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这部剧面前,《爱情公寓》好意思管自己叫经典情景喜剧吗?

 郑捕头 2020-10-10


“男人久不见莲花,开始觉得牡丹美。”

多年前的一天,还在上小学的侄女来我家玩儿,看到电视上的《爱情公寓》就不再换台,一边看一边嘎嘎乐。我也瞅了一会儿,乐不起来。看着侄女的欢乐状态我开始想,这孩子也是没吃过什么好东西,也只能捡到碗里就是菜了。另外,还想起李宗盛上面那句歌词。

白驹过隙,连《爱情公寓》首播也已经过去十年,如今同名大电影又放映在即。关于该剧涉嫌抄袭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有人还拿出强力证据说明,《爱情公寓》不但抄袭,而且还大段大段一字不落地抄袭《老友记》——区别在于一个是英语,一个是汉语。

包括我侄女在内,《爱情公寓》还是有一定粉丝量,于是很多人开始回应质疑:抄袭怎么啦?我们又没看过《老友记》,《爱情公寓》正好给我们普及普及国外优秀情景喜剧,有什么不好的?

另外还有人说,抄袭是不太好,但那是陪伴了我们大好青春的喜剧,我们对着里面那些人笑了一年又一年啊。

我明白这种心理,就好像一位好姑娘年轻时遇人不淑遭遇渣男,毕竟一起共度多年,渣男哪里不好自己心知肚明,但只要旁人加以指责她就会极力辩护。她维护的不仅是那个男人,更是曾经的自己。

更好的中国情景喜剧我们是有的而且很早就有,只是很多人没有在青春时代遇到它。

不得不说起25年前的《我爱我家》,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

情景喜剧当年在国内还闻所未闻,后来被称为“中国情景喜剧之父”的英达在美国接触到这种喜剧形式感到非常喜欢,就有意把它带回国内。

如果说创作《爱情公寓》的时代人们接触国外情景喜剧不多,选择抄袭不太容易被发现,那《我爱我家》开始创作的1993年,国内更是连情景喜剧这个词汇都没有,见过国外情景喜剧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英达如果当时选择照抄不误,作弊的风险几乎一丁点儿都没有。

但英达并未这么做,他要拍的是本土化的情景喜剧,尽管是土法上马,但首先必须坚持原创。

一直给姜昆写相声的梁左进组后,英达拿出自己从美国录制的两盘情景喜剧录像带给他看,对梁左来说这更是新鲜玩意儿。录像上当然没有中文字幕,梁左一边看英达一边在旁边作翻译,看了几遍之后,梁左慢慢琢磨出了门道。

虽然不了解情景喜剧,但已经写出《虎口遐想》《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的梁左对相声创作深谙其道,他能看出很多包袱儿的设计中外还是相通的。深刻领会之后,梁左拿出当时还非常笨重的笔记本电脑开始创作,与英达、英壮等人写出一集又一集的剧本。

从《我爱我家》整部剧来看,它具有绝对的中国特征。中国式的典型人物,说着典型的中国民间话语,制造中国式的典型笑料,演绎出典型的中国故事,绝非照搬国外一部情景喜剧那么简单。

从人物设计和表现来看,几位主要角色都是典型中国城市家庭中的人物。

文兴宇扮演的爷爷傅明是革命老干部,在三代同堂的家里是绝对的大家长,说话爱打官腔,做事讲究原则,又不失那么一点老小孩儿的萌态。

宋丹丹扮演的儿媳和平虽在曲艺团上班,但由于行业不景气大部分时间在家相夫教子,尊重公公偶尔犯上,紧盯丈夫不出作风问题,对顽皮的女儿严加管教,平时总爱凑热闹打听各家的新鲜事儿。

杨立新扮演的大儿子贾志国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朝九晚五在国家机关上班但不受重用,在家也没有发言权,怕父亲怕媳妇儿还缺乏父亲的威严,只有卖弄一些小学问的时候才显得重要起来。

梁天扮演的小儿子贾志新,是整天不上班只想到处投机的后进青年,经济上总不富裕但又爱面子,不过大事不糊涂,很多时候家里出现的紧张局面都靠他力挽狂澜。

赵明明扮演的女儿贾小凡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人长得漂亮也有几分清高,但经常当事者迷。

关凌扮演的孙女贾圆圆人小鬼大,学习上不求上进但同学缘很好,大人有什么事都瞒不了她,有着超越年轻的假成熟。

当年的老干部家里尽管不富裕,但都有一个保姆,那是组织上给的待遇。老傅家的保姆小张来自四川,由沈畅扮演。

这些家庭成员每人都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可爱的缺点,说着剧中人物该说的话。

从剧情内容上看,120集中很多故事都极具中国特色,如果不是对市井生活和社会万象有充分的洞察,这些故事就无法精彩地呈现出来。

全剧开篇第一集《发挥余热》就是如此。老傅从局里退休回到家中,开始还不安分就此彻底退出,想通之后开始在家里搞一言堂大兴土木,掀起胡乱装修的建设高潮。

《骗子》一集反映了当年市场经济刚刚兴起全民皆商的乱局,《初次下海》讲和平随演艺界走穴大军到处演出的糗事,《大气功师》请来司马南揭露所谓气功神功的骗局,《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回忆的是和平与志国插队时酸中带甜的往事,《妈妈只生我一个》讲严格独生子女政策下人们想要进行的变通……

随便拿出几集,都无法想象如果只靠抄袭和照搬国外剧集,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故事还能不能一一呈现出来。

当然,从剧情安排上全剧也不排斥国外的新鲜事物,比如《我们的愚人节》。当时愚人节在国内大部分民众看来还属于“吃饱了撑的”,而这一集的剧情设计没有对其进行非黑即白的批评,而是在谨慎接受的基础上搞出不少恶作剧,最后玩笑开大了开到老傅身上,引发人们对人物困境的思考。

而《姑妈从大洋彼岸来》那集中,这位姑妈干脆就是个美籍华人,思维和表达都是美国范儿。但这一集的主要笑点不限于此,而是全家人对姑妈极具戏剧化的接待方式。

从笑料呈现来看,有着丰富相声创作经验的梁左作为文学师对语言进行把关。剧中很多台词借鉴了相声“三翻四抖”的创作手法,绝大部分包袱儿让人欢笑的同时还给人以亲切感,这种效果绝不是食洋不化直接套用国外台词所能企及的。

比如葛优扮演的春生的台词——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一个伸手不见六指儿的夜晚,我终于挣脱了封建的牢笼,破窗而逃,和我的反动家庭永远划清了界限。当我来到伟大北京以后,感到解放区的天真是明朗的天,我纪春生心里好喜欢,山也格外清,水也格外蓝,我永远也不把家还,我就在沙家浜扎下去啦!

我睡这里很好嘛,虽然条件差一点儿,不如地下通道宽敞,不如水泥管子通风,不如北京站里热闹,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白吃白喝苦也甜。

还有《电视采访》那集贾志新的台词——

喊声就是命令,我冲到河边儿,往下一看,哎呀呀!情况是万分的紧急,小孩是生命垂危,怎么办?向组织请示?来不及了!跟领导汇报?等不了了!我教孩子游泳?不赶趟儿了!我自己下去?我就上不来了。

《双鬼拍门》那集里老傅的台词——

(街道老太太)平均年龄76,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吗?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那么大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得好吗?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啊?

还有《健康老人》那集老傅所说——

这几年我的身体是不行了,就说看书学习吧,我还没有志国坚持的时间长,顶多熬上16个小时,也顶不住了;要说锻炼身体呢,我也没有志新跑得快,不要说世界纪录,距亚洲纪录都有一定的距离;再论唱歌,我也没有和平的嗓子好;论跳高我都没有圆圆跳得高……惭愧啊,说起来都烫嘴。

这样的台词不胜枚举,它们通过演员准确的表演呈现出来,很多段落令人叫绝。

不过要说全剧对国外情景喜剧的具体细节丝毫没有借鉴,那也是不客观的。至少有一处,剧中对国外喜剧进行了效仿,但并非简单抄袭,更像是一种致敬。

《目击者》那集的结尾,英达早就想好要借鉴美国一部情景喜剧。在那部剧中女主人公对门家被盗,而当时她误认为对方是在搬家还上去打招呼。作为目击者她事后对警察回忆说,那盗贼长得特别像鲍勃·霍普(美国喜剧演员),结果最后出场的就是鲍勃·霍普本人。

英达和姜文是中学同学,他就和姜文商定本集最后的被指认镜头由他出演。看过《目击者》这集的都了解,目击者贾志国回忆说行凶者长得像《北京人在纽约》里的王起明,而后他到派出所进行指认,镜头中夏雨、姜武等人一一闪现,最后定格在镜头中的高个子就是姜文。

这也成为《我爱我家》中一个经典段落,姜文面对镜头只是惊鸿一瞥,但给观众留下的却是长久的会心的欢乐。

转眼之间,《我爱我家》已经走过25年。那年出生的孩子,如今也已大学毕业走入社会。那个年头几乎没有手机,更没有智能手机,全家老少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同一剧集,一起开怀大笑。那样的时代,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了。

20多年过去,拿着手机追剧的人们已把电视剧当做放松身心、看过就忘的纯商品,连主题歌片尾曲都不需要听。电视剧创作者要充分满足观众这种不由分说的速食口味,包括《我爱我家》在内的很多类型剧就不太可能再现。想要看到具备一定艺术品水准,能带给人们长久回味的经典剧集,正在变成一种奢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