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见•难忘——《北京文学》(2019年第7期)阅读印象

 文鉴君 2020-10-09

请点击上方“文学鉴赏与写作”免费订阅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编 者 按

      在当代文学界,要说将纯文学作为事业来做的期刊,《北京文学》当是其中的翘楚。文鉴君自1999年接触《北京文学》以来,整整20年,对其不离不弃,为何?乃是因为觉得它是一种很接地气的文学期刊,深深植根于现实沃土,保持温度,追求高度,一直在努力精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始终遵循“服务于读者”的宗旨。期刊的掌门人杨晓升老师也是颇有文学情怀的作家(点击阅读 杨晓升《我的文学情怀》),这样的作家办刊,总是要办出一种“绝代芳华”的气质来的。

近期,在杨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文学》走进民大——期刊社向民大学子免费赠送2019年第7期《北京文学》(100册),让有机会参与此次阅读活动的民大学子墨香中直接感受文学的温热,这对一些平素习惯于荧屏阅读的学子来说,确乎有一种久违(难忘)的感觉

     不得不令人关注,当下迅猛发展的网络传媒对纯文学期刊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文学院的霜老师借这次阅读活动,特意谈到这个问题,在认可这期杂志的同时,他也很热心地提出中肯建议:

网络时代,(纸质)文学刊物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问题。本期刊物主推的作品上可以看到贴近现实,贴近年轻读者的努力。刊物给人的感觉是庄重朴素(有内涵),如果装帧设计上更有当代感,会更好些,也能抓住青年读者的注意力。

     在文鉴君看来,新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纯文学期刊必须正视这种大潮流,考虑如何得体地顺应这种潮流——充分发掘新媒体的优势,同时重视作品内涵的高品质(办好期刊的王道就在此),才能让期刊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北京文学》目前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努力的。文鉴君相信,自己心仪20年的老朋友会有更辉煌的未来!

      参与此次阅读活动的学子们也各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下面就精选部分学子的留言,分享给各位读友。

姚涵理学院18级统计学专业)

拿到这一期的《北京文学》,我首先阅读的是【作家人气榜】和【文化观察】两个版块,非常巧合的是,这两个版块涉及的内容都是有关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所以想在此谈一谈我观阅后的一点感想。
     【作家人气榜】是从编者的视角进行叙事。乔叶老师的短篇小说《头条故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网络世界的写照,写出了吃瓜群众的百态和博主的不安忧虑。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群际化,任何一个很小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拿出来放大,酿造成网络事件,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主编需要更强大的舆情对抗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当然,还要有和主人公一样的互动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下的“把关人”,各位编辑义不容辞。

【文化观察】是从读者的角度回答了该怎样阅读的问题。

看了专栏里的读者们分享的经历和经验,我也看出了,新媒体的发展确有促进读者阅读意识的觉醒,同时,读者对传统文字媒介的依赖性也在日益降低。对于此,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尽管如今的阅读形式和载体越来越多元化,但选择阅读什么,怎么阅读,仍需要自己审时度势。无所谓传统阅读或是新媒体阅读,选择有价值的阅读就是真正有品质的阅读

新媒体阅读有着传统阅读远不能及的优势,它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发声。作为一名读者,我非常看好新媒体未来的发展。


罗顼 外语学院17级翻译专业

首先很感谢老师组织这次《北京文学》免费试读活动。期末考试繁忙,由于时间原因,我暂时先细读了周芳老师的小说《局外人》。怎么说呢,读成熟作家的文章是最能发现自己身上问题的。我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想着,同样的剧情我会怎么写,同样的背景我又是否能够将情节发展到这里呢?

《局外人》的主角是护士长,也是机关干部的太太。我起先认为这是那种生活情景小说,恐怕最后也就是个误会一场的大团圆。我对家庭故事——实话实说,那种情节着实感到无聊。越往后看,越觉得大人的想象也令人恐惧。周老师花费许多笔墨去描摹女主角心里潜藏的野兽,每一次她的生活湖面荡漾,都会引起那头野兽的乱窜暴怒。而随着“八床”夫人的出现,她终于做不成这场自杀闹剧中的局外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彻底渗透了丈夫的生活。

我相信大多数读者看到最后都会有些惊惧,这份深爱与控制交杂的情绪最终把一潭死水变成一潭毒水,将她沉默的,被岁月异化的丈夫缓缓毒倒,以永远留在她身边。出现多次的“死苍蝇”、野兽,映对的女主角心中压抑的痛苦。多线穿插的交替打击,在潜移默化中,也引导着读者的心态。我认为这是创作者讲故事的本领,我很佩服周老师。

谢谦信息工程学院17级自动化班

期末复习迎考,对于正被公式折磨着的我来说,能有幸参与《北京文学》免费试读活动,实是一大馈赠。再掂量这本纸版“文学”的分量,更让深受“快餐文学”之苦的我眼前一亮。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段崇轩老师的散文《在“换笔”的潮流中》,文章讲了上世纪个人电脑刚流行时,大家纷纷改用电脑码字这一潮流。就此篇的内涵来说,一是表达了科技的发展给写稿带来的便利;二又表达了对手写的热爱与怀念。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写文章的方式变了,现在在不长的时间里码上几万字甚或几十万字的小说,并不是难事。

但是,希望各位作者写作的初心不要变。比如现在很多网络小说,动辄几十万字,其实内容空洞、雷同,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只是盈利的一种手段。打开一个读书软件,首页首先就蹦出来一些毫无可读性的网络小说。

这时候手写文字反而变得很珍贵了,就像《北京文学》这样的纯文学杂志一样很珍贵。

其实就“文字输入”这一方便的技术来说,其发展也耐人寻味。

电脑的普及,取代了很大一部分的手写工作。但是近年来,反而在平板电脑上又出现了高水准的手写笔,比如苹果公司的ApplePencil,它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模拟在纸上书写的感觉。

对于我个人而言,手写一直是我创作的主要方式。

此刻,雷雨过后,夏蝉又开始叫了,这时候,取一沓稿纸,沏一杯苦茶,握上一支笔,畅快书写心中的想法,似乎就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鲜活灵魂。

李晨希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7级社会学专业)

 这一期《北京文学》满本佳作,乔叶老师的《头条故事》读后尤其令人难忘。

读完全篇,感慨作者的文字功底真是太好了,故事的情节通过碎片化的头条短讯连接起来,每一条头条短讯都极具节奏感,读来让人感觉很真实。情节平淡,但是蕴藏在文字里的包袱却一个一个抖了出来,于是平淡的情节也有了让人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对年轻人的网络用语也有很好的理解,使用的情境和语境都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话语体系,通篇读来丝毫不觉得突兀,只觉得像是我们同龄人写的。

整篇小说读起来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感觉,一方面是对当代人三分钟热度的讽刺,一个一个的热点像是浮光掠影一样闪过,却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则也有对头条文章类似的短讯的担忧,人们是不是已经喜欢短篇、重感慨的短讯,而缺失了长篇、有思考的文章呢?这些都是读作者文章而来的思考,看到最后的结局,仍然意犹未尽。

肖天(法学院18级法学专业

《北京文学》毫无疑问是一本优秀的杂志。在欣赏了其中的文章,尤其是几篇篇幅较长的文章后,我不得不佩服作者们深厚的文学功底。

海桀老师的小说《刀痕》是我最爱的一篇,作者将汤铭追求梦想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写得真实深刻,同时对其他人物也进行细致的描写,让小人物的悲苦生活与都市普通工作者的迷茫深入人心。而最后的结局也同样震撼而沉重,让人读后久久深思。

刘梦琪(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北京文学》内容十分丰富,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征文一应俱全;而且文章内容质量非常高,比如说短篇小说《头条故事》,从一个主编的角度,看一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故”,初看完觉得只是一次被化解了的事故,可再慢慢品慢慢品,忽然想到,如果没有重新编辑这个功能呢?主编不愿意删号,反复评论也没有人在意,这件事情一直这样发酵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子?一个接一个的恶性攻击,不怀好意的评论,争吵不休的路人,会让这件事走向什么样的结果?

在我看来,或许对主编来说,这已经算是一场网络暴力了,幸好及时补救,没有一步步往更夸张的方向去,但是这是不是反应了网友们的无聊和面对网络世界的肆无忌惮?有错误可以提醒,让人家改正,何必揪着不放惹出这么大的事来?

朱晨菲(文学院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北京文学》扉页的话让我很触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写作者都像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他弱,慢,但在精神上却最强大。而真经也在他的坚实的脚印中逐步显现。像张爱玲,萧红一样怀有天才的作家毕竟还是少数,或许大多数作家都是像萧军一样,没有过分的天赋,只能靠阅读,练习,感悟,再阅读……就像唐僧一样坚定,缓慢,从容。但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在文学的朝圣之路上求得自己的真经。希望我们能跟随《北京文学》中每一位作者的光芒,去探寻,去学习,去获得。

陈慧敏(法学院18级法学专业

《北京文学》不愧是优秀文学期刊,它刊发的作品,从生活化的题材里引发读者思考,紧跟社会热点,引领读者随着作家的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世界。而且它也很注重“好看“,可以说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刊物。

卢名达(新闻传播学院17级广告学专业

《北京文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舒适”。简约大方的设计,颇有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有很厚重的感觉,让人一下子就有了翻开书本细细品读的愿望。

曾星铭(管理学院18级工商类专业)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网络发达,人们似乎不再青睐于纸质书籍,我也好久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了。在这学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的课堂上,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文学》杂志,并给我们每个人都免费发了一本,我认真地读了这期杂志,收获很大。希望《北京文学》杂志能够越办越辉煌。

彭光超(信息工程学院16级自动化专业)

散文《在“换笔“的潮流中》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中谈换笔的亲身经历以及一些感受。读完这篇作品,我突然间想起了我从小到大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种换笔?小时候,我们玩的是小铅笔,初中我们玩的是水笔,高中我们玩的是刷试卷,大学时我们玩的是电脑。哈哈哈,说白了我们玩东西的目的是完成我们的目标。

“换笔”的最终目的是更快,更强,更有力。说大一点,从古至今,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换笔”,我们应该拥抱“换笔”,“换笔”代表着进化。

期末结束了,我们相处虽然只有一个学期,但也是我们的一段经历,偶尔无聊的时候,我会想大家的。最后祝大家做一个高级的执笔者。

覃雨薇(文学院18级文学专业) 

《北京文学》(2019年第7期)试读印象:风格多样,无论是题材还是文风,就像园林艺术一步一景一样,看时会不断有新的发现。里面的文章写实类居多,很真实,人物所思所想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常有的想法。

我比较喜欢小说和散文,里面很多的困惑苦恼以及和生活的斗争让我这样一个还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感受到了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感受到了生活的一部分真相。同时,又能从中得到很多的温暖,能看到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对未来保持着希望和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就内容上来看,这期刊发的作品不同于那些纯鸡汤类型的美文,大多数文章都没有空洞的说教,甚至有的文章不说道理,只把事实告诉你,但读得人却能油然而生一种向上的力量。

彭滢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

      其实看到第一眼《北京文学·副刊》,就被它给吸引了(《北京文学》这个副刊真的与众不同)。似覆了金箔纸的封皮让人联想到优雅的维多利亚女王指尖将触的鎏金杯;但古代书本册页体式的装订,又使人仿佛被拉回那个苍云墨龙的年间。二者不是突兀,而是让我感觉到一种微妙的融合。

      翻开这本小册子,看到大量的空白页本以为是笔记本,看到诗歌和影像才知道那是不刻意的含蓄“留白”。很惊喜!除此之外,这几首诗歌都很令人喜爱,自己犹喜《世界等于零》的那句:“你坐在门外等一个黑色的梦把你做完/你手握石榴提醒我戴假发的人来自故乡。”

曹家璇 (法学院17级法英专业

这一期《北京文学》,印象最深刻的是东紫老师的《动物园》,初读题目,以为是写守园人和里面的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读完后发现,原来所有的人,也确确实实被困在了这个“动物园”。
      作者写四月细腻的笔触,让我想起了老师的话:“你必须先观察生活,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搬砖工、生意人……甚至精神病人,阅历丰富才会写出真实的生活”,现在的我们远远无法达到这一点,但在作者的笔下,我能看到她对生活的体察和热情,将一个智障女孩的世界写出可爱的一面。但这种可爱最终败在物质上,从七婶抢过纱巾、抢过孔雀羽毛的时候,就可以预料。
       从这篇作品中,我可以看到命运多舛的小人物身上顽强的劲,但这股劲却不足以拉他们上岸,也只是兀自挣扎,冥顽不灵。

文章的结尾留白,四月和动物园里的生灵一样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没了她的容身之处,只得回归动物园,跳上一支舞——她属于那里。

马婷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7级化学专业

这一期《北京文学》,最吸引我的是作家乔叶的《头条故事》。孟繁华老师为此篇写了评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有了强大的‘主体性’,他们可以将一个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物百倍地放大,然后酿成网络‘事件’,淹没那些值得评论的问题和事件。”(《在“头条”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评乔叶的短篇小说头条故事〉》)

我是读完这篇评论后特意去阅读了《头条故事》,深有感触。如今处于网络时代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各抒己见,我是无比赞同的,可是很多网络平台上很多言论是杠,很多阴阳怪气的腔调也让人感到不适。每次看到某些评论我会感到难受,但网络的大环境似乎就是如此,每个人躲在键盘后面,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的言论,常常引发骂战,更严重者演化为网络暴力。
      我觉得这是个人无力改变的,于是我会尽量不去看这些评论或者卸载某些软件,因为它现在带给我的不再是娱乐的快感,更多的是心情的困扰和思想的侵蚀。同时,我更害怕的是会被潜移默化,于是我尽量去思考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
       同时某些营销号为了博取流量,也常常取一些浮夸不实的标题,或是捕风捉影,从而误导很多网民。网络言论一波盖过一波,很多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却少有人关注,但这不足为奇,很多吃瓜群众更多的是在意那个瓜比较“有趣”吧。
      网络世界太过繁杂,更希望的还是平和一些交流吧。

司于(音乐学院17级弦乐表演专业)   

《北京文学》刊载作品比较丰富,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新人新作和转载作品这几类,让我从中读到了各类优秀的文章,学到了一些优秀的写作手法,明白了不少人生哲理。每一字一句都有它们耐人寻味之处,每一个作品都有属于它的独特故事,每一位作者都有比较丰富内涵的人生经历。这本杂志虽不是很厚,但能教我写作,让我享受,带我遨游。

于凯男(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8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感觉《北京文学》属于那种从容的文学杂志,能给人以青春和年轻的感觉,从容的慢和慢的从容涤荡着文学沙滩中的金子。字字都与浮躁的世界截然不同,让忙碌的心灵得到些许惬意与从容。

张晶(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17级化学专业)

首先《北京文学》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包装,很不错,打开后,发现它的作品种类很丰富,短篇、中篇小说以及散文各种,写作风格也比较全面,很棒!

刘琦琦法学院18级法学专业

《北京文学》这本刊物跟别的文学刊物不太一样,不全是黑白印刷而是内插彩色印刷,看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让人烦闷。

整本刊物读下来,觉得现实感很强,这是很多刊物都不曾做到的;另外,跟现下很多的“碎片阅读”不同,刊物里的文章都篇幅较长、诚意满满,是扎扎实实在搞文学。

刘丁鋆文学院17级中文专业

《北京文学》的印刷清晰,纸质手感也很好,特别是还开设了“现实中国”、“作家人气榜”、“好看小说”、“新人自荐”、“天下中文”、“文化观察”、“真情写作”、“网络奇文”、“阅读参考”、“纸上交流”和“作家热线”等等栏目,丰富多彩。可以看出这本杂志非常注重自然来稿,在一本杂志里可以看到多种文风,多种生活情趣,读来很有味道,希望《北京文学》杂志越办越好!

李欣蓉 文学院17级中文专业

这期杂志,整体文化内涵很不错,看完收获比较大,但是提几个小意见(仅供参考):个人感觉视觉效果有点不太好,比如导言页的配色看起来寡淡无味,建议可以在以文学为主体的基础上,优化排版,增强视觉冲击力以吸引年轻的、亚读者的兴趣,尽可能避免页页千篇一律白纸黑字。有空还会继续看,另祝北京文学越办越好!

郭昕羽文学院17级中文专业

单看这一期内容,觉得受众群体不算是特别适合青年读者的。不过翻看其内容,发现有的篇目也很不错,能吸引自己的兴趣。就杂志装帧和专栏设计,个人想谈点看法:开头和结尾几页配色看着不太养眼。专栏之间没有划分,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为何做该专栏以及专栏特点和用意。专栏名字看上去起得有点随意。不同题材内容或许也可以单独区分,如小说、散文、诗歌单独划分。诗歌是不是可以请一些嘉宾做解读?(现在看纸媒其实是比较少了,希望之后有机会能多接触一些纸质刊物。)

万恩足 文学院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看完整本杂志之后,不太确定它所面向的受众是什么样子,大概在我的个人印象中,不管是什么杂志,首先对受众的定位和针对性是一定要有的。

虽然不具体评价里面的内容,但是觉得杂志中的作品质量还是参差不齐,且在分栏方面有栏目琐碎、主题模糊的问题,是否可以改进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怎么说呢,现在处在一个纸媒式微、受众相对固定的环境中,想把文学刊物办好,可能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家里的那些八九十年代的《收获》《诗刊》和《十月》这些杂志,其实排版就是很简单的单双色式,分栏也特别简洁,就是很单纯的文学杂志,但是却可以让我反反复复地翻看。感觉现在拿到文学杂志时自己已经没有原来那种愿意反复翻看的兴致了,也不知道是自己变得不爱读杂志了,还是纸质杂志真的不如从前了。

其实我觉得《北京文学》相对而言,算得上是不错的杂志了,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也许杂志可以在形式和受众方面多考虑一下,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

虽然给文学类杂志提出这样的“苛刻”建议,我自己觉得是有些可悲的,但是也挺无奈,现在人文艺术类的微博、文学类的公众号漫天飞,当代生活也很忙碌,除非是有着很强的文学情怀,不然大概很少有人愿意坚持去订杂志了,说一句有点残酷的话,你可能真的办得非常好,但是也可能真的打不破受众的屏障,像《新知》算是一个例子吧。

纸媒要如何应对这种媒介技术的压力,其实我也不知道。

秦璇文学院17级中文专业

内容方面不敢妄评。就谈谈杂志带来的视觉感受吧(仅仅是个人感受)。字体大小和页面大小都不太适合分三栏(字体偏大,页面不算宽。分三栏一行只有几个字,阅读体验有些不佳呃。

个人觉得,要想吸引潜在读者,封面设计很重要。

不同版块的页边如果要使用颜色底纹,可以考虑下整体性,比如选择同一个色系的颜色。这次拿到的这本藏青色太突出了,尽量避免使用较大面积对比度太强的颜色吧。

针对当下质媒体受到铺天盖地的电子阅读的巨大冲击,纸质媒体应该考虑向深度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来对抗在线媒体的碎片化和及时性。我也不知道《北京文学》的定位是什么,只是说说最近的感受,建议不要因为想扩大受众而做一些没太大意义的“迁就”,最后有人嫌太雅,有人嫌太俗,使得两面不讨好。只要真正做好一个内容,不要担心没有人读,一定会有特定的读者群。

(以上图片,请点击放大阅览)


【版权声明】本篇文字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