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这辈子,所有遇见,皆有因果

 wenxuefeng360 2020-10-09

文 | 有书苏沫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他是精通琴艺且贵为晋国的上大夫。

他是戴斗笠、披蓑衣的粗鄙樵夫。

两个看似不会有交集的人,却因为一曲高山流水,成为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他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人这一生,相识百人,不如知己一人。

何谓知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或许就能明白。

蓬莱仙境苦练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伯牙抚琴,子期静静聆听,这段经典友谊被无数后人传颂为“知音”的典范。

回顾历史才发现,俞伯牙最初在琴艺上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琴操》《乐府解题》中均有记载过伯牙学琴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由于天赋极高,得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三年之后,成连已将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俞伯牙,伯牙也学习的很好,琴艺大长之后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琴师。

高手,总是有自己的苦恼。

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琴艺上还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始终不得要领,不能够“精神寂寞,情致专一。”

然而老师成连却坦言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至于艺术的领悟和感受方面,他也不是很擅长。

但是成连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在移情方面非常擅长。

于是,俞伯牙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与老师一起乘船至东海找方子春继续深造琴艺。

当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借口要去接老师过来,便离开了。

很多天过去了,成连老师却再也没有回来。

伯牙抬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再回望岛内一片寂静的山林,只听得:

“海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


孤独寂寥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伯牙不禁触景生情,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的和谐旋律。

仰天长叹之后,伯牙音随意转,大自然的美妙和自己忧伤仿佛合而为一都融合进了曲子:

繄洞渭兮流澌濩, 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情愫兮蓬莱山,钦伤宫兮仙不还。

这便是后世传颂的《水仙操》。

伯牙豁然开朗,原来是成连老师故意让自己深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独自感受大自然,这才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了真正的传世之作。

俞伯牙就这样成为了一代杰出的“琴仙”,他的琴声能够模仿大自然中的很多声音,并且能够表达各种感情。

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这样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

凭借这高超的琴艺,伯牙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师的首席,后来又被任命为晋国上大夫。

人生虽是平步青云,然而高处不胜寒,世界如此之大,真心能够听懂他曲子的人并不多,理解他琴意的人更是一人没有。

这种孤独,比置身于孤岛更加惨绝。



高山流水遇知音

有一次,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返回的途中,他心系故国的山水,一路走走停停。

中秋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时遇到了暴风雨,由于风雨所阻,伯牙不得不将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

云开月出时,风浪渐渐平息,伯牙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开始专心抚琴。

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中,忽然觉得手下一紧,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琴有误,高人顾。

按照当时的说法,若有势均力敌的高人相遇,乐器因为通人性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比如断弦等。

作为琴中高手的伯牙向来自负,不信这荒野山林中有懂自己琴艺之人,便命仆人去寻找,却见仆人带过来一位衣衫褴褛的樵夫,这位樵夫便是钟子期。

子期告诉伯牙他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书,刚才被美妙的琴声吸引,这才不由得听了起来,并非有意偷听。

伯牙借着月光打量着樵夫,果然身旁放着一担柴,伯牙不信樵夫能听懂自己的曲子,便有心为难:

“你既听得懂琴声,那就说说看我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淡定回答:

“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伯牙感慨自己以貌取人,暗暗赞叹樵夫的谈吐不凡,便邀樵夫到船上细谈。

接着樵夫子期又认出伯牙所弹之琴为伏羲氏造的瑶琴,又把这瑶琴的来历意义说了出来:

“此琴材质取自梧桐树,且只取中间部分,后放置于江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后择良辰吉日制作而成。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当今能知此琴来历的人并不多,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却也担心他是“记问之学”,忍不住再次考验子期:

孔仲尼鼓琴于室中,见猫方捕鼠,颜回能闻琴中贪杀之意。

我心中所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于是,伯牙便抚琴弹奏,请子期辨识其中的寓意。

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中,记载到的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子期回应道:“善哉,巍巍乎若高山。”

伯牙又鼓琴一曲,意在潺潺流水,子期回应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伯牙听后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琴声表达的意境过去从未有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樵夫竟能听得明明白白。

伯牙到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感慨竟在这野岭之地,遇到了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两人在船中伴着美酒畅谈,越聊越投机,不觉便到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分别之时,两人竟生出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便结为金兰。

伯牙邀请子期随行同游,但子期以“父母在,不远游”遗憾拒绝,伯牙赠黄金二笏,并且约定明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集贤村里高人藏

世人多感慨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不知樵夫子期与上大夫伯牙的知音之遇并非偶然。

和伯牙相比,史书中对于钟子期的介绍却少之又少,只是知道子期也是楚国人。

据《左传》记载,钟子期虽为樵夫,却是楚国宫廷琴师钟仪的族人。

公元前582年,晋侯在军中视察时发现了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所弹奏的调子都是南方楚调。

晋侯被钟仪不忘故土的精神所感动,便把他送回了楚国。

由此可见,钟子期一族世代为楚国的宫廷乐师,所以他绝不是普通的樵夫。

还有一种传闻,钟子期之父最初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师,就在他名声日隆之时,被召进宫中作为宫廷乐师。

擅长弹琴鼓瑟的钟父凭借自己的技艺在宫中站稳了脚跟,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然而那时的宫女都是属于国君的,后来宫女怀孕了,钟父便想尽办法带着宫女逃到了集贤村,钟子期便在这里出生了。

集贤村是一个贤隐集聚的地方,都是隐姓埋名的人家,所以钟子期耳濡目染的都是贤人之范,为人处事也有君子的风范。

由于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聪颖灵慧的钟子期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领悟能力。

他却选择做一个隐居于山林间的樵夫,闲云野鹤的生活虽谈不上光宗耀祖,却也是怡然自得。

所以钟子期虽是樵夫,在音律方面的造诣却是非常人能比的。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天晚上子期听到有人击磬的声音甚是悲伤。

天亮之后唤来击磬者问道:

“为何你击磬的声音如此悲伤?”


击磬者回答说:

“我的父亲杀人不成,自己却送了性命。

我的母亲受连累成了官府的奴隶,我也因此为官府击磬。

我三年未见母亲,昨日偶然遇见,打算为她赎身,却没有钱财,自身又为官府所有,因此悲伤。” 

子期说:

“悲在于心,而不在手,亦不在木石之上。

人感到悲伤,而木石相应,是至为真诚的缘故。”


由此可见,子期不只是古琴的知音,于其他乐器亦如此。



留得贤名万古扬

一个是行于世的高手琴师,一个是隐于村的懂琴之人,相识已是幸运。

但世事无常。

伯牙心怀子期,第二年的中秋他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没有等到钟子期前来赴约。

伯牙便焚香抚琴召唤这位知音,却发现琴声哀怨凄切,伯牙担心子期若非父丧,必是母亡,所以才宁失信于他,不肯失信于亲。

伯牙便这样一夜未睡,只等天明上崖探望知己。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才知钟子期已经染病去世。

至于子期去世的原因,史书中无确切记载,有传说钟子期念伯牙知遇之恩,白天砍柴,晚上攻读史书,数月之间便心力交瘁而死。

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建在江边,这样到八月十五相会时,才能听到伯牙的琴声。

伯牙听到老人的话,万分悲痛。

曾经的知音,如今变成了山野中的一抔黄土。

痛失知音的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便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

这便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据史料记载,伯牙自此不再染指音乐,痛失知音的遗憾一直陪伴他的终身。

“绝弦谢世人,知音从此无。”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如今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明代冯梦龙将伯牙子期的友情总结为四句话: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这或许是因为知音如爱情一样,可遇而不可求。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然而能够真正交心的又有几个。

就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这样说:

“黄金万两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行色匆匆的人世间,若有一人能分享生命中的悲喜,将是平凡人生中的珍贵。

这个人不一定要朝夕相处,却能够心有灵犀。

真正的知己,贵在知心。

人这一世,若有幸拥有一知己,还望好好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