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殿堂级表演?你可拉倒吧

 郑捕头 2020-10-10

演技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东京物语》剧照,左为原节子,右为笠智众

几年前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物语》,对有关二儿媳的故事情节印象非常深。

老两口退休后去东京看望大儿子和女儿,当时二儿子已经去世多年。儿子和女儿两家人都特别忙,家里又非常狭小,没有时间和空间接待父母,两位老人在东京时间越长,两家人就越不耐烦。身为遗孀的二儿媳纪子代为接待,带公婆游历东京照顾有加。有一天纪子陪婆婆在自己家住,婆婆夜里盖的就是二儿子当年铺过的被子,老人伤心又有些知足地说,没想到我还能盖上儿子当年用过的棉被。

从东京返回自己家之后,母亲因脑溢血猝死,儿女奔丧之后又匆匆赶回东京。父亲把妻子戴过的手表送给纪子,夸纪子贤良淑德。听完这话纪子的表现非常真实,说出了埋藏心底的想法,她坦言自己对丈夫的印象越来越稀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

看影片的演员表,扮演遗孀纪子的女演员叫——原节子。

而后又看过她出演的几部小津电影,《晚春》、《麦秋》,影片和表演风格和《东京物语》近似。

原节子

近期看徐辰老师写的原节子传记,书名就叫《原节子》。阅读过程中才了解到,原节子经历过怎样传奇又平凡的一生。说他传奇,她15岁就开始涉足电影圈,几十年演艺生涯中出演过100多部影片,一度成为日本最为当红的演员。说她平凡,她在43岁的时候忽然退出影坛,连“原节子”这样的艺名都果断放弃,改回本名会田昌江。其后50多年,她甘于做一个平民百姓,不再踏入影视圈半步。原节子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子女。

2015年9月5日,95岁高寿的原节子平静离世,去世时身边只有寥寥几位家人陪伴。根据她不想走后被打扰的遗愿,家人一直隐瞒噩耗未对外公布。其后由于媒体不断联系,直到两个月后的11月25日他们才发布了原节子的死讯。

《东京物语》拍摄中。左起依次为原节子、小津安二郎、东山千荣子

与原节子有过多次合作的小津安二郎,1951年对她有过高度评价。他当时已经拍了20多年电影,认为像原节子这样能够深入理解角色并展现精湛演技的女演员非常罕见。他表示,原节子“是日本最好的电影女星”。

然而对于这样的评价,原节子本人并不太以为然。而且对于演员的演技,她的看法让人有些诧异。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原节子说,“虽说在有些电影中,演员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一般来说,即使让门外汉来演,也不会出太大纰漏。或许正因为电影的门槛如此之低,才会一直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吧。我自己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刚入行那会儿,我完全是一张白纸,对电影一无所知,结果还是毫不费力就当上了演员。”

原节子这番话,可以和童星出身的娜塔莉·波特曼——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那个女孩儿——的话对照着看。波特曼说过,“我觉得躲躲藏藏地不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多努力很不大方,这会让努力了却没有得到回馈的人感到不公平。要诚实面对你获得成功的过程,当然也不是说要对自己的努力孤芳自赏,但是我觉得做个真实的人更加坦诚愉快。”

我不太清楚原节子那番有些自我贬低甚至贬低整个演员行业的话,有多大程度是发自内心或者更多是自我矫情,但通过全书对她的了解,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她的肺腑之言。

说起来演技这种东西还真是有些玄妙,它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它,但实际上始终处在迷雾之中。

经常见到有人说这种话,某部经典电影选某位演员真是选对了,多年之后再看,那人是扮演片中某个角色的不二人选,舍他其谁哉?

然而,是这样吗?要知道很多电影都是经历过选角风波的,最初说好的演员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出演该片,而后换成另一位演员后大获成功,这个候补演员就是不二人选?如果当初没有换角,最初哪位演员就一定比他演得差吗?

另外,电影中某个演员不可替代的话也经不起推敲。一部电影面世,一位演员演得非常出色,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演员不能胜任那个角色,而是因为电影出来就是出来了,几乎没有可能再由其他演员代替那个人重来一遍。由于无法重现,由于无法比较,所以片中演员的表演成为也“只能”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过去。

《我就是演员》节目剧照

这两年《演员的诞生》(今年改名《我就是演员》)火爆荧屏,也引发了普通观众对演员演技的数次争论。其实不仅是观众,舞台下坐着的几位资历比较深的演员导师,很多时候也面临分歧。其中有些分歧可能是节目组有意为之,从而引发话题提升节目收视率,但我相信对台上演员表演的评价存在差异,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演员进行现场演绎的影视片段,大多是需要动感情的复杂一些的戏。面对一些需要付出情感的场景,演员们要做出反应,或大或小,或爆发或收敛,或流泪或平静,表演结束之后接受导师的评判。

接下来观众们经常看到的画面就是,某位导师立刻指出,某个演员演错了,而且有时候表现地非常肯定。你们真的那么肯定别人“演错了”吗?

生活中面对一些情况,我们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太一样,这和性格有关,和经验有关,和人生阅历有关,到了舞台上面对一些类似场景,演员们怎么就需要表现得一模一样,都按照教科书上或者其他影视剧中那么演呢?

是,舞台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后者总是前者的基础吧?排除舞台紧张因素,演员们只要作出的是正常反应,或者对剧情和角色有自己的合理理解,就不存在那么多“演错了”吧?

另外,《我就是演员》这个舞台本身就做不到完全的公平。一个演员最终获得认可,一方面是由于他演技高超,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给他的戏好,让演员有可以释放感情的空间。最后导师和现场观众选出一个人,他们内心到底是看中他的演技,还是偏爱那个角色,估计也很难说清楚。

我们平时还总听到一种说法,说哪位演员这次表演是殿堂级的。我相信表达者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殿堂级”。

我相信演技有高下之分,但高到殿堂级的程度,我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另外有人还动不动就说那是“教科书一般”的表演,这是让所有人都整齐划一按照那样演吗?

《我就是演员》中,有些时候导师在进行一番评论之后,还会被请到台上“亲自”演一次,现场观众总是对他们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然而,他们演的就绝对正确吗?演绎那样一个段落,天下就只存在这么一种合适的演法?我不相信。

当然我不是说导师上台之后的表演都归于平庸,而是说他们有些过于自信。要知道,观众和其他导师之所以看上去对他的表现更为认可,一方面是由于他可能真的表现出色,第二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他拥有更大知名度和所谓“权威度”,大家从心理上更接受他,愿意相信导师的示范表演是不可能不优秀的,不可能不超过方才那些演员。

这就像选美,最终选出来的那个人往往并非每位评委内心认定的美女,而是他们认为别人也会这样选的那个女孩儿。

话剧《茶馆》剧照。左起依次为郑榕、蓝天野、于是之。吴钢摄。

表演是情感表达,除非丝毫不走心或者不在状态,否则很难说表演者彻底错了。

有些时候你认定一个演员演得好,如果有一段表演演员自认为演错了呢?郑榕老爷子已经演了400场《茶馆》中的常四爷,这一天在后台化妆时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都演错了”,这让一直认可他的专家和观众怎么办?

另外经常有演员说,随着阅历的增长对自己曾经演绎过的角色有不同理解,如果重新再演会演得更好。

我经常想起姜文在《芙蓉镇》中的表演。扮演片中的秦书田时姜文才23岁,从中戏毕业没两年,然而他通过自己的表演表现出超越自身年龄的成熟和隐忍,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你可以说姜文是表演天才,但如果再多给他几年时间,他是不是能表现得更加出色呢?

发生过的事,无法假设。但我同时也相信,罗马并非一条路。

题图和末图为《喜剧之王》剧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