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单田芳的日子

 郑捕头 2020-10-10

那时候的很多欢乐,都是他给的


单田芳先生远去,网上一片叹息之声。

这些人小时候的很多欢乐,都是单田芳给的。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象,评书在过去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我第一次在广播里听到评书是四五年级。那年奶奶从伯伯家来我们家住,带过来一台收音机,那时候某个电台正播放的是单田芳的《隋唐演义》。我被故事情节和说书人沙哑又带劲儿的声音吸引,而后一听就是很多年。

最早每次听播音员说到单田芳的名字,我都以为写出来应该是“单田方”。直到后来在书摊上看到署名单田芳的一部评书著作大为错愕,男的怎么可以叫做“芳”?

当时刘兰芳、田连元也正火,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更是听者无数,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或者机缘未到,我听单田芳的评书听得最多。当然,在这些评书艺人当中单田芳说的书目也最多,按照有些人的说法,说得有些滥了。

在当时所听的书目中,《白眉大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很长时间内,我深深迷恋其中曲折有趣的情节,悬之又悬的武功,甚至各色人物长长的外号。比如,“玉面小达摩”白云瑞,“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和于九莲,“白衣神童小剑魔”白老白一子,“扭转乾坤,目览十方”欧阳忠惠,“肩担日月携昆仑”陈仓和尚……

峨眉四大剑仙里,有一位“一字峨嵋女”马凤姑,脾气古怪武功高强,曾多次教山西雁徐良本事。听这书时班里有一个男同学长相奇特,两只眉毛不仅距离近,眉毛之间汗毛也很重,远远一看还真以为眉毛长到了一起。我和班里另一钟爱《白眉大侠》的同学,一见他就叫“一字清风店男”。需要说明的是,家乡所在的镇叫清风店镇,苏东坡在我们那里做知州时,曾有“上有清风,下有明月”的吟诵。

当时中午在家里听完一回书,就走着去上学,路上总会先后遇到班里两位书迷。去学校的路上,一起讨论刚刚听完的情节,回味精彩的段落,分析猜测最后留下扣子的玄机。

《白眉大侠》后来拍成过电视剧,满怀希望看到后大部分评书迷大失所望。对此单田芳也有过分析。

他说,《白眉大侠》被拍成电视剧后变为四不像,评书的精华都不存在了。徐良本来是诙谐幽默、又丑又怪的人,电视剧中却仪表堂堂。房书安本没鼻子没本事,但鬼点子多,奇迹常发生在他身上,电视剧里他不但有鼻子也不那么诙谐了。这两个人物一变,《白眉大侠》的性质似乎也变了。


除《三侠五义》系列外,我当时还特别爱听单田芳一部关于张作霖的近现代题材评书《乱世枭雄》。这部书也给小时候的自己造成一定的历史观混乱。历史课本上教过我们,张作霖是不可一世的大军阀,他最大的罪过就是杀害李大钊。

到评书里,年轻时候的张作霖有本事,讲义气,有着一般人不曾具有的英雄气概。由于张作霖是书胆,这部书几乎每一回的开头都是铿锵有力的三个字“张作霖”,然后单田芳语气一顿,再接着往下讲。

我奶奶当时还在。她是民国初年生人,赶上过军阀混战的年代,她有一次听我在听张作霖的评书就说,她知道张作霖。这让当时的我有些惊诧,在我看来,奶奶是一点儿都不了解国家大事的,她总是把“计划生育”说成“计划生日”。于是我问奶奶,你知道张作霖?她回答,那怎么不知道呢,我还知道“吴愧孚”。

她说的一定是吴佩孚无疑了,只是因为不认字,只听过发音,也就记错了名字。但这说明,她明白张作霖和吴佩孚是一类人,都是军阀。

单田芳的《白眉大侠》等书目算得上当年的评书爆款,单田芳沙哑的声音也引得很多演员模仿。其中,模仿最像的当属相声演员邹德江。邹德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声并不多,最容易让人想起来的还是他惟妙惟肖模仿单田芳的声音。他用单田芳的声音播天气预报,两相错位引人大笑。

也是由于模仿得像,后来邯郸的摩罗丹药厂把两人找来,录了一段电视广告。邹德江模仿单田芳的声音先说一句“喝了摩罗丹”,单田芳自己再来一句“胃是真舒坦”。大水词儿让人听来一乐。

我也算粗嗓子,按理说模仿单田芳的声音算是对路,但总是学不像。唯有说“喝了摩罗丹,胃是真舒坦”这两句,还算有那么点儿味道。和扣子妈搞对象时我曾当面卖弄过这两句,把她乐够呛,惊为怪人。

单田芳的侠义评书听多了,也就听出了其中一些套路。

其一,书胆男主角都英武潇洒,气度不凡,几乎无一例外地总能碰到桃花运。而且往往是姿色出众的女方主动接近,死缠烂打,男主角丝毫不为所动,似乎不如此就难以表现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白眉大侠》,书胆徐良是个活脱的吊死鬼儿,面似紫羊肝,两根白眉毛,水蛇腰,三道弯,说话还阴阳怪气。论形象连个一般人都算不上,实在算不得潇洒出众。不过书中还有另外一位几乎与之并驾齐驱的英雄白云瑞,前面所说的特征他一一具备,并且还屡屡遭遇女方的强烈攻势。

其二,坏人长的模样也要坏,但好人堆儿里也得有一两个特别难看的,但坏而可爱。徐良那样的且不说,还有的不仅模样难看,还长得极矮,也就三块豆腐高,一不小心就能走马脖子下面去。往往这样相貌的好人,命里该着也都能交到桃花运,最终抱得美人归。

其三,书胆人物都福大命大造化大,无论怎么折腾都死不了。常常都是在别人的刀刃已经挨到脖领子的时候,一个挡横儿的突然大喝一声从天而降,扔出暗器或兵刃将凶器打飞,救主角于千钧一发之际。另外主角儿一般都会被逼到悬崖边上一次,然后大义凛然纵身跳下万丈深渊,军兵追赶无望,掉头归去。别担心,悬崖半山腰早就准备好了一棵树冠辐射面积巨大的松树,将英雄紧紧托住,大英雄有惊无险,大难不死。不仅不死,从树上下来还能遇到个把世外高人而因祸得福。

其四,主角一般都会在发迹之后遭人陷害蒙受不白之冤,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出现另一个冒名顶替的贼人为非作歹,苦主指认主角就是凶手,于是朝廷将其囚禁,等候处斩。屈打成招之后,压赴刑场执行,大刀高高举过头顶。就在手起刀落的空当儿,远处飞来一骑,身后扬起一片沙尘,马上人高喊刀下留人,飞奔而至。于是,事情出现转机。斩首期限再得延后,一干人等千里追凶,案情最终得以大白天下。

其五,主角一般都会因故消失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自己的人马遇到十万火急的危险不得解脱时,我们的主人公再像别人救他那样大喊一声,危难之处显身手。他再次出场的时候,说书人还要不厌其烦地给他开脸儿,细细介绍他的五官相貌,穿衣打扮,最后再报出他的诨号及名姓。而且,往往这个时候他的武艺比消失之前更加高强,只因这段时间里,他又遇到了性格古怪但武艺高深的世外高人,学会了几招绝世武功,就等着这一天凭借此招再度横空出世。

其六,为非作歹、谋害忠良者的大后台往往都是皇上的叔叔。这时候的皇上一般已经没有亲爹,皇叔就可以说是太上皇,谋害忠臣不择手段,主角常常因其受尽陷害、折磨几近死去。而八王爷往往都是好人,但难免要走丢一次,还得众英雄苦苦寻找,直捣贼窝后将其搭救出来。

其七,好人们在背后听贼话非常容易,只要这天晚上趴在敌人们的聚义分赃厅的房顶别掉下来,就能听到他们的谈话,而其中准有需要刺探的有效情报。无一例外,每一次主角刚刚趴到房上,里面就开始谈他想要得到的内容,似乎大家此前一直在胡扯就等着好人来了才奔正题。从来没有说人家已经说到一半或者马上收尾导致偷听者无功而返——从来没有。

其八,不管因为什么事情到了哪里救过一个多么不重要的小人物,到后来这个人必定还将出现,并且能恰到好处舍他其谁地帮主人公的大忙。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此前得罪的一个人到后来总会找准时机陷害忠良。

其九,无论是正义还是非正义方,一个在早期出现的无论多么大能耐的人物,随着时间推移高人越来越多,前面的人就显得原来越无能。而且,前头出现的人物更容易死在前头,因为他们已经不太重要。

其十,每部书里都会出现几个弱智人物,说话瓮声瓮气,直来直去,力大无穷,使用的兵器多为大锤和斧子。往往这些人还特别招人喜欢,是评书笑料的主要制造者。

十一,开兵布阵之后,敌方战将一般都有几个儿子,轮流上来先压场子,然后轮流死去。假设战将姓樊,他如果只有一个儿子就叫樊龙,有两个儿子就叫樊龙、樊虎,三个儿子就叫樊龙、樊虎、樊豹,四个儿子就叫樊龙、樊虎、樊豹和樊猛。有时候还叫樊勇。女子如果有名有姓,那么多叫翠莲、金莲、玉莲。

多年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意是说单田芳的评书作品不尊重史实不说,而且叙述方法和用语都过于粗俗,从而降低了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可发一笑。

在大众需要娱乐而苦于找不到太多渠道的时候,情节跌宕起伏的评书无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大部分评书内容都劝人向善,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因此说书人也常被尊称为先生。而今人们找乐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正规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评书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如果因为此时此刻而指责彼时彼刻,就难免显得有些不厚道了。

打一个比方。看《三国志》没错,看《三国演义》也没错,如果看过《三国志》就瞧不起看《三国演义》的人那就错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本就不是一样作品,看《三国演义》的人也没拿它当正史看。况且,谁又能说《三国演义》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一定不如《三国志》带来的精神愉悦高级呢?

抱着收音机每天听上一回评书的日子一去不返,而今各种音频软件上评书比比皆是,唾手可得。多年来我有睡前听相声或评书的习惯,不为听内容,就为耳边有个小响动相伴入梦。

这时我经常找到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系列,随便点一集听两句大概就知道讲到哪里。朦朦胧胧中,仿佛当年守着广播听单田芳的日子又回来了。

“北宋仁总坐汴梁,君正臣贤民安康。可恨西夏来入侵,致使中原冒火光。三月的天气,万物复苏,秦川八百里绿柳成行,风景如画。顺着大道来了一个人……”

注:文末漫画为小民老二作品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