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取势”,方“临像”

 心妙莲花 2020-10-09

”“书法功课”,不再错过精彩文章

怎么执笔才正确?


“取势”问题不大,“临像”轻松拿下
    ——米芾走之底写法
     鹤乡散人魏子沣(原创)
 
势,是一切事物表现出来的趋向,势是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它偏向于动态,写好字要先'辩势审态'是重要一环。
看着那些单字素材图片,像不像一堆乱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什么是可学的,什么又是要批判着学的?
应当抱着'解码'心态,有自己的想法借鉴着学。
一、连笔成形
整个走之底笔画连成一笔写成。简明简约。其中,注意收笔角度的四种形态,平、仰、覆、翻。见图1。
二、猛龙过江
形容扭动姿态过于激烈的样子。属'米家店铺'招牌写法,独此一家。见图2。
三、首点作撇
走之底的首当成一个短撇笔画来引出下笔。见图3。
四、鹰翁相顾
渔鹰和渔翁面面相顾的形势。其实就是笔顺顺逆造成的反向入笔姿态。见图4。
五、一苇渡江
像一根竹杆,直挺挺的浮在江面,很有画面感。见图5。
六、直曲俯仰
当一行多行之间出现了多个有走之底的字,怎么办?米芾为我们提供了经典处理范示。曲直一对变化;俯仰一对变化,对米芾来说,就是小儿科。见图6。
七、知微见著
分三个档次,从三个角度将对比差异拉大,使不容易区分的部件,看上去有了很大变化。见图7。
八、差分二度
主要展示,角度、直线弯曲的弧度对改变字形结构的参与作用,见图8。
九、非平即翘
是由米芾左倾取势主导下的必然,尾画多上扬,少有下垂之势。不过也不要绝对化的曲意理解。见图9。
十、夹角偏钝
指走之底本身如拆成两部看,会有一个夹角,而这个夹角一般偏钝角多,会大于90度。见图10。
十一、高不过颈
 之底首点高度一般不会超过右上被半围部件的'头颈'高度位置。见图11。
十二、承载不虚
接近长横形态的那一个笔画,以下托上的姿态,承载被半围的部件,使其不溢出边界。见图12。
十三、穿插紧密
有凹凸相咬合,穿插紧密之状,有点类似大章法中的补位效果。见图13。
十四、粗细变化
由粗细变化引起的差异又分5种情形:
十五、扑鹅戏水
这个取象形,尽量记住它的动势,见图15。
十六、其它相近形体写法
如:疋,廴,之,是,足等。见图16。
【小结和启发】
还在为写好走之底发愁么?看看米芾如何玩'自然',知常方能达变,变来变去,都逃不出一些框框,倘若你连区区几个字帖上的'常量'都不能掌握,今后还拿什么'本钱'去谈创作中的自然性'变量'?
有人会说,写个字搞这么复杂,何苦呢?
首先,《书法雅言》说,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能称为艺术的,它往往是看上去简单,实际是布有心机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那个自然成功一次的表面花果,却经常忽略那些废纸三千、摸爬滚打背后刻意为之的汗水;
其次,非学无以成才,未有生下来就知变通的;
再次,对'自然'一说有误解,以为凡是自然的,都不要学,其实,书法里的自然是有历史传承的自然,不是想当然的自然。比如二王的自然书写中,是绝少有重复笔画,重复结构等等的自然,这样的自然,难道不要学么?
 一、重视角度、弧度对结构形成的参与。
不同的角度取舍用度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形体。由图可以看出,自然本身就具有丰富性要求,不是单一呆板的自然,而是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所以,做好我们口口声声的自然书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二、'写对'比'写像'重要。
本文目的不是在引导写像,而是写'相'与写对,'像'是具体的,'相'是千变万化的。而这个对,不是你说了算,我说了算,而是'势'说了算,势对了,形自然准,这一点要心知肚明。
三、要研究性临帖,非一味埋头苦练。
在人和人的差异上,少争吵,多学习,少怪手,多怪脑,你看到的自然,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自然。找对比,寻规律。
因为只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让人记牢,抓住了特征、特点才能通吃模糊、混沌,先姑且不论这样分析是否有过度解读之嫌,至少能为处理相邻近字字间关系、相同偏旁部首的字怎么去变化提供了足够样式参考,而这一基于规律之上的应变能力又是独立创作不可缺少的能力,即所谓有法又无法,是大家都渴望得到的,或者说,这是一种稀缺能力,因为,它不通过深入临帖,并使书写行为常态化,是不可能轻易获得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言难尽善,挂一漏万,欢迎指正。

交易担保 墨相文坊 10刀仅99元,目前是体验价,库存不多,全国包邮,包退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