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静下心来赏析一位作家,忍不住重读了《取经》和《花市》。真的是天妒英才吗?1997年贾大山54岁离去,于是想到1992年42岁离去的路遥,进而想到2010年59岁离去的史铁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凡是好东西,谁也消灭不了” ——贾大山小说赏析(二) 二 文学贵真,大山在创作中一直执著地坚持着他的本真追求,不管是刮风的时候,还是来潮的时候。 大山是正定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作家,在县城和乡村的环境里打发了他的一生。他从一降生就得了乡土的哺养,这块土地该说是他的乳母了。他对母亲一往情深,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也一直珍重地维护着这份情感。 他是带着这种朴真的感情来写正定的,写古风依稀的正定古城,写清淳婉丽的正定乡村,写那里可亲可近、可圈可点的人们。在他营造的世界里,他始终坚持着一条法则,写他的亲经亲历,写他的亲见亲闻,写他的亲感亲受。他循着这条路子,从生活中来,从体验中来,从情之所凝、感之所悟的积淀中来,从一枝一叶、一人一物、一故一事的开掘升发出去,小桥流水般地推出他所熟稔的景致,本真地再现着勃然律动的生命底气充盈的生存。这中间,虽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题材,没有磅磅礴礴的大气势,但深味细品,却也不乏历史的沧桑感和社会的雄浑象。 他追本求真,并不简单地就是生活的原版或翻版,而是经过了升华的历史解剖或时代显微,是透过人物形象、语言、心灵、命运映现出的社会影象,是通过作者的笔而臻于至善至美的理想天地。他遵循和实践着文学——人学——心学的天成之理,铅华拭尽见真淳,营造出了一个玉洁冰清的美好世界。 理想地说,大山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这样的存在不能不给他以濡染和熏陶,而他善意的、自尊的、谨慎的、正直的品性让他更多地接受了这濡染、熏陶的正向,升华地成为了他的生命之魂,那负向则为他品性的滤网过滤去了。 他的创作从不以阴暗为取材,不趋低俗赶场子,不藉玩闹卖噱头,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昭示于世,给人以力量与美。因而他的作品读来总是不污不浊,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气。 他很不欣赏滥污内容的恣意与宣泄,以为那是对社会、对文学殿堂的亵渎,是作者对自己的轻贱。他一直守着自己的本真追求,守着自己那块魂牵梦萦的净土,以清心召引来清风,以清意营造着清境,而终至有了一方清气盈盈的天地。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让人怡情于天然去雕饰的秀美和于污淖而不染的纯真。如小果、干姐、卖花姑娘,即如买卖之道的掌柜们,也是或信义,或诚笃,或忠直,朴朴古风,可近可亲。每每读之,总给人以真以善以美的享受。 他的本真追求,反映了他思想的趋于传统,也表达着他对浮躁时代的抗争与拒绝。他钟情于给了他濡染熏陶的农耕、田园及那宁静、淳朴、甜美的情调,他甚至理想化地以此作为了他的精神憩园,他把他的小说系列名之日梦庄,显然是融进了他执著的寄托。 为了他的寄托,他曾一度搁了笔,沉寂起来,“新潮时兴了,旧潮不行了,我不写了”。还是为了他的寄托,他又重新上了阵,“如今新潮旧潮都不行了,我又写了”。 他本能地守住他心中的本真,借他笔下人物之口说出了他心中的意思,“凡是好东西,谁也消灭不了”。当然,他也有着自己的局限,他天然地亲和了农本文化,终其一生地在这块田园里耕耘着。(未完待续) 作者:王志敏 ◆王志敏:“短篇小说高手”——贾大山小说赏析(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