚至有点理解,我爸妈为什么会在我犯错的时候揍我,确实太气人了。

但冷静下来后,我突然被心底那种压都压不住的狠劲儿给吓到了。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想的不是如何教它,我都没有想过去问问我朋友,它乱叫乱尿的原因是什么。

乱叫可能是因为饿,乱尿是不是因为新换了环境,它不适应,再不济,不让它进我房间就好。

为什么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我不想原因,也不想解决方法,而是不受控制地骂骂咧咧,甚至想动手?

这样的行为轨迹,跟我的父母何其相似。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极其强烈的挫败,并且深度固化了我没法成为一个好妈妈的自我认知。

因为我父母对我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我也会不自觉地,以相同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摆脱不了的。

我不适合生孩子。




03
 

这样的想法,在看到这个故事时,出现了几丝裂缝。

因为在文中,这个父亲坦言道,他曾经也是个被父母辜负过的小孩,他的心里,也有一个黑洞。

可这并不妨碍,他现在成为了一个很棒的爸爸。

他没有继承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而是以自己儿时的情绪,充分理解了他的小孩。

他看透了孩子的伤心,不仅仅是因为玩具丢了,还因为她察觉到和她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原来就是个没有生命的棉絮填充物。她们曾经一起吃饭睡觉,她对它说过那么多悄悄话,原来都是假的,娃娃根本就听不懂。

那么,无论再买多少个和之前一样的娃娃,她在某些方面的童稚幻想,都在今天彻底地死掉了。

他深切地知道,这个娃娃对于女儿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个玩具那么简单。

所以愿意花这样的力气,废这样的周折,有这样的意识,去延续孩子的童话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心里的洞,也被填上了。

这才是整个故事里,最打动人的地方。

他保护了孩子,也救赎了自己。

——呵护你的梦之前,我想的仅仅是呵护你的梦,却从未想过,我的梦,因为圆满你的梦,也得到了圆满。

还有怎样的意外之喜,比这样的父母子女之爱来得更加绵延和浓烈?

我突然体会到什么叫做“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延续。

孩子的存在,并不是单向地予取予求,他是家长的镜子。让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同时,也能疗愈自己,这是为人父母的力量,更是子女的报偿。




04
 

我们这一生中,会接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源源不断的伤害,原生家庭的伤害不过是诸多伤害中的一种。

这个伤害让你前怕狼,那个伤害让你后怕虎,它们慢慢成了心结,成了日后捆绑自己也膈应别人的网。于是,我们更加将自己封闭起来,为了防止自己被伤害,也为了防止自己伤害他人。

可是,这其实是一种逃避,一种懦弱,甚至,是一种更加隐晦的自我伤害。我们拒绝了尝试的机会,也斩断了变好的可能,给自己的选择和改变都判了死刑。

在寂寞、失落、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袭来时,无意识地把自己往死胡同里推,不愿意出来,还深陷其中自怨自艾。

宿命主义者听之任之,悲观主义者怨声载道,都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惨最倒霉的人。

可是,上天虽然给了我们一些不好的东西,但它也给了每个人一定的自愈能力,还有后天修正的机会。

痛苦能否延续,能否传递,它确实是未知的,但同时也是我们可控的。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挣脱。

还有人选择背离。

他们把自己经历的伤害,感受的遗憾,潜移默化成一种淡淡的却很顽强的信念,那就是不让周围的人同感他曾受的苦。

悲剧在他的身上得以终止而非延续,同时也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还发了条朋友圈。

其中有个朋友的评论,也让我愣了很久。

“好感动,我没有这样的妈,但我想成为这样的妈。”


有人从故事里看到了“这样的父母真好”,然后更加遗憾和埋怨,自己为什么不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有人把这个故事转发给了自己的父母,想以此来重新沟通亲子的相处之道;

还有的人,则选择与过去释然,期待自己能让未来变得更好——我没有这样的父母,但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父母。

这三类人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存在于大千世界,每种想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我更喜欢最后一种。

因为它给人光明,能让人看到希望。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要我说啊,世界上还有一种更温暖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被生活伤害之后,依然能善待生活。

最近微信改版了

好多朋友说找不到先生了

其实只需要加星标就可以方便找到

具体操作见下图3秒搞定

作者介绍

祝东风,甘北,100万女性的娘家人,可以信赖的情感闺蜜,写男欢女爱,也写世情冷暖,欢迎你来做客,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

音频与编辑

音乐:简弘亦《观众》

编辑:读心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