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冷思考——经济与经营社区对谈录

 蓝海思享汇 2020-10-09

文:沈奇、张玉香、李

蓝海观点

人才是一切竞争力的关键,城市发展战略中把人才战略放到重要地位是进步!

不能用政绩工程的方式去做人才工作,功利主义的办法引进人才,难免引得进、留不住。

本文整理自经济与经营社区,关于蓝海经济观察第150期--房子、票子、户籍——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冷思考

问:沈总,您如何定义人才?

答:人才与学历无关,一个城市的兴旺需要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关键词是奋斗者,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外卖小哥。

如果按照学历分,比尔盖茨就被拒绝到任何城市了。

你周边最辛苦的人是谁呢,早上四点钟起床炸油条卖早点的,三点起床换班的环卫工人,他们也是奋斗者,奋斗者,就算是人才。

我们希望引起大家注意的恰恰是这个问题,谁都想引进那些牛人,一蹴而就,这叫急功近利。

其实很多人都是从一个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前一段我在公众号推荐过一本书《一个狗娘养的自白》那哥们小时候连学都没上过。可是他从街头学到了一切他需要的,还有就是他有强烈的成功的欲望,后来成为今日美国的创始人。

所以以学历分人才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人才观是:人才是奋斗者,城市需要奋斗者,与学历无关,与职业无关。

以前的地方政府一说发展就是上项目、搞基建,现在把人才战略提出来是个进步。



问:人才需要什么?

答:真正的人才,他最需要的是成功的机会,不是房子、车子、票子。城市的人才战略要从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文化入手,这才是人才最需要的。

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服务水平,文明程度,公平程度差别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以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来看,同时在2013年7月办身份证,北京的时间是两周,石家庄的时间是两个月。



问:沈大,您觉得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么?

答:绝对公平不可能,相对公平还是可以的。

30年前的深圳不过是一个海边小渔村,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而且最年轻,市值千亿公司仅次于北京,靠的是什么,就是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人人平等、什么工作都受人尊敬的氛围。

这30年的深圳就是我说的相对公平的环境,然后政府插手最少,国有企业最少,大家平等竞争,这才有了万科、华大基因、华为这些企业。

现在你要说搞互联网或者高科技,深圳还是最佳创业地点。

现在的深圳可以说是具有人才优势的,我有个朋友做无人机的,我问他为什么选择深圳创业,他说深圳配套最齐全,你有一个想法,有一张图纸,深圳都有很多代工厂可以变成现实。

相比深圳的人才补贴,更重要的是那里成功的机会多,这个最重要,你是创业者别人会尊重你,你失败了别人不会嘲笑你,你东山再起别人不会嫉妒你。但是人才补贴的问题是,你把他后顾之忧都解决了,人的动力其实是减少的。



问:北京也是一线城市,公平的机会在哪里?

答:北京为什么没有像样的民营企业,就是官太多,有官就要管事,管的多了民营企业成功就难。只好靠寻租,可能成功个一二十年,然后就垮掉了。

北京的特例是三十年前的中关村,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打工时为了个北京黄页,登一条企业信息收150块,挨门敲过,那时的中关村真的很艰苦,很多人都是睡在仓库里或者摊位后面,这才是奋斗。

互联网新贵们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有普遍性,大多数人还是从平凡岗位兢兢业业,成为一件事的专家,这个路子靠谱些。

成功的标准就是,认真奋斗过后,在某一方面具备特殊的见解或者能力或者经验就是成功,至于说是得到大家价值认可,还需要一些运气。

我在以前打工的时候做过很多低水平的事儿呀,炸油条之类的,我觉得现在看来其实都是很好的经历,怎么就低水平了呢。端过盘子,当过服务员,淘过下水道,这一点不丢人。这些其实都有成功机会,前两天陪儿子去补胎,然后老大爷还说哪个共享单车公司找到他要他去上班呢。所以,第一别管什么先去努力,保证不饿死,然后抬头看路,有机会就往上奔。



问:那么,奋斗者都有哪些特质呢?

答:奋斗者是有精神特质的,我的话就是好折腾,城市要发展需要这些好折腾的人。

人才是个长远的事儿,要有5-10年的规划和持续努力,不可急功近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