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先生的读书之道 作者:孤泠月 来源:网络
不拘泥于古法的画家、文学家的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先生,对于读书,独有一番心得。他酷爱读书,在读书上专研很久,他认为,在学习上的成就并不是取决于天资是否聪,是否天赋异禀,而是在于自己是否肯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更在于是否有真切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一、慎选精读 在读书上,板桥先生提倡慎选精读。先慎重严谨的选定一本好书,进行反复阅读,反复体味。板桥先生甚至在一本书上,就下了读几十遍的功夫。直至真正懂得了书中的道理,才肯把这本书放下。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极不赞成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式,匆匆一阅,其实心得全无。他曾写信对儿子说:“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如何才算有选择的精读?他举《史记》为例说,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此篇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为华彩段落,因此对这几段文字,要反复诵观,细加品味,深加琢磨。他换个角度说,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板桥认为值得精读的作品是:《左传》、《史记》、《庄子》、《离骚》、杜甫诗和韩愈文。 二、郑板桥先生提倡读书要有主见 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他又说: “我辈读书怀古,岂容随声附和乎,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他还有一副对联,联曰:“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对联明白而又透彻地阐述了“疑”、“问”与“悟”的关系,学问的精进,“问”是关键。 三、读书必须勤奋刻苦 郑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中说:“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读《易》尚有“韦编三绝”的精神,“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郑板桥的许多诗词也是描写读书人的那种勤奋精神的。如 “年年种竹广陵城,爱尔清光没变更,最是读书窗纸外,为争夜半起秋声。” “十年作客广陵城,落落身如竹叶轻,最是五更凄响处,唤人早起读书声。”等。他还为汪懋麟百尺梧桐阁题有一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这副对联赞扬汪懋麟刻苦读书。 四、不读死书 郑板桥曾为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写过一副对联中,这样说: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读书要灵活掌握,读有用书,取法适宜,为己所用。否则,囫囵吞枣,败絮充塞,误己祸人,不如不读。联中也是这样说。 五、读书对于环境有所要求 板桥先生认为,读书是一件极清雅的事情,读书的同时,对于环境应当是有所要求的。回忆往昔,郑板桥曾说:“板桥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橙鲜可爱。时有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至足乐也!”读书当有好的环境。夜深人静之时,灯下夜读。一杯清茶相伴,静谧无比,书香萦心。 六、当多读书外之书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是一本大书,气象万千。喜欢读书的人,切不可游离于外。对此,他说:“板桥非闭户读书者,常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然无之非读书也”。郑板桥先生曾颇为自豪地宣称: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 七、交流读书心得很重要 读书宜有三五好友,切磋读书心得,探讨书中道理,交流思想感悟,这便是读书的趣味所在。提起书友,板桥先生说:“尔时读书古庙,深更半夜,谈文娓娓不去,虽天寒风劲亦不顾。有时一人烧粥,一人斧薪,以豆子下粥,大啖大笑,腹饱身暖,剔灯再读,如是其乐。或短衣骑石狮子脊背上,纵谈天下事,谁可将十万兵,谁可立功边徼,以异国版图献天子者,又如是其乐。今一念及之,古庙无恙耶?石狮子无恙耶?谁得再与我古庙谈文?谁得再与我在石狮子背上论兵?谁得再与我啖咸豆子下粥?”这段话令人无比感叹,可见好的书友是何等难得。 八、板桥先生不主张靠读书来求取功名 虽然板桥先生是靠刻苦攻读才最终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然而他却并不主张靠读书来求取功名。他说:“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但是,读书是“利己”的事情,所以他说:“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生意。”因见有人热衷名利,却打着爱读书的幌子四处招摇,他便这样说道:“一个人到处奔波,请托钻营,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只能丧失人格,哪里知道悠闲地遨游于经史典籍之中,不求名利是何等快乐呢?”他认为读书是一件愉悦身心,增长见识的好事,最好不要跟名利二字挂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