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右历史进程的第一宦官权臣司马迁家族

 garyhyz 2020-10-09

历史是谁之笔写的?如果秦汉以来,一个中书令这样的顶级官员,你不知道他啥时候死的,也不知道他中书令当了多久,谁接替他的,不是太奇怪了么?!为圣者讳的背后是什么呢?

《左右历史进程的第一宦官权臣司马迁家族》

对中国历史的认识,首要要推司马迁,他被称作了史迁。对司马迁的生卒年代,我们可以考证是生于前145年或前135年,而死于哪一年却不可考,对司马迁啥时候死的,没有说法,更关键的是大家都认可的是他不是短命的,是长寿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疑点,从这个疑点往下考证,你可以看到一个与大家印象完全不一样的宦官权臣司马迁家族。

司马迁像
比较公认的是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也就是说这个时间司马迁肯定是活着的。但以后他活了多久,却没有说。更关键的是他当了中书令,这个职务是比太史令有权太多的职务了,是在宰相之上或者说宰相之首的职务,如果是宦官担任,对应到明清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于一身,比魏公公都要有权,魏忠贤也只当了秉笔太监。因为明代的宦官专权,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互相制衡的机制。如此重要的职务,以中国秦汉以来的史学传统,应当是都记载的非常清楚,啥时候在职啥时候卸任,起码也该看得到,而中国历史上对司马迁这一段居然成为了空白!
汉武帝以宦官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司马迁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这个职位之权力,史学上的描述也是空白了,非常令人生疑。
我们可以看到史书上记载,在汉朝的天汉年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但令人费解的是他受刑不久任中书令(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书令:官名。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之,掌传宣诏命。西汉后期改称中谒者令。)也就是说司马迁不受腐刑,还担任不了这个官。为了当这个官,别说是奇耻大辱为了写史书而苟且偷生,有人为了练就《葵花宝典》还自宫呢!为了这个位高权重的官职,愿意腐刑的人大有人在。
司马迁为何能够有这个官职,我们可以看看司马迁当时的姻亲关系,就会有些体会了。司马迁一家与赤泉侯一家是联姻的。司马迁的儿女亲家为赤泉侯杨胤,字嗣宗,其祖杨喜是因为击杀项羽而封侯的五人之一。第一代赤泉侯杨喜的父亲杨硕,在西汉立国以后就是太史。所以司马迁的太史世家,不如说是亲家的世家。司马迁祖上司马错是秦将,司马迁的父亲才为太史。而当年赤泉侯杨喜本人,曾官居汉高祖时郎中骑都尉(管理宫廷车骑门户的武官),又执掌宫中更值宿卫(负责宫中夜间安全的武官),这个是比秦朝宦官权臣赵高担任的职务还要多,在宫中和禁军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到了汉武帝时代,赤泉侯的孙子杨殷(一说胤)字嗣宗,与司马迁成为了儿女亲家。也就是说司马迁的亲家在汉朝皇宫,是有非一般的关系的,司马迁的入宫,那不是屈辱,是如鱼得水了,是大权得揽了。
司马迁能够在宫内独揽大权,背后还有一个西汉望族司马家族,我们看看历史人物就可以找到很多。司马迁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是汉武帝的宠臣,也是巴结上陈皇后阿娇而走后宫路线的,祖籍也是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与司马迁是一起的,后来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其实二者是同时代也同族的人。经考证二人都是程伯休父的后代,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家族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就是秦国名将,司马靳是司马错之次孙,司马迁的六世祖,早年奉事武安君白起,司马靳曾参与长平之战,后因秦王猜忌白起,在杜邮和白起一起被赐死。汉代初年反秦的司马家族著名人物还有:塞王司马欣、殷王司马卬。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后投降刘邦,为刘邦战死。《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司马卬家族与司马迁是近支宗族。

看看司马迁的家族世系,司马迁说自己家族世代为周朝史官,其实他的八世祖就已经为秦国将领了,到其父才为史官,司马迁的周朝世家史官实在是太早了,“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司马迁能够得到如此的地位,还有一个关键是儒家的支持!司马迁与董仲舒和孔安国的关系。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是董仲舒使得儒学成为了国学。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础;其二,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而孔安国(前156-74年)字子国,是孔丘十世孙,孔滕字子襄之孙,孔忠字子贞之子。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作品。《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后均佚。东晋梅赜献今存本《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对梅赜所献,宋儒开始怀疑,经清儒考定为后人伪作,而现在发现的清华简,对伪作又有了新证据。但这个伪作是谁做的,目前还缺乏证据依据。司马迁亦尝就《古文尚书》问故于孔安国,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而《古文尚书》作为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亦从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因此司马迁的上位,是得到了儒家势力的大力支持的,司马迁当中书令,是保障了汉朝独尊儒术国策的长期执行。所以他的行为,后世儒家子弟虽然对太监宦官专权口诛笔伐,但对司马迁则“为圣人讳”,主要提及的是太史令,中书令就一笔带过了。
最后司马迁能够上位的关键,是汉武帝也不傻,虽然他屠杀了李广家族以及打压其背后的周亚夫、秦勋贵等遗留势力,但要皇权的稳定,还是需要有平衡力量的。迅速的给司马迁中书令,在宫中掌权,其实是对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军阀的一个平衡,这个决策在开始的时候无疑是正确的,但司马迁年轻,随着皇帝老去昏聩,卫青霍去病死去,还有原来的太子事变等等的发生,情况就不同了,太监专权的背景和条件,也是皇帝开始的时候觉得可以控制太监,给太监权力的结果。在汉代汉武帝之前,还没有太监专权的惨痛经历,却有外戚专权的历史教训,侧重点是不同的。汉代宦官专权的传统由来,应当是从司马迁开始的。中国历史上的太监专权,也基本从他开始,之前的赵高,要是没有李斯的私心和矫诏,太监一个人是达不到目的的,与后来的太监取得权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层级。
对司马迁的年龄、生卒年月、中书令在位年月,这些重要的数据为何没有?我们要看看他在位的时候都发生了啥大事情,才可以理解很多问题,司马迁作为中书令大太监,到底能够如何的专权,虽然不见于史书,但从他当中书令的历史时期的大事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来,我们把汉武帝晚年昏聩开始的这些大事情一一罗列一下给大家:
首先的大事就是巫蛊之祸(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被杀,牵连直接被杀的还有数万人。而对象则是我们大家认可的民族英雄卫青霍去病一家被灭族!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而后来还牵连太子,这里最后清算,只算了黄门苏文,中书令在哪里?这里太子死了,卫皇后死了,公主死了,汉武帝征伐匈奴的最得力的二位都被灭族。
然后是丞相刘屈氂被杀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被灭族。征和三年(公元前90),皇五子刘髆系李夫人所生,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和平定太子刘据造反的丞相刘屈氂,谋划立刘髆为太子,被认为是罪至大逆不道,刘屈氂被腰斩、妻儿枭首,李氏家属亦被收监。李广利闻之,投降匈奴,李氏遂再度灭族。刘屈氂是汉景帝刘启之孙,汉武帝刘彻之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是近支皇族,与李广利是亲家关系,李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而历史记录的二人所谓的合谋啥的,主要也是被人告发巫蛊,真假是难辨的。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即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年,刘髆去世死因不详,也可能是被处理的。李广利的投降以及后来被杀,另外一个能够为汉朝打匈奴大将的人物也死掉了。谋立太子,其实是可大可小,巫蛊皇帝,可真可假,刚刚巫蛊冤案,皇帝还会相信巫蛊?李广利想要立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皇子为太子,人之常情,都可以相见的。最后是以最极端的方式处理,不顾及李广利带兵征伐在外的严重后果,倒是皇帝欠考虑的事情。这么着急,是不是皇帝已经昏聩不行了,害怕皇帝死了大将带兵在外,宫里人的手脚呢?这里位置在丞相之上的中书令在干什么?宦官集团一般是怎么干的?司马迁死了么?李广利真的是常败将军么?看看匈奴人怎么对待他就很说明问题了:匈奴单于的母亲生病了,卫律趁机说,是因为匈奴单于重用曾给匈奴带来巨大伤害的李广利,惹得老匈奴对匈奴单于不高兴。唯有杀掉李广利,匈奴单于母亲的病才会好起来。这里没有史官之笔的作用么?
其三是汉武帝罪己诏,损失由在位皇帝全背锅,也是开了历史先河。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诏》罪己。这个完全是汉武帝自己的想法么?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汉武帝赖以支持的征伐匈奴的名将均已死,而且名将家族都被灭族,汉武帝还能够依赖谁去征伐匈奴?卫青霍去病两家被灭族,首都数万人牵连死掉了,首都之外的全国株连,还会影响多少?诛杀刘屈氂和李广利全军投降匈奴,比一次战败全军覆没影响还要大多了,又是多少万人死掉了,这是多大的祸乱?汉武帝末期的社会灾难,难道不是这两次混乱造成的?!通过轮台诏的背锅,灾难原因变成了前面征伐胜多败少的结果了!虽然征讨是花大钱的,但保护了北方不受匈奴侵扰和开拓了河套地区,又带来了多少生产增值计算了没有?胜利果实应当是巨大的,胜利果实在哪里?所以当时宫中的中书令是谁?让汉武帝一个轮台罪己诏,所有的锅汉武帝背走了,那个大太监中书令司马迁没有事。汉武帝晚年是不是老年痴呆被太监控制,又有谁人知道?
其四是汉武帝立幼子杀其母,违背世袭宗法制度根本原则的。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因过”受到斥责,忧死于云阳宫时间不详,后元二年二月乙丑日(前87327日),汉武帝于弥留之际立刘弗陵为太子。钩弋夫人啥时候死的,是不是太子要即位才被杀的她也存在可能性,这里不光是太后可能专权的事情,没有了太后,宦官就更放开手脚了,况且钩弋夫人的家族没有得势,与刘邦患难夫妻死时吕家诸吕已经卡位是不同的。汉武帝的幼子当时只有六七岁,而汉武帝是有成年儿子的。戾太子刘据死后,皇三子刘旦上书父皇,自愿进京担任皇宫保卫,希望得立为太子,汉武帝大怒,立杀刘旦派来的使者,并削其三县。皇四子刘胥被司马迁掌控的史官说成是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毫无法度,未被立储。那么废长立幼的过程当中,太监中书令大人就没有啥作用么?问题非常关键!古代要废长立幼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常常是有群臣反对不是临死前可以完成的,就如刘邦想要改立赵王如意而不得。司马迁是不是还活着,当着中书令?立储选谁的力量博弈,能够反对宦官的外戚大臣都已经被杀了,立幼子是谁得好处?
其五是立幼子两天后(前87329日)汉武帝去世。立储后那么快就死了,可以想见的是大概率立储之时汉武帝已经老年痴呆昏聩了,已经没有了掌控能力。有掌控能力的就是大太监中书令了,这个中书令是谁?应当关注的是辅政四大臣与最早掌管车马的司马迁亲家赤泉侯杨家,其中的背景关系:上官桀(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上官桀,是随贰师将军出征的大将,二者不是同一人)是给皇帝搞车马起家的,做过未央厩令;同时当辅政大臣的金日磾其实也是给汉武帝驾车的,授御马监;连霍光在此前也是奉车都尉(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置,秩比二千石,掌御乘舆车)管车马而不会带兵的。辅政的都是一系宫中近臣掌车马的,只有桑弘羊不是,但他是辅政才新晋御史大夫,此前一直是因家人犯罪株连被贬为搜粟都尉(掌管军粮生产,为韩信不齿的小官,韩信弃之,被萧何追回)十年,级别不高。辅政班子里面能够征伐懂军事的一个没有。如此的近臣辅政班子像是明君所为么?而不久的秦始皇立小儿子的故事,秦始皇已死后管车马的与宰相李斯作弊的往事犹在,汉武帝之死又是近臣管车马的三个为主要辅臣,更激进一点的质疑是汉武帝立幼子,是死前所立还是有人死后矫诏的问题。所以这里宫中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才是关键人物。
其六是汉昭帝的选立皇后与其后的辅臣侵轧,懵懂小皇帝如何能维持高超的政治平衡。上官桀与霍光同为辅政大臣,而且是亲家,上官桀的孙女六岁就要去当皇后,而当时皇帝才12岁,霍光反对,而且理由很充分。立后之事谁操纵?宦官和中书令呢?皇帝显然不着急那么早,6岁的皇后也太小,但是这个皇后成功上位了,说是公主的力量,霍光失败。后来是上官桀试图搞死霍光,汉昭帝14岁的应对极为成熟,他的中书令呢?还有后来上官桀的谋反,年幼上官皇后却安在,当时司马迁女婿杨敞据说是知道谋反不报装病,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追究。这个过程当中搞了非常好的政治平衡,谁在做的?应当是宦官的力量,那么谁是汉昭帝时代的中书令?!
其七是汉昭帝驾崩,为何幼主已成年就死掉了?元平元年(前7465日),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无后;在汉昭帝期间,司马迁的女婿杨敞当了宰相,位列霍光之前。这个幼主与宫内太监宦官的关系如何?谁是这个幼主的中书令?是司马迁么?而按照历史规律,幼主一般是被太监掌控的,尤其是没有了外戚太后之后,幼主孤立无援,必然是被太监掌控的,这个太监是谁?别说辅政大臣霍光如何如何,宫里的事务霍光还没有影响到,皇后还是上官桀的女儿。按照一般历史规律,被太监控制的幼主都活不过成年,这个大家都懂得的。
其八是选立昌邑王谁做的主?公元前74年,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司马迁女婿杨敞(弘农杨氏的第一代始祖)为奏立新君诏书第一人,位在霍光之前。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当年能够名义上决定皇帝是谁,有传国玉玺的,是上官桀的孙女上官皇太后(此时她才15岁),这个昌邑王是李广利妹妹李夫人的孙子——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718日—814日在位),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昌邑王当年的外戚势力是李夫人,与霍光家族的外戚势力卫皇后是对立的,肯定是霍光不喜欢的人选,后来所立的刘病己才是与霍家有关的血脉,是卫皇后的曾孙,先立昌邑王背后是谁的势力?
其九是废昌邑王为海昏侯另立汉宣帝,又是谁领的头?司马迁女婿杨敞领衔与群臣谒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皇位的原因,这里一般人都以为是汉昭帝硕果仅存的辅政大臣霍光,但此时却是司马迁女婿杨敞。海昏侯说是极为荒诞不堪,这不过是史官的刀笔和政治了,真实的原因,更可能是他不好控制,还有就是其背后的外戚相关势力不好控制。李广利当年与卫霍外戚和李广司马迁这两个集团,都不是一伙的。立了皇帝再马上废掉,是需要巨大的政治力量的,应当是杨家与霍家的联手,司马迁家族显示了巨大的控制力,不过史书上写成了是霍光派人说服了杨敞。在司马迁女婿杨敞上奏以后,上官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此时的中书令是谁?司马迁死了么?历史不清楚。史书上是说司马迁女婿是在霍光的压力下做出的,但如果霍光有这个绝对实力,当时霍光就会直接立自己有裙带联系的刘病己,而不是废了昌邑王以后再立刘病己。因为杨敞位居丞相,参预制定废昌邑王更立宣帝的大策,安定漠室宗庙有功,谥号敬侯,增加食邑三千五百户。
其十是霍光死后全家被告发谋反灭门。霍光生的时候掌握大权不谋反,死后两年要谋反了,其实很不合逻辑。合乎历史逻辑的是霍光死后势力削弱,皇权要消灭他们。霍光的灭门肯定是与司马家族有关的,因为就是司马迁外孙杨恽直接告发的!此时中书令又是谁呢?司马迁死了么?能够屠灭军权在握的霍光家族,不是一般的实力。杨敞之子,司马迁之外孙杨恽,因为告发霍光全家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个外孙杨恽奏请刊行的,而且外孙杨恽是历史上第一个文字狱的“受害者”,当然这里把前面司马迁的一些宫中的事情挖一下,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
对上面这些事件的发生,仔细梳理一下,空白和疑点还是有很多空间的,其中一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司马迁当时死没死?!当时的中书令是谁?这个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问题。很多事情如果把事情揭开,是太监主导,废长立幼,臣子废立君主,等等……,这些都是为儒家信仰式的所不容。而卫青霍去病等人为中华民族立下不世功勋而后代被灭族,也是需要回避遮掩后世所难以接受的。司马迁与李广家族的关系是朋党,与卫青霍去病家族是有仇的,与李广利家族关系也不好……,宦官太监与外戚、勋贵,属于不同利益集团,一直就是为了权力而殊死博弈的。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司马迁到底是活着还是死掉了是关键!在皇帝老了昏聩以后,很多历史记载的皇帝之行为,到底是皇帝所为,还是控制皇帝的宦官大太监所为,外面是无从知晓的,都会记录上皇帝身上的。其实我们把所有事件的年代仔细的捋一下,就相对清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