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典型的思维就是“天人合一”,自然与人遵循相同的规律,因此人就是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也都是“小宇宙”中的“小小宇宙”,这些“小小宇宙”同样反映了人体这个“小宇宙”的变化规律。 中医的诊脉,以“寸口脉”为主,桡动脉的波动反映了脏腑的气机变动。其实中医分为四诊,即望、闻、问、切,望现在主要是望舌,其实古人的“望”,观察的地方十分广泛。望病人的运动状态、面色、肤色等等,其中面部是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因此望面部就是望诊的主要部位。 面部就是一部书,看懂了就可以知道病人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面部从上到下,就是人体的缩影。肺脏的位置在人体脏腑最高处,像一个华盖,覆盖在其它脏腑上,肺病对应面部两眉间,即人体的印堂穴。印堂往下,就是两目内眦之间,被称为“山根”,山根对应人体的心脏,即心在肺脏之下;继续向下就到了鼻柱,鼻柱对应人体的肝胆;鼻柱之下就是鼻尖与鼻翼,鼻尖又叫准头,对应人体的脾脏,鼻翼对应人体的胃;接着往下就到了人中部位,人中又被称为“水沟”,对应人的泌尿系,两侧对应膀胱、子宫等下部的器官;肾脏在两颊。 知道了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根据面部颜色的变化,颜色的深浅等情况,预知疾病的性质是寒是热,还是瘀血、结石、寄生虫等,并且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深浅,一是根据脏腑的五行克制规律,而是根据颜色的克制规律,还可以判断用药的效果,面部的改变其实就是脏腑变化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面部的变化窥探出疾病的变化,方是高明的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