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婕散文《世界名城莫斯科印象》(三)

 文鉴君 2020-10-09

文学即社会人生。真诚地拥抱文学,能观尘寰诸事诸物,能察世俗人性人情,能让你我在喧嚣之外,觅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编者按

     了解俄罗斯的人大概都有一种感觉:俄罗斯这个民族非常复杂。到底复杂到什么程度呢?为了能有比较客观的认知,我们不妨来参考一下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对其本民族特性的精辟评价:“在俄罗斯人身上,各种矛盾的特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专制主义、国家至上与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与善良、人道、柔顺;保守的宗教仪式与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与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与普济主义、全人类性;追随上帝与战斗的无神论……等等。”(《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莫斯科作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是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对外展现俄罗斯的一个重要窗口。莫斯科的外在亮丽的自然景观及其内在丰富的人文涵养,无疑能代表俄罗斯的大致风貌。中央民族大学的郑婕老师精通俄语,对俄罗斯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她曾不止一次参访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对莫斯科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她用她质朴生动的笔触,描绘真实可感而又富有异域特色的莫斯科风情。本平台今日继续推送她的系列旅俄散文《世界名城莫斯科印象》(三)——本篇如实记叙了她探访谢尔盖耶夫小镇东正教教堂的所见所感 ,其间对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有所探微,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郑婕,祖籍陕西咸阳。曾在大学专习维吾尔语及突厥语言文学,荣获首届青年翻译大奖赛金奖。长期从事对外和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三十年来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教,获得格鲁吉亚开放大学荣誉博士。所教弟子2015年获得世界汉语桥比赛银奖。曾出版《汉语阅读》《中国汉语文化讲话》《新汉语文教程》等教材,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业余尤喜记录所见所闻,曾出版《游走在地球的中央——驻外闻见录》一书。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副教授。

前篇链接:

世界名城莫斯科印象(一)

世界名城莫斯科印象(二)

  世界名城莫斯科印象(三)

前言

      人的生命中有两个家园:一个是自然家园,一个是精神家园。对一个民族来说,无论历史长短,精神的家园就是不可或缺的信仰。信仰即是民族的灵魂,又是国家前进的动力。如果说科学是照亮人类生存之路的那盏灯,让人类生生不息。那么有什么东西能照亮人的内心,让人类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呢?

      纵观世事,多少东西虽历经千年不免付之一炬;从小的方面说,人的一生,匆匆数十年,很多人辞世前甚至无一物可遗留世间。惟有信仰,可以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也镌刻在一个人生命的年轮里。就好比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从梦寐到智慧;也指引着芸芸众生,从生到死,从茫然到快乐…………

       信仰,便是人类生生不息蕴藏的力量。

      多少年来,我徜徉在俄罗斯文化圈里,深知东正教对俄罗斯民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东正教哺育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成长,并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中。记得一句古老的俄罗斯谚语说:“没有正义之人就不能解决问题,没有圣徒就没有城镇。”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家园————谢尔盖耶夫小镇的形成和闻名就恰恰成就了这一论断。

     谢尔盖耶夫小镇位于首都莫斯科城的金环线上,距莫斯科城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坐地铁从俄罗斯展览馆下来,直接坐388路公共汽车就可以到谢尔盖耶夫小镇了。七月的一天,多年的夙愿终得以实现了,我们一行几人怀着拜谒谢尔盖耶夫大牧首的虔诚,踏上去谢尔盖耶夫小镇之路。

     汽车刚刚进入小镇,一阵悠远、厚重、响彻天空的钟声飘进了我们的耳畔,是那样威严,又是那样空灵……噹……噹,使人心神阵阵紧缩。抬眼望去,蓝色的苍穹下,一座座东正教堂洋葱头般的圆顶隐隐约约地闪着金光;伴着钟声,前去朝圣的俄罗斯信徒纷纷驻足,手画十字,默默祷告。此刻,天籁中除了飞鸟好像都凝固住了。

阳光下的东正教教堂

     谢尔盖耶夫小镇就是圣三一谢尔盖修道院(教堂)的所在地,它在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据说这座教堂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由三圣一教堂、杜霍夫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小礼拜堂、公用大厅、斯摩林斯克——沙皇宫殿和88米的钟楼组成。 修道院里有一所神学院和历史-艺术博物馆。从14世纪中期开始,它就是历史的见证,甚至于参与了俄罗斯的历史风波。在17世纪初期波兰---立陶宛战役中,它成了英勇抵抗入侵者的堡垒(被围城16个月之久)。

    1337年,一位名叫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的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在谢尔盖耶夫镇上建立了一座三圣一小教堂,后来发展成俄罗斯最大的修道院。谢尔盖大牧首开始传教的时候,俄国已从拜占庭帝国引入了东正教,但信仰的人只限社会上层人士,大牧首重视在下层人民中传教,很成功,由此确立了今日东正教在俄国的地位。

三圣一教堂的创建者——

东正教大牧首谢尔盖雕像

     正午的阳光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面带慈祥的笑容父亲,静静坐在一群咕咕觅食的鸽群里,惬意地欣赏着自己天使般的女儿与鸽群嬉戏着,是那样令人感动和神往。刹那间你捕捉到人类精神内核的实质——信仰的力量与满足的富有。这也是俄罗斯民族的特质和本性。

父女与鸽群

     只要深谙俄罗斯文化和历史,你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东正教哺育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成长,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人民的世界观中。东正教最突出的思想,即自己是唯一纯洁的、最代表上帝意愿的宗教。真正的教会只有一个——东正教会,其他都是外来的,敌对的。这里不仅是指伊斯兰教、佛教,而且还包括基督教另外两个分支:天主教和新教。与此相联,尘世的划分也遵循这种野蛮的原则: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异己的。俄罗斯人的骄傲自大、盲目排外,每一个去过俄罗斯的人恐怕都深有感触。

     俄罗斯人具有一种本能的敌视外国人的情绪,他们常常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归咎于外国人(即便他们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出友善,那一定是觉得这个外国人没有给他们带来麻烦)。他们的爱国往往就意味着排斥他国。他们的共同性、普世主义都是相对于民族内部而言的,弥赛亚说也是以东正教为基础的。

     站在修道院的核心处,仰望着圣三一教堂,这座被称为“白石神物”的外墙由白色石材砌成,顶部有洋葱头似的金色大圆顶和小圆顶,显得十分明净安详。你会不由地想起俄罗斯学者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的灵魂不是资本主义的灵魂,而是一颗决不拜金的灵魂,仅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得到无限爱恋”。的确,俄罗斯人重精神、轻物质的特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可爱的。俄罗斯有一句话:俄罗斯灵魂——慷慨的心灵。

白石神物”——三圣一大教堂

     俄罗斯民众一直不喜欢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精明的犹太人是俄罗斯笑话中常见的嘲笑对象。总体上,俄罗斯社会不“笑贫”,相反,对于穷苦的、被凌辱的下层人——弱势群体有着传统的人道主义同情。俄罗斯人的反资本主义特性的弱处也是昭然若揭的:它至少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直至现代化进程。为此俄罗斯大地上,最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上洋葱头圆顶上常常是用金光灿灿的黄金包成。据说克里姆林宫里的那数十座洋葱头金顶,每个都耗费了几吨的黄金包成。呵呵,一吨可是一千公斤啦!

     也正因如此,走在俄罗斯大地上,你能时时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古板”、“铁面”和“原则”。这些表象正是被那些隐藏在内心的精神和信仰紧紧地束缚着。我们国人中普遍存在的中庸和圆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国人为区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市井小民劲儿,最让俄罗斯人为之不屑。看到一些中国游客面对天空中时时闪金光的黄金洋葱头,发出阵阵的惊叹和啧啧声以及难以掩饰的贪婪的目光,俄罗斯人的眼神里写满了冷漠和鄙夷……

     抬头仰望着88米高的钟楼,感觉自己比站在纽约曼哈顿仰望天空还费劲儿,人快仰成一百五六十度,终于看到了钟楼的尖顶。钟楼内原有50口钟,1784年安上了带自鸣的塔钟,现今使用的是1905年更换的。每隔一小时,这座钟便庄严地敲响纵迈古今的钟声,循环往复,天天如此。

巍峨的教堂钟楼

     缓缓地走在这个幽深的古堡里,每当看到身披黑长衫,胸挂十字架的神父、修女像一片片变幻莫测的乌云在教堂前飘过去时,无论信徒,还是游人立即肃然起敬。每当一队队俄罗斯中小学生乖乖地迈入教堂,去聆听牧师讲道,并虔诚地随着风琴吟唱赞美诗和圣歌时,那些年长的信徒脸上便泛起欣慰、安详、幸福的笑容。看到骨瘦如柴的俄罗斯老太太,捧着口中省下来的面包、葡萄干,颤抖着手喂野鸽子,而调皮的乌鸦还偷吃她们拎包里的食品时,一帧“天人合一”的超然肖像,宛若圣母玛丽亚那样冉冉升向蓝天……
     身居其中,你能深切感受到有一股神秘的魔力让人放松,让人陶醉,让人安详,让人神往,那就是忘了自我,忘了私欲,没了嫉妒,没了贪婪,没了邪念,没了索求………

     修道院创始人谢尔盖的长方体陵墓安置在教堂东南角,很多信众排着长队慢慢走到陵墓处,用右手指划着十字,有人则向陵墓鞠躬,也有人用额头贴一下陵墓或低头亲吻。

前来谢尔盖陵墓叩拜的人们

     位于大修道院中央的圣母安息大教堂是在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 于1585年命令下修建的。在4个洋葱头型的蓝色圆顶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大圆顶,是仿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安息大教堂而建的。

       教堂内有l7世纪的壁画,存有12-19世纪的应用工艺品和18世纪的俄罗斯绘画,还藏有各种民间艺术品,如木、石、骨雕、壁画、纸彩画、刺绣等。

圣母安息大教堂

     修道院正中央是一个带着华丽穹顶的圣水池。传说这里的圣水能治百病,尤其可以使人明目。在“圣水池”旁,每天都能见到等着接圣水的长龙。每逢复活节、圣诞节等重大宗教节日,这里更是一番热闹景象。
      想想自己日渐衰退的视力,我不由地虔诚地捧起圣水,不断地擦拭着自己的双目。没想到围观的俄罗斯百姓竟然露出赞许的目光,几个老奶奶还对我伸出了大拇指。

     在一群俄罗斯老奶奶赞许的目光中,我也兴冲冲地灌了一瓶圣水,准备带回宾馆慢慢给双目享用。

圣水池(作者手捧圣水留影

     杜霍夫斯基降灵教堂及塔楼宫殿金碧辉煌,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连走进修道院的军人也不例外……

进入修道院的俄罗斯军人

     排队终于走进了教堂,看见很多信徒,主要是妇女信徒不停地在胸口划着十字,排着队瞻仰安放在棺木中的谢尔盖遗体,每个人都会亲吻一下棺木,也有人跪下磕头,表情虔诚肃穆。身旁一位青年男子和两位青年妇女,不停地画着十字,眼睛里满含着泪水。

     教堂里尽管人流不息,却非常的安静,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轻柔的歌声,原以为是教堂播放的唱诗班的录音,却没想到,在房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一个妇人端坐在木椅上,轻轻唱出这美妙空灵的音乐。我不知道她是修女还是教堂的工作人员,抑或是虔诚的信徒,只是这歌声如此干净,如此具有感召的穿透力。

 人们在三圣一大教堂里虔诚祈祷

     走出教堂,我碰到几个神情肃穆的神父,正在给几个信徒解说着什么。忽然看见大主教捧着一尊金黄色神炉走了出来,身边跟着不少信徒,念念有词,匆匆离开教堂,从旁边一座非常破旧的柴门出去了。那情景显得那么肃穆而又神秘。

手捧金黄神炉的大主教

     修道院设计独特,没有一条路是完全笔直的,这三条小路都通向修道院学生教室和生活区。不谙世事的孩子都被家人带到了修道院的花园里,尽情地玩耍等待父母的召唤……

     记得有位大师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贤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三圣一大教堂门廊上的壁画

      面对风景如画的谢尔盖耶夫小镇圣三一修道院如此众多的信徒,我可以大致做个判定,他们绝不是宗教徒。

     这里完全是这块土地上活着的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俄罗斯民族心灵的依靠和避风的港湾!俄罗斯民族世世代代依赖她,能在现实世界的纷扰中,找到一片安静、纯洁的净土,让人的心灵安静平和,明白人生在世的真谛,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精神家园的建设更是离不开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应该为了信仰去努力,去团结,去实现……这可能就是几百年来谢尔盖耶夫小镇络绎不绝的朝拜者年年月月日日的精神向往!这更是这座小镇的魅力所在。谢尔盖耶夫小镇让人浮想联翩,教堂空灵的钟声振聋发聩……

美丽如画的小镇(局部)

     慢慢地徜徉在谢尔盖耶夫小镇,看着蓝天白云下风景如画的街景,不由得让人感叹,地球上的芸芸众生,渴望精神家园和谐的愿望是如此的坚韧和强烈呀,想想龙年以来国内百姓在网络上一浪高过一浪地呼唤盛传着的和谐社会的新标准,不正是国人企求精神家园的重生和塑建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