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之101--兰陵王 周邦彦

 虹72 2020-10-09

转:毕宝魁的博客

101--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译文】

柳树的树荫笔直笔直,轻雾笼罩中,条条柳丝在轻轻飘拂,仿佛在卖弄她的碧青。在笔直的隋堤上,曾见过多少次,拂着水面的柳丝,轻飘洁白的柳絮,都在为远游的客子送行。登临高处远望故乡,谁又能理解久在京师游宦的客子的心情?长亭路上,年来岁往,不知曾为多少友人送行,折下的柳丝也要千尺挂零。    心情稍得闲暇,便追寻往日的行踪,酒宴上奏着哀怨的乐曲,灯光照着我们离别的情形。梨花开放,干枯的榆柳生火,寒食节又将来临,我正在忧愁和伤心,风鼓船帆如离弦的快箭,竹蒿进水才半篙多深。回头一看已行出很远,转眼间已过去几个驿亭。再眺望那位佳人,已在遥远的天北,路途茫茫一片烟云。    凄凉寂寞,我心里堆满怨恨。渐渐地,只见水崖曲折萦回,崖边的码头渡口岑寂无人。斜阳映照着青草,冉冉不断地向远处延伸。我思念起以前的情景。与美人在亭榭上携手观月,在露桥上欣赏笛音,那情味真是幸福温馨。以前的这些风流韵事,想起来好像梦境一样,只能令我更加忧伤,暗自流下的眼泪一行又一行。

【注释】

[兰陵王]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三叠一百三十字。    [隋堤]指汴京附近一带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故称隋堤。    [故国]这里指故乡。    [倦客]倦于宦游之人。    [哀弦]哀怨的琴瑟之声。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或两天。相传为纪念被火烧死的介之推,晋文公禁火寒食。唐宋时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赐百官。    [迢递]遥远貌。    [别浦]原意指分别的河边码头。此处泛指河水岸边。    [津堠]指渡口码头及码头上的守候住宿之所。

【评析】

本词一题作“柳”,实则是以柳起兴,抒写离情别意。关于本词之内容,历来说法不一。或云为留别李师师所作,或云为送别他人所作。细品全词,确是词人离别汴京时所写,至于是否为李师师所写,则不敢断言,根据宋人笔记所载,确有可能。总之必为一红粉知己所作则无疑。全词分三片,每片自成一段,分别写别前、别时和别后,其中穿插一些对往事的回忆,寄寓寥落失意之感。全词虚实相映,情景相生,章法谨严,为周词代表作之一。

上片开头五句写隋堤柳之可爱,并点出此处为送别之所。“登临望故国”三句为一叠中之关节点,也是理解全词之关键。三句意谓,此处为送别之地,自己也不知为多少人送别返乡。而自己却倦游京师,不能回归家园。如今离京,非返故居,而是远谪外地,其情何堪。中片前四句是回忆往年与情人相聚欢乐的情景,有人说是别时之情景,非也。因后文有“斜阳”二字,故词人离汴时为上午或中午,不是夜晚。“愁一箭风快”四句状船行之速伊人已远之景,为下片的抒情张本。“凄恻”两句领起下片。“渐别浦”三句写船行时所见岸边之景色,视野开阔,景色苍茫。梁启超说:“'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提起”(《艺蘅馆词选》引)。“念月槲携手,露桥闻笛”再插入以前之风情,衬此时之孤寂。结三句以情收束,倒贯全篇。谪臣离京,仕途失意,远别佳人,情场失意。两种意绪俱在词中写出,“泪暗滴”,岂非正在情理之中乎?本词在南宋初期绍兴年间在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红极一时,而且歌唱时用的是大晟府中的原谱。毛幵《樵隐笔录》记载很清楚:“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其谱传自赵忠简家。忠简于建炎丁未九日渡江,泊舟仪真江口,遇宣和大晟乐府协律郎某,叩获九重故谱,因令家伎习之,遂流传于外。”这也是本词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