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华:“五古流声”的古郎村

 文鉴君 2020-10-09

作者简介

      吴华,安徽省作协、摄协会员,铜陵市大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市影视协副主席,市作协、民俗文化研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品读人生》、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等作品,共80多万字。

“五古流声”的古郎村

      铜陵大通境内的郎村古村落,一直以“五古流声”(古手印墙、古井、古姜阁、古闺楼和古木榨)享有盛誉。4月30日上午,应两位文友相邀,我们前往“郎村古村落”徒步,所见所闻让人难忘。

     在郎村主入口处的沿新大道边,“五古流芳,匠心金华 金华郎村”的巨大标牌让人一看就想探个究竟。入口即是村民广场,边上郎氏古祠门楼与郎村文化展示馆、农民大舞台等围着广场一溜排开,布局显得紧凑。

      从村东一进村,看到村口有座大墓园,我们立马指责墓主:“这墓园建得太豪华,占用耕地太多了!”可走进一看,方知是四位吴姓烈士合葬墓。让来此徒步的我,作为吴姓子弟欣喜不已,更对吴家先贤为国为民的舍身之举倍感骄傲和自豪。此景倒让我觉得陵园建小了,怕是附近学校组织学生来扫墓场地都不够用!此举凸显吴氏族人那份“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情怀。

      村头有棵开满黄白小花的树,散发出淡淡清香。因不识花名,我便打开手机上的“形色”,一看方知是“风车满墙挂”的“络石”花,让人长知识了。树边不远处有座清雅漂亮的公厕,进去一看保洁得干净清爽,没想到寻常乡村竟有如此设计优美、管理到位的公厕,让我惊讶和赞叹!

      经过整治的郎村卫生整洁,村街两边的农家院墙上,彩绘着“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的乡村文化墙,我们沿着村街边走边观赏。

     当看到这组完整的“油香源自木榨,非遗传承天下”木榨油工艺墙画介绍时,我们立马停步细看起来:从筛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榨油,到沉淀、包装、出厂销售,郎村传承千年至今的木榨工艺,通过这种彩绘墙画的方式让游人详细了解,真是务实之举。

      郎村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竹编村,据彩绘墙画上的“竹篾技艺”介绍,郎村人几乎都会竹编手艺,现已传承一千多年。古时大通用来装茶干等土特产品的精编竹篮,都是他们编制运送大通的。郎村竹编因此随大通“茶干”“小磨麻油”“大士阁香烛”“大院生姜”等土特产品一起闻名中外,享誉长江沿线及九华山等地。

     更有那“五子拜寿”“牡丹开时富贵香”“童趣”等墙画,让我感受到久远的乡愁正在脑海泛起;那幅“行走的大水牛”三维动画,让我不由自主想起年少快乐的放牛时光;墙上完整抄写《兰亭集序》,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作,字虽写得没他好,但所有这些彩绘正在发挥着“传育立行”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功能当不会差,真为乡村此举叫好!

      村中各路口都建有导示牌,方便游人进村游览。墙边一簇盛开的芍药鲜艳而又灿烂,与村中村道边长满青草杂树的郎家祖坟隔着村道相对。我和文友上前细看,一民国初期碑文尚能看得清楚,而另一石刻文字已风化得看不出内容,怕至少是清代中后期之前的吧!

      狭窄的“一人巷”中,历经几百年风雨的石板路,早磨得光亮平滑。不难想象,千百年来郎家先人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与岁月沧桑。

     村中荒凉的一处老宅上,竟盖着紫红琉璃瓦,应是屋主不甘老屋坍塌而翻盖的新瓦面,其间不难看出屋主对老屋的依恋不舍之情。都说岁月如歌,这老屋应也唱过无数不屈的歌谣!

      一间坍塌的破房中存放着一架雕工精美的老式花床,让我既惊喜又惋惜。两位文友沿着千年古石板路边走边感叹:这么好的雕花床,怎么不送到村中文化展示厅展览?一座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的两层“古闺楼”,迄今屹立村中已640余年,当是郎村大户人家当年所建。从其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高高墙壁、阁楼花窗精工细雕、马头墙高翘、窗眉与雀替等样式,足以看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座郎村现存历史最久的建筑,已历经二十多代人居住至今,当是郎村厚重历史的重要见证。

       突然,眼前窜过一只黄猫,“嗖”地跳到残破老宅的穿枋梁上凝望着我们,成了老屋的守望者;一只木“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的农具,就那么随意丢在坍塌老屋的梁下,守候着日月星光;残破老宅屋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门栓、门环与已锈死的铁锁,锁住的不仅有屋主曾经的历史辉煌,更有屋主历经岁月的过往;残垣断壁的老屋中,穿枋立柱依然笔直向上矗立,向蓝天诉说着心中的不甘?

      老屋边被主人随意丢弃的一只古老石水槽中,竟放着一只现代人难得一见的半断石磨槽。想来它当初也曾无数次为郎家碾磨过中药与芝麻、渣肉粉,那些曾经的过往早随历史烟云飘散。古老的手印墙、石板、宅院,多象一位位历史老人在春风中向我们述说着人间的沧桑……

       边上有座“古姜阁”,这是铜陵种植中国特有的“中华白姜”专储姜种的一种特制房子。“中华白姜”的种植技艺,现已是国家级种植技艺传统非遗,而其姜阁储藏姜种越冬则是中华白姜种植技艺的关键。可惜古姜阁大门锁着,我们看不到里面什么结构,很遗憾!

      至今仍生活在老宅的两位郎家老人,一个87岁,一个84岁,精神矍铄,风采依然。转身看到两栋老宅依然保存完好,让我们欣喜不已,为老屋、郎村,也为我们如今还能有幸看到。

      村边的现代小洋楼与黑旧老屋并肩而立,形成鲜明的反差,让穿行其中的我们怅惘不已。环顾四周,只见蓝天下的郎村背依青山,面对长冲田园风光秀美,想来当初郎氏祖先选择此地落户,定有道理啊!

      村边,有座千年古井为明塘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水源,明塘水面不大,秀色可人。千年古井的井圈平整光滑,井口依稀可见昔日取水造成的凹凸不平绳痕,见证着郎氏先祖泽被后世的功德。

       村口新建有“农民大舞台”和“金华-郎村文化展示厅”,可惜展厅大门紧锁,我们不能详细了解郎村的前世今生。郎氏祠堂门楼的墙壁上写满各式“郎”字与郎姓来源介绍,楼内摆放着石磨与风扇。

      让我不解的是,祠堂门楼上有“门当”却没“户对”,不知何故?负责村庄整治的领导竟用大红的现代油漆外涂古祠门楼粗大穿梁、立柱与其精美木雕,让人感到费解。这种修缮保护应用桐油、清漆来保留原有的木纹与风貌,怎么能这么没有文保意识和水平呢?如此修缮保护,简直就是在毁坏这已传承了六七百年的古迹啊?真是让人感到太可怕了!

      古村落边散布着一些现代的小洋楼,如同楼边绽放的鲜花一样醒目,尽展着当代新农村的新面貌。它们与村庄前宁宜高铁上不时飞驰而过的“和谐号”,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快速前进的步伐,也让我们从郎村厚重的历史回到眼前的现实。

     村边有棵大桑树,上面结满成熟的桑果,我和文友聊发“少年狂”,乘机拉下树枝边采摘边吃,仿佛又让自己回到了儿时的时光,心情顿时爽朗起来。

      仅用大半上午就完成了古郎村的行走,让我感到轻松愉快:古郎村历史文化深厚,部分古迹保存较好,让人感受到“视觉的震撼力,历史的穿透力,文化的吸引力,快乐的激荡力”;但也让我有些伤感:面对古村落中有些古民居尚未进行修缮,至今仍在风雨中飘摇,即将坍塌没落,让人惋惜!有这么厚重文化的古村落,绝不能让它就这样坍塌了,我们必须延续乡村的文脉与文明,呼吁当地政府切实加大修缮保护力度,传承地方文化,彰显独特的乡村建筑文化风貌,促成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相得益彰,留住青山绿水,守住历史文脉,记住美丽乡愁。

      尽管古郎村传承地方文化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我相信古郎村一定会在人们的关注中变得越来越好的!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