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岁小孩问:“奶奶,你咋还不回自己家?”妈妈的话让老人哽咽

 杏妈育儿 2020-10-09

自古以来,婆媳问题就是家庭冲突的矛盾根源,而且很难化解,当然,也有人认为,婆媳关系不好其实就是作为儿子,作为老公这个角色很不到位造成的。这样的说法是否有根据呢?我们不妨拿出点实例证实一下。

小于是个典型的八零后,做为家里的唯一,她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当初父母帮他介绍了小王,正是基于对她的保护。小王是个农村考上来的大学生,论个人素质那是百分之百没问题,可论起家庭出身,自然和小于家不成正比。但正是因为这样,小于的父母才觉得小王一定会巴结自己的女儿,也会因此而对女儿格外的好。事实证明,这对父母的想法没有错。自从小两口结婚,小王俨然成了于家的儿子。至于亲家那边,是不常回去了。

婚后的第三年,小王突然提议要带媳妇儿子回老家看看老人,可没想到一个噩耗传来,老父亲去世了,于是探亲变成了奔丧。

那之后的日子,小王为了安慰老妈,和小于商量,将老妈带回城里好好享受一下生活。考虑到自己家房子够大,自己妈这些年帮助带孩子也辛苦,婆婆来了可以倒倒班,小于一口应承下来,可麻烦却应运而生。

婆婆是乡下人,首先她手脚勤快是闲不住的,可她做活的方法在小于看来不是在帮助,而是在添乱。比如,婆婆会用钢丝球把家里所有的器皿都清理的干干净净,可有些东西是不能这样处理的。

这样的小事多不胜数,到了最后,小于干脆和丈夫小王摊牌,你说你妈怎么处理吧,有我没她,有她没我。

小王有小王的难处,即便是相送老妈回老家,总要有个合适的机会吧,可媳妇等不得,倒是四岁的小儿子听出了妈妈爸爸的意思,索性童言无忌的问奶奶:奶妈,你都来我家这么久了,咋还不会自己家呢?

奶奶蹲下身,像当年对自己的儿子那样,笑着说,妈妈都得跟着儿子走啊,儿子在哪妈妈的家都在哪儿。

小外孙受了感动的,刚才还一副你不回自己家就绝对不行的架势,这会却变了风格:那是不是,我在这,我妈的家就在这,我将来考上了大学,我妈的家就去了我上的大学?

对啊,奶奶小的灿烂,一边的小于可听不下去了,她一把拉过儿子,催着孩子去画画,临了了还不忘叮嘱一句“放心,儿子,将来你去哪儿我都不会跟着,我可舍不得不会给你添麻烦。”一句话,婆婆听近了耳朵,痛在了心上,眼泪顿时不争气的往下淌。

婆婆最后自己回老家了,可他们家的故事却没有完,因为他家里发生的事,正在不断的变着花样在各个家庭中上演。

其实,婆媳关系就真是那么难处吗?如果你肯静下心来看看下面这些建议,或许你就会认为婆媳关系也是蛮容易和谐的,更关键的是对孩子间接的影响,孩子一定会从中受益。

 

建议一:换位思考。

当小于说出那样伤人心话的同时,如果和婆婆调换一下位置想一想呢?你儿媳这么说你你心里会怎么想?

 

建议二:注意交流

人和人之间时需要交流的,老人初来乍到,想来不熟悉的地方会很多,但如果儿子或者儿媳能多和自己沟通交流,多告诉自己一些注意缓解,那想必适应儿子家的新环境一定会很快吧。

 

建议三:润滑剂。

作为一个家庭中的丈夫,维护自己的家庭利益是必须的,同时作为一个儿子,孝敬父母也是天经地义,这就需要男人这个角色要有骨气,有魄力,同时有处理好这些家庭琐事的能力。由此可见,有些人的说法是对的,婆媳关系如何,往往取决于中间这个“共同人”的办事能力。

当然最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而再孩子面前说老人的不是,总是不太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不知道以小于为代表的宝妈们,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