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故乡的菜科小学 || 作者 张述孟 王伦​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10-09


人文荟萃的菜科小学

作者    ‖   张述孟 王伦

说到故乡,还有一件为会宁教育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值得向朋友们介绍的事,这就是曾经办起过一所小学,述孟还曾在该校任教。我们曾亲眼看到父老乡亲打基子、打墙、箍窑、盖教室,看着庄间的孩童在这所学校里进进出出,然后又升入高一级学校,逐渐成长,成为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之才。我们出于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草就一篇小文,以为纪念。

一、菜科小学的初创

菜科小学的校址,位于会宁县云台山菜科社的菜科当庄偏东,炭窑坡下的原社址内。把这里叫社址者,是因为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开始后,先是按庄口成立了初级社,后来菜科、窑儿、佛店联合成立了高级社,社址就设在本社王家的旧庄子里。五八年公社化后,这里是生产队的大灶,以后这里一直作为生产队的公用场所。1964年9月,毕业于会宁一中、家住本队的杨慕震受命创办菜科学校。杨慕震老师开始创办时,所需要的条件几乎是啥都没有,社址的大门也锁着,杨老师就在地面教学生认字,学生在地面画字。过了一段时间后,队上才腾出了社址北面的一孔土窑,派出了队里最好的工匠曹老社长,杨老师自己给老社长当小工,垒了几个土台桌凳,即泥桌子,土凳子。再用料浆石上了面子,用清油搽了搽,看起来还挺漂亮的。又在窑内的土墙上铲了一个长方形的凹坑,裹上细泥,再用细砂、白灰加上锅墨拌匀,抹在表面就做成了黑板,这就成了正规学校了。                                        

杨慕震老师

学校开始阶段条件很简陋,学生、老师都是半天上课半天劳动,所以叫做耕读学校。首批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已达12岁,小的7岁,由杨慕震老师一人教学,语文数学都教。至1966年开春,杨老师调离,学生刚好学完了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这所学校的首届学生主要有杨建仁、王玉花、王玉芳、王彩花、王仪兰等,还有旁听生李淑芳。李淑芳因家里老人有病,要伺侯老人,顾不上上学,只能挤时间在教室外旁听。他们经过后续老师蔺万春的教学,基本扫除了文盲。特别是他(她)们经过在校学习,虽然后来都没再上学读书,但却认识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后来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很成功。所以菜科学校开办初期的社会意义可以说超过了其教学意义。

从1966年3月蔺万春接任菜科学校至1968年8月,学校还是采取半耕半读的办学形式。从1968年9月开始,改为全天上课的三年制学校,窑儿、佛店两个生产队的适龄儿童也都开始在菜科学校就读,但学生还是较少。说是三年制,但学生一上二年级基本都到当时的大队学校——大李小学去上学了。

1970年,靖会引黄提灌工程开始了,蔺万春老师上了引黄工地,接下来由杨友芹老师进校任教。从此,菜科小学的雏形大体已成,学校的作息、开学、放假都与云台七年制学校同步,开始有了完整的一、二、三年级,在两个教室(大土窑)上课。

二、菜科小学的基建

学校的基本建设主要是在杨友芹老师任校长的七、八十年代。

杨友芹老师

一是挖掉了生产队用作仓库的东面大窑,箍了新窑,并在窑内安装了当年县文教局推广的根据河北博野县的经验制作的纸浆桌凳。所谓制作纸浆桌凳,是在当时缺少木料的情况下,经济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群众的一种创新,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桌凳的一种土办法。就和制作水泥预制板类似,在木制的模型内铺上一定厚度的麦草泥,压实、抺平、晒干,再组装起来,用这种方法做成桌子和凳子。再在其表面上裹上一层用胡麻水和的牛粪泥,待晾干后再上一层纸浆,干好后用胶水糊上木纹纸。这样仿制的桌凳省钱而不省工,其性能介于纯土台和木制桌凳之间。不过学生们对这些桌凳也是很喜欢的。这样的桌凳在菜科小学使用了十多年,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被淘汰掉。制作纸浆桌凳的时间是一九七四年,当时的两位老师杨友芹和张述孟都亲身参与了制作。

二是先盖了两间一坡水、一门两窗的教室。后来条件好些了,大窑又被挖了,盖了两间两坡水的教室,接着在大门两侧又各盖了一间教室,使学校有了大小六间房。

三是平整了操场,打起了围墙,修建了八字状的校门,竖起了篮球架。

这些修建工作的完成,使学校的面貌和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学校的修建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大队党支部书记李付仓到有关的各生产队长,从筹集建材、筹款到选派工匠和劳力,无不全力配合。当然,主要的工程都是由三个生产队的父老乡亲们完成的,其中菜科队的社员投工更多些。开始搞基建时,当时还是生产队,由生产队安排劳力挖窑、打墙、打基子,安排匠工、人力砌墙、做梁、挂椽、上盖等。到后来大量的建设,在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改革,实行个人土地承包后,所有匠工都要付工资。由于是就近为本庄修建学校,人工费都比较低廉,由村社统筹加学校历年公杂费统一支付。学校也动员学生家长捐料捐物,主要为盖房用的椮子,每个学生都出力,多者由家长背来一大捆,少者由学生带来一小捆。还有捐白杨木椽者。时任县化工厂厂长的王俊,通过化工厂给学校支援了四套门窗,并亲自用车送来,解了教室修建中的燃眉之急。建校用的椽由村支书李付仓组织安排,挖村林场白杨树做橡,另还有少量学生家长捐助的。砖瓦主要为原云台学校拆下来的旧砖瓦,村领导协调公社机站的李雄基、高敬山等曾免运费或低运费支援拉运建材。学校也曾组织学生用背斗背,用手抱搬运过。

总之,虽然所盖教室仍然简陋,但却包含着学校师生、家长以及本村各界人士的心血。当然,作为校长的杨友芹老师更是含辛茹苦,付出的心血更多!经过近十年的修建,使学校初具规模,大小房子达六间。办学条件的改善,加之老师们的辛勤努力,工作出色,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就学。学生除菜科、窑儿、佛店外,大李、庙湾,还有关子岔、牛角岔的适龄儿童也多在菜科小学就读,学生人数最多时将近150人。

三、有关情况简介

1. 菜科学校的校长

当然,一个老师的学校,这一个人就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杨慕震、蔺万春、杨友芹,都经过数年的一人任教阶段。多人任教时总得有个头,有个负责人,也就是校长。在菜科小学的前期,杨友芹,马富民,张述仁,张述政都当过校长。八十年代末杨友芹调走后,马富民当过一段,最后由张述绪任校长。

2. 有关捐资助学

前面已经提到,菜科小学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父老乡亲们的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述及。

这里需特别一提的是在马富民任校长时的一件事。大概是2000左右,在时任白银公路总段党委书记的胡振琦的提议下,白银公路总段向菜科学校支援了20套课桌凳,还有办公桌椅、乒乓球台等,彻底解决了学校缺桌少凳的困难。学校原来的桌凳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土台纸浆桌凳,有学校自做的木桌凳,也有云台学校支援的旧桌凳,还有学生从家里自带的。胡书记这一支援,土台全搬掉了,学生带的也全还回去了,从此,学生上课人人有桌凳可用了。胡振琦是会宁县韩集乡云台村窑儿社人,曾任会宁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白银公路总段党委书记,定西公路总段段长。他一直很关心家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支持家乡教育的发展。应该提及的是,他在定西公路总段后也曾向云台学校捐助过体育器材和电脑、图书等价值达37O00余元的物品,胡振琦个人也捐助6300元。

3.  人文荟萃之地

菜科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有五个年级,学生140多人,但是只有四、五个教师,多时为四个教师。由于教师人数较少,有些班级采用复式教学方式。菜科学校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创办,艰难前行,历经曲折。到本世纪初,由于农村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造成不少学校的撤并。到2008年,菜科学校也不得不停办。菜科小学前后历经四十多年,为附近的儿童,特别是菜科、窑儿、佛店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四十多年来,先后有多位教师调出调进,曾在此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为此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学生和家长都不会忘记。但是这里也是许多老师和学生的福地。不少老师在菜科学校开始任教时只是民请教师,但以此为起点,后来他们或者考取了师范学校,如王作、李芝、张述仁、张小平等;或者上了大学,如张述孟;或者被调入云台中学等学校,经过考试转为有正式编制的公派教师,如杨慕震、李军等;或者一直在本校任教,后来转正,如杨友芹、马富民、张述政等。他们中有些后来成了名闻乡里、县里的知名教师或校长。

4. 菜科学校任教的教师

杨慕震老师,1964年开始任教,创办学校,1966年到靖远师范培训学习,回来后调韩集农中、云台中学、韩集中学任教,一九七七年转正,中学一级教师。曾任韩集中学校长,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是白银市园丁奖获得者,198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杨友芹,女,1970年开始任教,是在菜科小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教师和校长。在任主要负责了学校的修建,使学校初具规模。她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不仅在学校的管理上工作出色,而且在教学方面也是效果良好,深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好评。一九八七年转正,小学高级教师。一九八九年调会宁北关小学任教。

张述孟老师

张述孟

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在菜科小学任民请教师。

马富民老师

马富民

一九七五年开始任教,一九九五年转正,小学高级教师。2OO8年调云台小学任教。

张述政老师

张述政

1976年3月开始在菜科小学任教,1998年8月转正,小学高级教师。2003年9月调云台小学任教。

张述仁老师

张述仁

1982年8月至1987年7月在菜科小学任民教,1987年9月考入靖远师范,1989年8月毕业后又到菜科小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1993年8月调入韩集中学任教至今。

张述绪老师

张述绪

1991年开始在菜科小学任教,2008年9月调云台小学任教。

王  作,一九七八年在菜科小学任教,并于同年考入靖远师范,后曾任云台中学校长,韩集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芝老师

李  芝

一九七八年在菜科小学任教,一九八二年考入靖远师范,一九八四年分配会宁一中,后调会师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白银市骨干教师。

李  军

一九八二年在菜科小学任教,后调入云台中学,1997年转正,20O3年调会宁四中任地理教师。

张小平

高级教师(相当中高),1992年8月至1999年7月在菜科小学任民教,后考入靖远师范,现在云台小学任教。

李 诚

开始在云台学校任民请教师,1998年转正后,调菜科小学任教。

李 延

1991年8月至1992年7月在菜科小学任教。

此外,还有公派教师张琨、田小红等也先后在菜科学校任教。

蔺万春、马志诚、李东、李猛、胡岩等,也曾在菜科小学任民教。但他们多人都连民教补助都没有,只是记工分。对于他们的辛勤付出,人们不应忘记。

5.  菜科学校的优秀学子

王  体,云台村菜科社人,菜科小学学生,升入云台中学,后考入高校,于1989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任重庆贡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甘肃商会副会长。曾向菜科小学学生捐赠墨水等学习用品。

张  琨,云台村窑儿社人,菜科小学学生,升入云台中学,后于1999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工学院,2003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20O6年考取中科院研究生,2009年起到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研究员职称。

马天瑞,云台村菜科社人,菜科小学学生,2004年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并考上该校研究生,现在海南经贸学院任教。

曹智选,菜科小学学生,先后在云台中学、会宁二中雨林班就读,应届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1年本科毕业,保送本校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2013年硕士毕业,有幸拿到纽约州立大学全奖读博的机会。2018年博士毕业,现在在ANSYS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开发。

杨建勋,菜科小学学生,升入中学后考入靖远师范,经省教育学院进修及自考,本科学历,曾任云台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王云峰,菜科小学学生,后上靖远师范,在职自考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会宁教场小学书记,文昌小学筹建办主任,现任北关小学校长,省级骨干教师。

何元军,菜科小学学生,后升学高考,山东交通学院大专毕业,经大连理工进修取得工程管理本科文凭,甘肃酒泉公路局高级工程师。

杨建馗,菜科小学学生,升学后在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现为定西市委党校副教授。

杨建昆,菜科小学学生,兰州交大毕业,在中国铁建四局项目经理,质检主管。

杨巧霞,菜科小学学生,兰州师专大专、西北师大本科,会宁一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

菜科小学出去的学生,经进一步深造,考入高校者,还有多人,一时也没他们的联系电话,因而难以详书其升学及工作经历。只能暂时简介到此。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跟当年任教的教师一一作了采访了解,张述政老师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特此表示感谢!



作者张述孟,会宁韩集云台山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在西北师大附中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编写出版教学辅助用书十多本。多次参加全省高考阅卷和全省中考命题,曾获评兰州市安宁区优秀教师,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师。



作者王伦,昵称老来乐,中学高级教师,县教师进修学校退休,现住会宁。曾有《思念》等文章在西雁传媒发表。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会宁云台母校琐忆——谨以此文献给我们的母校及老师》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