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老舍与武术的故事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20-10-09

文|网络 编辑|禅音

老舍先生的生活极有规律,他起得早,不贪睡。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拳。

老舍家境贫寒,自幼身体弱,22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

病愈之后,他认识到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从此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最早,是练剑术。老舍不仅会舞剑,而且舞得颇有心得,居然编了一本《舞剑图》。

1921年5月中旬,北京市举行全市小学联合运动会,这本《舞剑图》被刊印出来,并免费发放。

此书插图为老舍北京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画家颜伯龙先生所作。

1930年,老舍先生由英国转道新加坡回北平。

有一天,《学生画报》记者陈逸飞先生去拜访他,见他一个人正在家里跳一种奇怪的“舞蹈”,一会儿学燕飞,一会儿学小动物淋雨后抖水的样子,浑身乱颤。

陈先生看得奇怪,随口问道;“你练得叫哪路拳”?老舍说:“这是昆仑六合拳。”并解释说,六合拳流派很多,常见的有峨眉六合拳,还有外家拳与内家拳之分。

老舍自己练的是内家,专重气功。

陈先生问:“有什么用?”他心想,像你这样学小燕飞,学小猫小狗抖水,会有什么大用处?老舍看出了他的心思,回答说:“这不仅能健身,还可以防身。”

陈先生不信,冷不丁一拳直冲老舍胸口打来。只见老舍并不躲闪,略一含胸,拳头落了空。

老舍就势将陈先生的胳膊一拨,陈先生顿时觉得胳膊像触电一样,浑身麻酥酥的。

陈先生服了,恳请老舍送他一本《拳谱》,要照着《拳谱》去练武。但老舍先生有个条件,不得到外边说他会打拳。

1933年4月,老舍忽患背痛,痛得很厉害,医治无效,大夫无策。这使他暗下决心加强锻炼,便拜济南的著名拳手为师,开始系统练武。在武术与狗皮膏药的双相作用下,果然奏效,背痛逐渐消失了。从此,老舍更是寒暑无间进行锻炼。

他学了少林拳、太极拳、五行棍、太极棍、粘手等等,并购置了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械。1934年迁居青岛,老舍在黄县路租了一套房子,房前宽敞的院子成了他的练拳场地。

通往客厅的小前厅里有一副架子,上面十八般兵器一字排开,让初次造访的人困惑不解,误以为闯进了某位武士的家。

这一时期的老舍,生活安定。身体说不上健壮,但无大毛病,创作力旺盛,撰写了《骆驼祥子》等大批优秀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随势内迁,刀棍都丢在了青岛,但太极拳却始终没有扔,走到哪儿打到哪儿。重庆北碚蔡锷路24号房前有一个大操场。1943年秋至1946年初,每天清晨,人们总可以看见一位戴眼镜的清瘦中年人在操场中央打拳,姿势优美,动作娴熟,功夫到家,这个人便是老舍。

1949年,对老舍来说既是个大灾年,又是个大喜年。灾,身体出了大毛病;喜,新中国成立了。在纽约的一个夏日,老舍正打着太极拳,腿忽然抬不起来了,经大夫诊断是坐骨神经炎,需要立即住院开刀。这一刀,中断了老舍长达15年的练拳史。从此,他成了一个“三条腿”的人,步履艰难,走路离不开手杖。手术后刚能行动,他便启程回国,年底才回到北京。

太极拳打不成,老舍便到中山公园向一位姓李的皮厂经理学习太极气功,每天早晚坚持练静功。

1955年,为了创作话剧《西望长安》,老舍专程到了西安。在采访过程中,由于坐吉普车长时间颠簸,腰病复发,回到北京后几乎不能下床。幸亏他有功夫在身,知道自己应该活动哪些部位,加上名医的按摩,很快便转危为安了。医生的结论是:“老舍先生的功底好,万幸!”

因为与拳师们过从甚密,老舍装了一肚子拳师们的传奇故事。

他一直想写一本叫《二拳师》的新型长篇武侠小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以偿。1935年,他把这个能写成十万字以上的素材压缩提炼,挑其中最精彩的片断,写成了一篇只有六千字的题为《断魂枪》的短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老舍把三位出场的拳师和他们各自的拿手戏――王二腾的刀技、孙老者的拳术与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耳边仿佛都能听见刀棍在空中“嗖嗖”作响。

但是,《断魂枪》的妙处并不在这儿。沙子龙断然拒绝传授“五虎断魂枪”,夜深人静,他关好门一个人独自在院中,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仰望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用手抚摸着凉滑的枪身,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你只听得“不传!不传”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使你的神经为之震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