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之道】瑞幸事件终止了资本造神时代?(下篇)——产业研究系列之四

 蓝海思享汇 2020-10-09

文/李方



瑞幸公司与神州系幕后老板大起底

瑞幸事件最早披露时
首先爆出的人物是公司COO刘剑
但明眼人都知道
这只是个前台小人物
他也不可能独立运作这么大的事
果然
第二个进入人们视线的
是瑞幸CEO钱治亚
这位女老板可是个人物
曾多次登上“胡润富豪榜”
还荣获了
“中国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她曾经担任
神州租车与神州优车的高管
而瑞幸咖啡则是以她为核心创立的
对外说起来
瑞幸咖啡是钱治亚
作为创始人一手打造的
可是
以她一人之力
似乎也撑不起这么大的摊子
还在疯狂烧钱状态下
18个月就上纳斯达克了
再往下扒
真正的幕后老板出现了
这就是著名企业家陆正耀
陆老板不仅是瑞幸咖啡的大老板
也是神州租车、神州优车的老板
至此算是找到正根了
陆正耀出生在福建屏南
这片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
改革开放以来
又出了不少企业家与投资家
像美团创始人王兴
字节跳动(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
美图秀秀创始人及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飞鱼科技创始人姚剑军
美柚公司创始人陈方毅
网易副总及雪球公司创始人方三文等
闽南人精明、务实、抱团
富有冒险精神
陆正耀就是这种典型特征
除此之外
他还性格开朗
说话直爽
喜欢嘎嘎大笑
陆同学起步也像他的大多数祖先一样
是个读书人
他1987年
以福建地区高考状元身份
考入北京科技大学
毕业后按部就班进入了政府部门
本来可以走仕途的他却不那么安分
干了三年公务员就耐不住寂寞
辞职下海了

第一次创业干了DITEL
多家国际通讯巨头在华最大的代理商
第二次创业干了北京华夏公司
中国电信北京最大的业务伙伴
第二家公司比第一个规模大很多
钱治亚就是这个时期
从武汉毕业投奔陆总的
由于那些年一直在通讯领域混
认识了时任铁通总监的刘二海
这是陆同学的第一个贵人
后面慢慢说不迟
华夏虽然干的不错
可毕竟只是个代理发展有限

2005年
野心得不到满足的陆正耀
盯上了汽车行业
他在美国考察时
瞄上了全美最大的汽车俱乐部AAA
这家机构拥有近5000万会员
整合了汽车服务商、专营店和救援机构
并将触角伸向
金融、通信、房产等领域
这个商业巨兽打动了陆同学的心
他觉得这才是他该干的事
说干就干
他回国就成立了UAA(联合汽车俱乐部)
等他真干起来才知道
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汽车售后服务有很多环节
到底干哪个
跟售后服务有关的还有汽车保险
酒店预定你要不要都干
摸索一段明白了
不可能都干
还是得聚焦到一个点上
最终他确定要做汽车租赁业务
这才从UAA过渡到了神州租车
干上租车才知道这活也不好干
你干租车的首先得有车吧
买车得有资金吧
钱从哪来啊
那时还没有共享租车的概念
你要干租车就必须得有自己的车
还好有投资人
主动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下一个难题又来了
早期的租车市场极为混乱
不干这个你都想象不到有多乱
有不少人租车
不是为了自驾游或短期接送人
而是拿去抵押变现
甚至变卖了
那时陆总一个日常工作
是带领几十人
天天去追回丢失的车子
闯过一道道难关
慢慢地业务才稳定下来

2015年网约车市场起来了
这对传统出租车市场
以及租车市场形成了冲击
陆正耀一盘算
把原来的神州专车
摇身一变而成神州优车
自己变身为网约车了
跟滴滴等C2C不同
神州是自己的车
就是B2C模式
可网约车毕竟是互联网烧钱模式
神州优车也不能摆脱
持续亏损的状态

为了扭转亏损局面
陆正耀作为神州系的实际控制人
玩起资本游戏
让神州优车成为神州租车的大股东
把租车业务合并报表进优车
这样勉强使优车变为“盈利”状态
注意
此时钱治亚一路跟着陆总
节节上升
她从最初的陆总助理
经理、总监
做到神州租车COO
成立神州优车后
一把又转任神州优车的COO
始终是神州系的操盘手

直到2017年
女强人终于干烦了操盘手的累活
想依着自己的喜好任性一回了
她一直喜欢咖啡文化
希望以后能以这个
作为事业的新起点
为了尽快达成次心愿
她毅然辞去了神州系的主要职务
要一心一意创建咖啡店业务了
对于多年辅佐陆总的得力助手
想脱离神州系干自己的事
老陆还是很想得开的
小钱为神州系付出了这么多年
现在想做一点别的事情
要全力支持呢
再说了
神州系做到这个份上
好像也快到天花板了
咖啡行业可是方兴未艾
做好了也许比神州还大呢
像美国最大的租车行赫兹(Hertz)
市值不过15亿美元
而星巴克市值是800亿美元呢
老陆决定不仅鼓励钱治亚创业
还要实质性地支持她创业
而且说到做到
他自己不但做了瑞幸的天使投资人
还陆续拉来了其他资本
小钱确实也不是心血来潮
而是做了一番功课的
她觉得在很多方面
世界级企业都有对标公司
唯独星巴克
在中国没有对等的企业
“这不合理
中国的咖啡市场不能只有星巴克”
钱治亚说
她认为咖啡在中国尚未普及
一是因为贵
二是由于购买不便
用户体验不好
为此
她将瑞幸咖啡定位于
高品质商业化咖啡
并请来了张震和汤唯代言
向职场人群和年青一代的消费者
推广普及咖啡文化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
打败星巴克”
钱治亚说
为了调制一杯高品质
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啡
她请了分别来自意大利
日本和中国的
三位WBC冠军
负责配方调制
产品设计
并且坚持采用优质的阿拉比卡豆
瑞士顶级咖啡机
低调地进行了多次试验
才有了今天口感醇厚的
luckin coffee
但还是那句话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瑞幸咖啡真做起来
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顺利

虽然在资本的大力推动下
瑞幸疯狂地开店
一年多时间
店面就超过了
在中国市场经营
20多年的星巴克
但开店成本与运营成本
是蒙不了人的
中国咖啡市场就那么大的前提下
你能从在中国经营20年的竞争对手
嘴里抢过来多少订单是有数的
严重亏损是必然的
瑞幸还要在最短时间内赴美IPO
在资本市场的强压下
做了个天价估值
瑞幸很难看的实际营业额
与天价估值这个大窟窿怎么匹配
从两个方面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结果
瑞幸方面怎么做还用教你吗
做空机构天天在找新的目标
这么现成的“猎物”他们能不瞄上吗
后面自然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个故事
从对神州系
到瑞幸咖啡幕后核心人物的起底
引发了我们第三轮思考
企业家创立一份事业的初心
到底重要不重要
如果认为不重要
为什么每每企业最终出了问题
都能追溯到“初心”上面?
如果说重要
为什么企业家在苦心经营的过程中
往往会忽视这个问题?
是他们主观上
就有意回避这个问题
还是客观环境的艰难和险恶
迫使他们躲避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理解
企业家创业是要赚钱的
可自古以来的说法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为什么企业老板们
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就一定要“剑走偏锋”呢

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
所有不想回答创立企业动机的人
最终并没有发财
甚至相当部分创始人
费了半天劲
又回到了原点
或者是倾家荡产的惨境
这就形成新的
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是否冥冥之中
对企业创始人
有着一条静默的
但却冷酷无情的铁律?
你不解决“企业为什么”的问题
或者怀着哪怕一丝不良动机与初心的人
就是过不去这道坎
你以多快速度摄取了社会财富
也会以多快的速度还回来
可事实上仍然有无数人
不顾一切地往这道“铁门”上撞
那他们是主观上
或者潜意识里就想这么做?
还是客观上的“形势比人强”
逼迫老板们非要走这一条道呢?
这些问题都是涉及到
人性底线的深刻问题
瑞幸的案子在这些问题上
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定的
教训与答案
使我们对这些问题
还可以继续深入思考与挖掘下去
……
 

神州系资本铁三角的前世今生

前面提到陆正耀
在第二次创业华夏时
认识了铁通任总监的刘二海
当时因为两人都在通讯领域混
且多有业务往来
谁也没想到为后来二人的事业
埋下了重要伏笔
两人都在各自事业线上向前发展
陆正耀的事业开始大变身
从通讯业进入汽车业
创立了UAA

刘二海也开始大变身
从通讯业进入投资业
来到了联想投资
刘二海在联想投资(君联资本前身)
任执行董事
在梳理以前朋友关系时
找出了陆正耀的名片
显然
陆老板成为了二海选出来的
第一批重点目标客户之一
此时此刻
陆对资本运作一窍不通
他甚至不想拿风投的钱
而作为投资人的刘二海
觉得老陆是个人才
就一直怂恿他融融资
给他画大饼

后来陆被他磨得心动了
2006年上半年
刘二海代表的联想投资
成了UAA的投资方
老陆拿了钱
但不准备接受钱之外的其他东西
他担心投资方干预太多
“我比较独立
你少花点时间
放手让我弄就行了”
陆对刘说

但很快
老陆就发现自己应付不了了
保监会的一纸规定
让UAA原本风生水起的保险代理业务
前途黯淡
转型
成为摆在陆正耀面前的当务之急
洗车、修车甚至卖雨刷
都曾出现在他和刘二海讨论的话题中
在转型的道路上求索数月之后
陆正耀和刘二海达成共识
进军租车市场
2007年9月
神州租车正式成立
但公司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
当时赶上了金融危机
融资过程一直不顺利
陆正耀常把这样的一句话挂在嘴边
“没有子弹怎么打啊?”
陆正耀口中的子弹就是钱
钱不够用
兄弟来凑
刘二海再次出手
他所在的联想投资
很快就进行了一次追加投资
虽然只是小规模购买了1000辆车
但陆正耀当时的执行力出乎他的意料
没几个月车就都铺到了店面
时间到了2010年8月
联想控股注资后
神州租车就立即发动了
降价幅度在30%-50%的价格战
当时这一举动被评论为“震惊同行”
也成为“租车狂人”陆正耀的标志性动作
——有钱就打价格战,赔钱我也干
老陆这个福建人
骨子里就带着闽商敢闯敢拼的基因
他特别喜欢用这种激进的价格战术
每次一打价格战
神州租车的市场份额就要上升几个点
但打价格战也不是没有代价
本身就是亏损的神州租车
眼看就要耗干老底
陆正耀甚至卖了自己的几套房
来填公司的现金流
可惜只是杯水车薪
于是他就拿着公司的财报
去找刘二海
两个人合计了一番
刘二海直接下了论断
“我俩要完”
俗话说
富贵险中求
拍案定乾坤
陆正耀一拍大腿
一咬牙
决定再赌一波上市
遗憾的是
这次运气并没有站在陆正耀这边
2012年5月份
神州租车赴美上市失败
彼时负债率超过90%的神州租车
岌岌可危
生死一线
陆正耀有点慌了
无巧不成书
陆正耀此时恰好结识了
他在资本圈的第二个贵人
——华平资本的黎辉
黎辉曾任职高盛与摩根士丹利
并在华平投资
干到亚太区总裁的位置
某大型国际投行的高管
曾和黎辉打过交道
他评价道
“黎辉此人极其聪明
财技一流”
黎辉、刘二海,陆正耀
三人经常在一块吃饭喝酒
很快便混熟了
某晚的一次聊天中
陆暗示黎辉要再融一次资
黎辉随即响应
7月份陆就拿到了华平的2亿美元
“江湖救急费”
老黎简直就是老陆的
“及时雨宋江”
至此
“神州铁三角”
正式结成
 
迎来“大金主”华平的投资后
神州租车开始了跳跃式的扩张
陆正耀又一次祭出了价格战大旗
发动“50元新车风暴”
展开新一轮的攻势
当时神州租车的市场副总
每日提心吊胆
担心公司现金流问题
听到陆的做法
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2014年9月
神州租车在香港上市
上市前夕
刘二海代表君联资本
黎辉代表华平投资
进行了追加投资
上市时
两人都是神州租车的董事
神州租车上市时
是已经是盈利状态
每位投资人都赚的盆满钵满
上市一年后
黎辉代表华平投资
减持了7.09%的股票
卖了3.96亿美元
减去2亿美元的投资本金
净赚1.96亿美元
 
回头看一下
陆正耀搞上市的神州租车
归根到底就是一场赌局
如果不是刘二海的几次输血
黎辉关键时候“大手笔”救急
负债90%多的神州
是一定无力回天的
陆正耀早就破产清算
回去当公务员了
如果这几笔投资
无法扛到神州租车的上市

通过神州租车的发展历程
我们不难看出陆正耀的打法
“价格战+规模扩张”
2009年的时候
神州租车的车队规模
不足700辆
2011年底时达到26000辆
2012年为45000辆
7年下来
他发动的价格战更是不计其数
陆正耀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要提高神州租车的市场占有率
挤兑死别人
他就活下来了
因为别人亏不起
他融资能力强
他亏得起
但如果挤不死别人
就要拼品质、拼服务
这些东西难以量化
投入成本太高
简单说就是
拿钱
开店
压价
抢市场
上市
彻底占领市场
涨价
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
神州租车果然不负所望
行业地位迅速攀升
稳居中国租车行业老大之位
自从陆正耀
刘二海
黎辉
资本铁三角形成后
就没有拆开过
而且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越来越默契
随着神州租车“成功”后
在神州优车、瑞幸咖啡
为了突出主线
其他神州系实体暂略去
的创立与发展中
均起到关键性作用
陆刘黎三个核心人物没变
变的只是他们身后的资本实体
以及拥有的财富
陆正耀从神州租车的老板
成为了神州租车
神州优车
瑞幸咖啡
还包括其他神州系公司
实际控制人
刘二海从联想投资出来后
创立了愉悦资本任执行合伙人
黎辉从高盛(亚洲)执行董事
摩根士丹利(亚洲)副总裁
华平投资亚太区总裁之后
创立了大钲资本任董事长
在瑞幸咖啡的案子上
陆正耀一路担任“主投手”
那是跑不了的
二位铁杆儿兄弟也丝毫不含糊
黎辉和刘二海
连续加注了瑞幸咖啡的
A轮和B轮融资
将其估值抬高至22亿美元
除此之外
还动用了各自铁杆儿关系
投资人加持瑞幸
A轮中出现的君联资本
是刘二海的前东家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据传是大钲资本的LP
B轮中出现的中金公司
则跟黎辉的前东家摩根士丹利
一起出现在
瑞幸咖啡上市保荐商的名单里 
神州系铁三角的故事
引发了我们第四轮思考
资本在帮助企业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过程中的
主要角色与目的就是获利吗?
资本投资企业获利无可厚非
可是在获利与企业获利手段
特别在出现明显问题时
之间如何平衡?
是认为我只管获利
至于企业获利采取什么手段
与我无关?
还是说在追求获利的同时
也要关注企业获利手段?
甚至
在企业获利手段出现明显问题时
能及时劝阻?
这些问题实际上
也是在考验资本家的初心

在神州系
含瑞幸咖啡
的一系列投资案子中
神州系铁三角的实际动作
也多少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至少到目前为止
“铁三角”一直扮演着
投资获利角色
而在神州系一系列获利手段
观察时间足够长
方面显然是忽略的
至于是他们主观上就不想管?
还是客观上劝过不听
不得而知
如果说神州系
含瑞幸
的一系列资本运作过程
出现了重大错误
或涉嫌违法
那有关投资人
事实上是连续支持了
神州系的系列行为?
他们是否在瑞幸事件上
负有连带责任呢?
最后我们想说
我们不急于对这些问题
寻求完整彻底的答案
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不断在探索
在进步
我们还是希望
中国企业在发展中
越来越趋向于良性发展
而不是
越来越背离正确的方向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