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透此穴,百病难藏,药王言它“无所不治”!久治不愈的虚劳重疾尤其适合!

 静幻堂 2020-10-10
艾学堂 2020-09-29

大家都听说过“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它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

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病重难治。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艾灸它,任何病都会好!

那么,膏肓穴真有那么神奇吗?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四指宽处(3寸)即是。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古代医家将心尖的脂肪称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称为肓。

也就是说,膏肓穴隐蔽在胛骨之下(心、肺之间),上有肺之魄户,下有心之神堂,即医缓所谓肓之上、膏之下,故名“膏肓穴”。

由于膏肓穴所处的位置极为特殊,故而这个穴位的用法以灸法为宜,《玉龙歌》中云:“虚羸有穴是膏肓,此法从来要度量;禁穴不针宜灼艾,灸之千壮亦无妨。”

临床也证明,若针刺膏肓穴不当,极易导致气胸,加上手也难以按到膏肓穴,故而想要活动膏肓穴,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


膏盲穴:无所不治,尤擅虚劳证!

我们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的是足三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殊不知,《针灸问对》的原文其实是这样记载的:“若要安,膏肓、三里常不干”!也就是说,由于足三里太过深入人心,导致膏肓被人们忽略了。

据正史记载,“药王”孙思邈年少时身体羸弱,但最终却活了101岁,他之所以能以多病之身安享百岁之寿,艾灸功不可没!

而孙思邈最常使用的穴位就是膏肓和足三里。

他在《千金方》中,将膏肓穴推崇到极致,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就是说,膏肓可治百病,尤其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更是十分广泛。

历代医家也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当久病不愈,身体羸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此时最适宜重灸膏肓穴,只要灸量足够,就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在临床上,膏肓穴畅和以下穴位配伍:

1、膏肓穴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2、膏肓穴配足三里穴、膈俞穴,有健脾生血补虚的作用,主治骨蒸劳热,盗汗;

3、膏肓穴配天突穴、大椎穴,有理肺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支气管哮喘。


为何说重病、久病,必灸膏肓穴?





首先,重病必虚、久病必虚。

这两种人群气血损耗非常严重,从上文我们已经知道,膏肓穴最擅长治虚劳证,因此艾灸膏肓穴是上上之选。





其次,重病必瘀、久病必瘀。

古代医家认为,病变的发展规律是“初病在气,久病入络”,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就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受阻,脉络中必有瘀凝。

这就会带来一个后果:因瘀致病!瘀凝滞留体内,就会成为继发性病因,诱发更多疾病。

而艾灸膏肓穴可以祛除体内深层的瘀凝,因为膏肓穴是厥阴病的最底层(厥阴病为六经病之一,也就是病到最深的那一层),只要灸透膏肓穴,就可以把最底层的风寒湿毒瘀等垃圾悉数排出。

那么,怎么知道艾灸膏肓穴起了作用呢?

通常身体有以下表现:艾灸两三天,肚子就会咕咕响,说明气正在推动寒湿痰瘀等垃圾,几天之后,这些垃圾就会随大便排出;体质偏寒的人,可能会有排寒反应,比如肚子或腿发凉;还有些人可能会发汗或嗝气。

在取穴正确的情况下,如果连灸一个星期,还一点动静都没用,说明身体很干净。


艾灸膏肓穴,大有讲究!

膏肓穴可不是随便灸灸就可以的,针对膏肓穴的灸法是中医针灸学中最为独特的灸法,有专门的书籍介绍,简单来说,其独特之处有3点:

1、取穴必须准确!

膏肓穴可不像其他穴位那样取个大概范围就行,而是必须精准,取穴时务必使两肩胛骨充分分离!

具体方法如下:

取穴时,双手交叉紧抱双肩,肘关节贴近胸前,使两肩胛骨充分张开。施灸者从大椎穴开始往下摸,在第四胸椎棘突下,肩胛骨内侧缘骨缝处按压,觉得胸肋间困痛,传至手臂,即是膏肓穴。找到膏肓穴后,用笔画个圈做记号,然后对着圈灸。

2、灸量宜多!

《铜人》中记载:“膏肓穴,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就是说,艾灸壮数要多、艾灸时间要长、艾火温度要高(适当高一点儿),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膏肓穴,只有把它灸透,才能发挥效果。

3、须与其他穴位配伍

灸完膏肓穴后,必须灸气海、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防气火壅盛于上。

此外,搭配艾灸气海等穴,还能激发经气、温通经络、补火祛寒、散风逐湿、扶正祛邪、标本两顾,特别适合于风湿寒性关节痛。


膏肓穴艾灸方法

一般而言,艾灸膏肓穴采用以下方法:

01
悬灸法

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两三厘米进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适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重灸30-50分钟。

再取气海、足三里,各灸20分钟,也可以同时灸三穴。

建议每日灸一次。

02
麦粒灸法

采用卧位,取少许精艾绒,将艾团搓成圆锥形艾炷、麦粒大小,在柱底部蘸取少许跌打万花油,放置于膏肓穴上点燃。

当局部感到微微灼痛时立即将艾炷移开再施以第二壮,连灸7-9壮,灸后在施灸局部涂抹适量跌打万花油,以防烫伤。

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不过,临床上一般以十多壮为宜。

03
艾灸贴法(艾熨疗法)

艾灸贴结合了中医古老的铺灸法、药灸和药熏的原理。

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药效通过皮肤毛孔透皮吸收,从而起到祛寒护阳,平衡气血,调节阴阳,增强自身免疫力,保健养生的功效。

艾熨灸法是指将艾绒铺于穴区,用熨斗等工具在其上热熨,从而达到灸疗作用的一种铺灸法。本法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每天一次,一次可发热8-12小时,温暖舒适,时间长,效果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