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榆次南关

 如蚁人生234 2020-10-09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榆次县于汉故城西南(现老城位置)新建土城池。不久,城池南门外有人迁来居住,始有南关。明嘉靖二十年(1541)蒙古俺答入侵榆次,榆次城固若金汤,城内官民免遭灾难,而紧靠县城的南关被贼兵抢掠十日,关民半数被屠杀为防俺答再次入侵第二年即嘉靖二十年(1542),榆次知县主持拆除南门瓮城为南关修筑了东西两端与县城相联半圆形郭城土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开始历时2年,郭城加固增高,改为至此,由县城和郭城组成的榆次老城基本定型,后虽有多次修葺,但总体上没有多大变化。

郭城南关以清虚阁为中心,形成了南关大街阁北街)、阁南、阁东、阁西街四条主干道。其中,阁北街直通县城南门,与南大街北大街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街道一起构成了榆次老城的商业街市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繁华程度堪比大城内。直到清末时期1907正太铁路(现石太铁路)榆次古城北面通车后,榆次商业中心才逐渐转移到了城北县城与郭城南关以南城门及南城墙为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榆次的城市改造中,包括南城门在内的四个城门和城墙被拆除,也就没有了城与郭的区别。修复老城时,南城墙的一段墙土被保留;阁北街与南大街相连,部分街道被清虚阁广场占用;阁东街因拆迁消失;阁西街所剩无几;阁南街只剩下南段不足200米。

  出县城南门很远就能看到郭城的标志性建筑清虚阁,它位于郭城正中央,榆次人俗称为南阁,也名玉皇阁,观音阁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的清虚阁,由南泰山庙道人募缘而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榆次县史记事更名为“清虚

  清虚阁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式样独特,系纯木质结构,三檐两层,十字歇坐南朝北,四周无围墙环抱,独立街心中央 。整个楼体,全靠底部36根粗壮的木柱支撑。清虚阁二层中央,原有一座形似悬崖峭壁的假山,周围塑有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可惜毁于十年动乱。1990年,榆次市政府翻修清虚阁,增加阁基,又筑汉白玉防护栏杆,外拓环形路,路边设华灯,又新增4堵低墙。2003修复老城时,清虚阁被抬高重修,并拆迁周围民居扩建成清虚阁广场

清虚阁外,南关还曾有众多寺庙、牌坊等古建筑,如阁东街的显圣寺、火神庙、千佛寺;阁西街的孟母祠、山灵寺;小西门洞的圣母庙、文昌庙;郭门门洞上的河神庙;郭门外的风雨雷电坛、先农坛。这些古建筑除在古地图中有标注外,均未发现其他影像资料。而侵华日军的一张老照片中留下了南关大街(阁北街)上“乡贡进士郭曦坊”的影像。这座牌坊是明成化年间,由乡贡进士、南要村人郭曦的族人修建,坊匾上书“克修厥德”。

花园路西侧的南关居民区又称小西关,位于郭城南关小西门外,解放前曾是南关的附属小村,解放后被并入南关。50年代榆次城墙被拆除后,小西关与南关没有了城墙的阻隔,而在原墙旧址位置上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向土路。1968年,这条道路被拓宽改造为花园路。此后,花园路又分别于19751981年进行了两次改造。2001年至2003年花园路再次进行拓宽改造,儿童公园外围的沿街商铺被拆除,改造成了翁城遗址公园,花园路也往南延伸至南内环(思凤街)。

红薯园又称南关八队,是南关的一个自然村,清代以前这里并无人居住。20世纪初首户山东人逃荒到此建屋安家,此后这里逐渐成为以山东人为主的自然村,因这里的村民擅长种植红薯,并以卖红薯出名,被称为红薯园。

1928年河南许昌人陈禹祥在南关路家巷置土地4亩多,开设山西第一家有可靠资料记载的机制卷烟厂—“华北纸业公司”,次年迁往太原,更名为“华北烟草公司”。1930年,华北烟草公司与另两家企业合并成立了“晋记烟公司”,1932年“晋记烟公司”又改名为“晋华卷烟厂”。晋华卷烟厂为纪念山西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曾生产过“正太”香烟,为庆祝太原解放生产过“解放”香烟。晋华卷烟厂为抵制洋烟,保护山西卷烟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榆次农肥厂(榆次化纤厂前身)在南关路家巷建厂,当时是一个生产骨肥的小厂。1960年榆次农肥厂改名为榆次化工厂,后又改为榆次化纤厂,成为山西唯一生产腈纶纤维的厂家。90年代末该厂开始逐渐衰落直至破产,2003年老城改造时化纤厂旧址被改建为大乘寺。

1996年南外环在南关村南建成,1997年南关新南门、玉苑路竣工,2003年思凤街穿村而过。交通的改善促进了南关的村庄建设。1995年南关新村二层别墅小区建成。1998年南关玉苑路西建成农民银河公园。2004年南苑小区开工建设。2007年碧玉峰小区建成。2012年,河道治理和防洪设计相结合的潇河湿地公园一期在南关村南的潇河北岸建成,成为榆次的一处新景观。

南关的历史与榆次老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村落也因老城而发生多次巨变,历经沧桑的南关已成为榆次人口最多的村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