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部热映电影中的经典名曲|【馨闻旋律一周集萃】

 新用户1662gBEO 2020-10-09

风光

2、点听本文最后二维码下面的“阅读原文”从喜马拉雅网站收听。

3、通过收音机或网络电台。收听FM106.9 南京新闻综合广播 ,这也是很舒适的方式。时间如下:

周六、周日

9:05

10:35(周日)

15:35

18:30

20:05(周六)

21:35

23:35

(诸君:最好听的音乐和歌曲都在上面的音频里了。请按上面提示听节目吧!


《芳华》的片尾字幕很长,印象中一是各种演职“岗位”叠屋架床,很多工种都有“助理”。打个比方,过去有“盒饭”,下有2人,如今多了“盒饭助理”,下有8人,则光是“盒饭”一项,字幕就多出很多。

实在懒得为这个无意中的发现再去专门看一遍电影片尾。有兴趣的听友可以去研究一下,就和冯小刚自己早年的作品比一下,看看一部电影的片尾字幕有哪些变化?

一般看电影,到片尾拉字幕时大家就起身往外走了,除非片尾有首歌非常好听。《速度与激情7》上映时,因为是主演保罗·沃克的遗作,片尾曲《see you again》有浓浓的悼念之意,加上旋律动听,故令观众不忍离去。《007大破天幕杀机》片尾曲《Skyfall》也是很抓人,有“吸座”的魅力,很多人也是听完才离座。后来证明也是有道理的,歌曲获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这次热映的《至爱梵高》、《芳华》也是一样,片尾曲成了热议的网络话题。

《芳华》的怀旧情结若不是从头至尾始终不断的几个经典“革命歌舞”则将无所依附。要是细分一下,一类是文革前的,一类是文革中的,一类是文革后的。《洗衣歌》是文革前的,1964年的军队文艺创作,音乐很出色,至今也不觉难听。《草原女民兵》、《行军路上》、《沂蒙颂》则是典型的文革中的出品。其中《沂蒙颂》是“八个样板戏”之外的革命芭蕾,女主角英嫂本来是用自己的乳汁喂解放军伤员,不知为何偏要改成鸡汤,大大影响了真实性和感染力。但是那首“我为亲人熬鸡汤”确实好听。片尾曲《绒花》就属于文革后的了,是1980年的电影《小花》里的插曲,原唱李谷一的“气声”+湖南口音至今很多人还记得。

这些都是往事了,后来的文艺创作,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佳作不多,尤其是近些年。有时候这个行当的人会推说是环境、审查、题材限制等等原因,好像满腹旋律不得其口而出是因为被某种现实封住了。其实这都是胡扯。论创作自由度之狭小,不会再小于上世纪60年代至文革期间了。但是很多中国当代的优秀文艺创作(艺术水准本身)恰恰是那个时期出来的。以前没有细想过为什么,后来有一次看朝鲜油画展,也发现艺术功底不低,才突然悟到,在计划经济、物欲几无的环境下,艺术家的心态是平和的、精力是集中的、创作是诚恳的,如果功底和修养也有,则怎么会出来粗制滥造的东西呢。

所谓“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就是这个道理。199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成长的同时,价值观崩塌,浮躁、功利,打破了文艺工作者内心的平静,社会评价体系的扭曲让投机取巧、浮华弄假成为风气,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天敌。


听节目,你只需点听本文开头的节目音频即可,亦可点听最后二维码下面的阅读原文从喜马拉雅网站收听。


推荐欣赏:

1、大麦视角之余光中/旧曲新听耶路撒冷|【馨闻旋律一周集萃】

2、

馨闻旋律

只选最好听的音乐

只用最精彩的版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