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志摩死后很多人都写悼亡诗,却都敌不过林徽因的这首,才女厉害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0-08

1922年,25岁的徐志摩自英国剑桥学成归国后,发表了一篇《徐志摩离婚通告》,要和发妻张幼仪离婚,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反对的人很多,头一个就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面对质疑,徐志摩这样说: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选自《致梁启超》)

读了这封信,其实我们就明白了,徐志摩当时一定要离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伴侣已经出现,这个人就是林徽因。可惜的是,最后他并没有追到林大才女,虽然他们一直是挺好的朋友,虽然林徽因还因为他爱上了诗歌。林徽因终究还是在1928年,嫁给了梁思成。她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按说徐志摩在此后应该避嫌,不再与林徽因来往,毕竟人言可畏。但两人的友情似乎并没有爱到这些世俗的羁绊,甚至在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后,两人仍有往来。

1931年春天,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丈夫并不在身边,而徐志摩则经常来找她,给她念诗、鼓励她写诗。因为这事,他们受到不少的质疑,冰心的那首《我劝你》也被解读为是在劝他们二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但林徐二人,始终没有回应过。另两位当事人,陆小曼和梁思成,也并没有阻止二人的往来。相信男女之间,其实是有超越爱情之外的纯洁友情,这或许是陆小曼和梁思成的智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离世,林徽因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毕竟他是为了参加她在北平的演讲会才会一大早就北上。

一位巨星就这样陨落,诗坛震动,他的葬礼自然也是隆重的,各界名流出席,金庸、张幼仪、陆小曼、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都在。张幼仪和陆小曼献上了挽联,唯有林徽因什么都没写。或许是太悲痛写不出来,或许是她还没想好用什么身份来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少名家都为徐志摩写过悼亡诗,其中也包括陆小曼的扫墓诗《癸酉清明回硖扫墓有感》。“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痛失丈夫何等悲痛,陆小曼这几句诗确实令人动容。

但这些人写的诗,都比不上林徽因于1936年发表在《大公报》上的这首《别丢掉》。徐志摩死后,林徽因始终忘不了他,这首诗其实早在1932年就已经写好了,只是她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大家且看:

其实看懂了这首诗,也就明白为了为何徐志摩会视林徽因为灵魂伴侣。与陆小曼等人,一味道地咏叹伤怀不同,林徽因是真正懂徐志摩的人。

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怀念,是两位诗人间的心心相惜。她知道对方一直追求着热情的生活,她明白徐志摩内心的那份真。哪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里,他都不会改变初心。

满天的星星如梦似的挂起,隔着山的灯火,天上的那轮明白,无处不诉说着自己的思念,诗意的语言如一场温情的对话。对话的重点是:你仍得相信;而那山谷中的回音,就是对方的回应。

林徽因用朦胧绝美的语句,精巧的结构安排,写成了这首哀而不伤的悼亡诗,让我们看到了两位多年好友间的真挚感情。与其它悼亡诗相比,林徽因这首诗在柔美和伤感中,充满了力量。他的离去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他留下的文字,则如山谷中的回音一样,给她温暖。

这首现代诗,从遣词上来看,朦胧中不失隽永,字字精准。而从结构上来看,学美术的林徽因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全诗由“别丢掉”3个字开篇,再用山谷中的回音落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从意境上来看,明月、灯火、星空、流水等多个意象的引入,都恰到好处,没有堆砌感。

所以从整体水平来看,它绝对是现代诗中的精品,如今它也成了林徽因的代表作,风靡了80多年,直到现在仍受到很多诗歌迷的喜爱,只能说林大才女果然是厉害得很。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