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就是炳灵帮浪

 東泰山人 2020-10-09



现代人中意讲“视野”。广州人传统的讲法是“眼界”。

视野仅仅就是目光所及,眼界则强调对目光所及的一切事与物的思考境界。作为一个广州人,我不得不自恋我们语言中的传统哲学意味。

广州话的发挥有时会好没谱。比如说,小时候打弹叉,射得准的人会得到一句称赞:好眼界!谁知此眼界非彼眼界。

广州话还有一种“店眼老虎”的讲法,现在可能没有什么人知道了。“店眼”之“店”我不会写,就是直的意思。“横店”就是横竖的意思。老虎的眼睛是直的,看不到两边,看不到眼前。等于远光灯。

而无论普通话还是广州话都有一种讲法,叫做“鼠目寸光”。老鼠只能够看到很近的地方,但是只要目光所及,它都小心翼翼,敏感万分。所以老鼠的生存能力好强。

人不是老虎也不是老鼠,所以人的观察能力比老鼠强,也比老虎强。学车的时候,教练经常会提醒,要用眼睛的余光来观察倒后镜。可见人的眼光眼界视野的犀利。

非常遗憾的事情是,很多人,应该说,很多很多人都浪费了自己的眼睛。不是店眼老虎就是鼠目寸光,有的人看不到远处,有的人却相反,看不到近处。不是远视就是近视。他们的眼睛是好的,只是心灵被困住了。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囚徒。儿童除外。

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童年的味道,然后对所有找回来的东西,无论是一碟肠粉,一孖油炸鬼,还是一碗粥都不满意,大叫这不是童年的味道。这只是一个人的味觉记忆。其实不是真正的童年的味道。受到太多干扰的记忆会异化变形。

其实真正的童年的味道,是好奇。是不预设目标和界限的好奇心。

你小时候有没有傻傻地猫在地上看一群群蚂蚁辛勤地劳动,爬来爬去?有没有在街边流连忘返,只是为了从头到尾看一个补镬佬拉风箱,融铁水,用铺满铸造沙的布垫托底,将铁水倒入破洞,然后将铁镬的补丁打磨光滑?

很多人都妄言放眼世界,却忘记了在自己一米之内的世界已经很精彩。

很多人问我如何训练自己的摄影基本功,我的回答是寻找离你一米之内的物件,发现趣味,发现光影,发现线条,发现色彩。也有很多人问我怎样训练小孩写作文,我的回答的同样的,只是将“拍”字改成了“写”。

儿童的心灵是最自由的。没有框框,没有成见,没有设限,所以儿童才有好奇心,才可以看到一米之内到万里之外的世界。记得我们小时候读过的那本《海底两万里》吗?

告别了童年,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年龄和思想的场景。求索。古人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谓求索,就是观察发现和思考。天才与蠢材有时候用的力气是一样的,甚至蠢材可能花的力气比天才还要多,但是到头来,天才还是天才,蠢材还是蠢材。为什么呢?蠢材给自己设限,而天才不对自己设限。那么庸才呢?庸才根据流行的标准为自己设限,同时按照流行的标准解放自己。换言之,庸才有流行的视野,却没有天才的眼界。

而更加可悲的是那种吃了三粒黄豆就以为自己升了仙的自封天才。有的人也看书,但是书本不能改变他们,书本永远不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成长,因为他们看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是为了否定自己。

记得我以前狠狠地骂过我的一个朋友,我说,你如此顽冥不化,要不就多看几本书,要不就一辈子不要再看书!这个人我骂他的时候他人到中年,我也人到中年,结果这么几十年过去了,他还一直是顽冥不化,结果是人生大败,回天无力。

对于这样的人,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很多的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

以前孩子的聪明与否取决于孩子能够不能够接触到别的孩子接触不到的资讯。比如在家里能不能看到别家没有的《参考消息》、《人民画报》。现在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接触资讯的机会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于是聪明就不重要了,悟性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有悟性的孩子与没有悟性的孩子是天与地两个境界的出品。

而成年人呢,悟性对于成年人更加重要。因为成年人会更加自负,老年人会更加自以为是,动辄就认为自己吃盐多过别人吃饭,好像自己一辈子不用吃饭,就是天天吃盐长大的。成年人往往是自己封死了自己成长的路。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是真理。固步自封,封掉了自己的视野,封掉了自己的眼界,封掉了自己接受新事物的所有通道,还要自以为是,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一把年纪,明明浅薄无知还要充当键盘侠。真是可悲可叹。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永远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装睡是这种人对生活最后的倔强。其实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无料。

悟性是什么?悟性就是首先每到一地,都会去为自己寻找一枝甚至很多枝盲公竹,而不是去寻找现成的路径。所谓“每到一地”,不但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而且包括每当面对一个自己需要探寻的领域,无论是量子力学还是番茄炒蛋。都不要急于找答案,而要细心寻找线索。

这是一段我没有精选上墙在后台与一个听众的对话——

我说,“读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清楚什么是什么,真真假假,而是在读的过程中的思考。历史只是给我们对现实思考提供了线索,思路和背景。所以哪怕是看一本错漏百出的历史书,也会给你带来思想的乐趣。”

这位听众说,“但问题在于,故意错漏百出的历史书,实际是不可能教育出真正能在历史上思考的人,因为其实大家都是从潜意识中觉得它不可靠,还思考它干什么?”

我无言以对。大家帮我答他。他是典型的标准答案思维。我没有在应试教育时代教过书。

在我看来,不要说东周西周,就是上周,历史书或者新闻报道中有多少真多少假,谁也无法考证。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人们依然要充满好奇心和求索精神去读。为什么?就是为了思考,而不是为了寻找所谓的真相。如果你非要固执地等到有一本连所有的细节都是“真”的历史书或者报纸问世你才去读,那我可以断言,你一辈子都不要碰历史书,也不要碰任何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和公众号。

每当我们向世界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收到的一定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多更多的问题。更多更多的问题,会激起我们对世界更大的好奇心,于是我们继续寻找的路,这就是求索。这才是求索。所有的书和新闻纸的使命,都不是为人们提供答案,而是为人们提供问题。

有悟性的人,视野眼界既在一米之内,也在万里之外。有悟性的人,晓得到处去找盲公竹;没有悟性的人,一米之内无物,万里之外看不清,至于盲公竹他们永远不需要。因为他们一直以为自己目光如炬,聪颖过人,哪怕是盲人瞎马也无所不能。

标准答案从来不是精神食粮,问题才是。

讲到这里,我又要上英文课了。我这里说的“问题”,是question,而不是problem。很多人学英文的时候记不住problem的发音,于是用广州注音,炳灵帮浪。

question是通向真理的路标,是寻找真理的动力,也是寻找真理的盲公竹。不幸的是,对于太多太多的人来说,question就是problem。这才真正是一个最大的problem。真正正正的炳灵帮浪。

各位正在收听的是【一个人的电台】。陈扬祝大家——

好人好梦。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