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史稿》中关于果郡王允礼的描述。 雍正皇帝登基 康熙的诸子中,允祹最长寿,长寿七十九岁。而要说最受雍正皇帝喜爱的,则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允礼,是雍正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对于雍正皇帝来说,自己的兄弟不像是亲人,更胜似仇人。 雍正皇帝登基后,先后将三王爷、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十四王爷分别下狱,其中八王爷和九王爷、十王爷先后死于非命。而侥幸存活的三王爷和十四王爷,在雍正朝时期,一直被软禁。 即使没有参加过九子夺嫡的十二王爷允祹,也因为在夺嫡中,没有帮助胤禛,而被褫夺了郡王位。允祹先是被降为贝子,一年后因为勤劳能干,又封为了公爵,六年后才恢复了郡王位。 允礼被封为郡王 允礼的境遇就好多了,九子夺嫡时,他年龄还小,根本没有参与。到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对于这个小弟弟,雍正皇帝不吝赏赐,封他为果郡王。十三王爷允祥去世后,户部就由允礼接手,可见雍正皇帝对这个弟弟的信任。雍正皇帝曾经称赞允礼: “果郡王实心为国,操守清廉,宜给亲王俸,护卫亦如之,班在顺承郡王上。” 允礼年纪小,让他躲过了康熙晚年残酷的争斗,在雍正朝得到重用。雍正皇帝经历过血腥的争斗,因此对于自己的兄弟们手段强硬,许多王爷每天胆战心惊,艰难度日。而雍正皇帝对待允礼却很宽容,把兄弟之情一部分给了十三王爷,一部分给了允礼。 雍正皇帝器重允礼 允礼不仅掌管了户部,而且还多次奉命出京,考察清朝军队。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派遣允礼去往西南地区,处置苗疆事务。雍正皇帝临终前,握着允礼的手,将他任命为乾隆皇帝的托孤大臣。 乾隆皇帝登基后,在初期对待叔叔很好,当时允礼身体虚弱,被允许在家中办公。后来,乾隆皇帝看到十七叔年龄大了,跪下起来很困难,免除他跪拜之礼节,在记载中: “寻赐亲王双俸,免宴见叩拜。” 允礼也成为大清朝独一份,可以见乾隆皇帝而不跪拜的,庄亲王允禄虽然是允礼的哥哥,但是依旧要跪拜乾隆皇帝。但是这份荣耀,最终给允礼带来了祸端,害了他的性命。 允礼为托孤大臣 乾隆皇帝登基后,允礼、允禄、鄂尔泰、张廷玉四人辅政。张廷玉知道新君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选择急流勇退。张廷玉选择讨要钱财,讨要谥号等方式,假装老糊涂了辞官回乡,安然终老。 朝堂就剩下三个满清老臣,辅佐乾隆皇帝,而允礼又最受器重。乾隆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就下诏夸赞允礼: “果亲王秉性忠直,皇考所信任。外间颇疑其严厉,令观密奏,足见其存心宽厚,特以宣示九卿。” 这其实只是乾隆皇帝,对父亲的遗命有一个交代而已,他也想拥有自己的统治班底。允禄和鄂尔泰两人不问世事,乾隆皇帝说啥是啥,准备安稳养老。允礼这时就很突出了,掌管着刑部,还兼管着宗人府的事务。 乾隆皇帝登基 乾隆皇帝郁闷了,他想让自己的叔叔们安享晚年,可是又不好明说。而允禄早就当了甩手掌柜,只有允礼事事操心,却还不落好。乾隆登基几个月后,找了一个理由,罢黜了允礼的职务,取消了十七叔的双俸。 允礼在雍正朝备受器重,突然被罢黜官职,心里承受不住,一病不起。乾隆皇帝一看十七叔重病卧床,知道自己做得过了,派遣弘昼前去探望。乾隆三年,允礼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二岁。 允礼没有经历过风雨,他躲过了九子夺嫡,躲过了雍正初年的打击,一生都在父母哥哥的庇佑下长大。到了乾隆皇帝登基后,乾隆皇帝着急掌权,封赏叔叔们,就是让他们识趣,主动选择回家养老。 允礼病逝 而允礼无法理解这层意思,每天勤勤恳恳为清王朝效力,有功但是碍乾隆皇帝的事。最终乾隆皇帝一怒,找个理由罢免允礼的官职,让十七叔回家养老。这时允礼才明白,乾隆让他免跪拜,并不是啥好事?他也只能感慨,当初不该相信侄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