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题 本课上承第一课中的“商和西周”,阐述了商和西周所确立的体制与秩序如何走向瓦解,下启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论述了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新的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而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说到底,本课包含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突出了大变革时代特征,论述了奴隶制时代的逐步解体和封建制时代的萌动与成长。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由正文和辅助信息组成,其中正文由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等四个子目组成;辅助信息包括历史地图和图片、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等,是对教材正文内容的有效补充;也包括学习聚焦和思考点等,是对教材主干内容的提醒和强化;还包括探索与拓展,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训练和提升。所有这些内容均围绕“大变革”时代主题展开,即围绕旧体制与秩序的瓦解和新体制与新秩序的萌发与成长展开,浑然一体,利于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聚焦性思维培养。 全课内容从结构上看,突出了“一个主题三个领域”,“一个主题”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特征。该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领域:即政治上的大动荡——诸侯争霸兼并和华夏认同、经济上的大发展——生产工具的重大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大争鸣——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以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事实上,就内部关系看,此一时期的经济大发展为政治变革和思想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动荡与变革是新经济因素出现、新旧经济因素相互较量在政治上的反映;思想上的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阶级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实质上体现了周朝的核心价值观念即礼乐制度瓦解的时代背景下,各学派就社会伦理和政治重建纷纷发表见解和主张,以图重构价值体系。 对社会的重构,不仅表现在价值体系上,而且也反映在对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创造性设计与安排上,这就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股变法运动潮流。可以把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理解为中国历史在长达四五百年的剧烈阵痛中所经历的脱胎换骨,它表现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导变法,逐步建立起封建经济体制和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言而总之,全课以旧制度、旧体系的瓦解和新制度、新体系的重建为线索,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维度就这一线索逐一展开论述,最终收口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有始有终、形成完整的叙述体系。 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看,本节课以大变革、大转型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并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立意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二)教材目标分析 老师们在授课时要注意达成以下目标: 1.对于全体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政治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大争鸣的决定因素;能在春秋战国这一特定时空框架下,论从史出从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及意义、探讨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潮流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2.对于部分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上述目标外,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动荡与变革、思想争鸣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正确认识奴隶制旧体系瓦解与封建制新体系逐步确立这一历史进程,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顺应历史潮流、强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议老师们把大动荡、大变革这一时代特征的揭示,以及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揭示作为重点。一方面,使历史学习从表象走向本质,体现出高中历史教学相对于初中教学的发展性、提升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感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理解、解释历史事物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魅力,体现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性教育。 建议老师们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何以出现、变法运动的实质及其历史价值的揭示作为教学难点。变法的背景决定着变法的内容、方向,也预示着变法给历史可能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对变法的透彻理解需要学生具有关联的、融通性的思维能力。而高一的学生尚且缺乏这样的综合融通的思维意识和思维品质,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容易流于就事论事的碎片化、割裂式认识。所以,通过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作用的关联分析,是促使学生从碎片化、割裂式认识走向通透的、综合的解决历史问题的得力策略。 三、教学流程建议 (一)教学流程 我们可以以战国时期的变法为中心,围绕“变法的大环境大背景、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实质、变法的历史作用”来组织教学。其中,“变法的大环境大背景”旨在阐明政治上的大动荡、经济上的大发展、思想上的大争鸣在破坏旧体制旧秩序的过程中孕育了新阶级、新理念,客观上为变法运动的出现做了政治、经济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准备。 “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实质”旨在以商鞅变法的举措为例来阐明战国时期变法活动,使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前台、推动新秩序新体制的成长与发展。 “变法的历史作用”旨在对变法的大环境大背景进行首尾呼应,阐明旧体制旧秩序瓦解留下的“真空地带”已然有地主阶级的新体制新秩序来填补,由此既从较大的历史视野上看到历史的“新陈代谢”,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改革与创新在推动历史前进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策略 为使以上教学流程顺利、高效实施,教学中可采用深入浅出、首尾呼应等策略。 1.深入浅出策略:比如,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士阶层就社会伦理及政治秩序进行重建的努力。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苦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既深入分析又不迷失于秩序重建的抽象和空洞。 这样的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而清楚地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是如何推动新思想的产生和大争鸣的出现,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去探讨百家争鸣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它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也交给了学生实用的分析方法,加深了对历史理解的通达与透彻。 2.首尾呼应策略: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这节课在内容设计上形成了相对完成的闭环,它以“变”为主线,围绕变的背景与起点、变的过程与特点、变的成果与影响,既系统又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 基于此,在教学时就可以聚焦关键词“变革”,围绕“为什么变-怎么变-变得怎么样”来组织教学内容,这样就实现了“大问题”教学,使师生的思维更加集中、使问题解决的链条更加完整。 让学生理解变革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变革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系统,变革是对传统的创新与突破、继承与超越,进而树立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教学,要达成共识: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思想大爆发的时代,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奠基时代,是中华民族人文意识、民本主义的躁动时期,更是治国思想、治国体制的创新实验时期。 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以春秋战国时期“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为主题,组织小型辩论,引导学生聚焦问题本质,深化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特征的理解。 为深化这一学习主题,在课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商鞅变法的是与非”、“百家争鸣的现实与理想”等主题阅读和历史微写作活动,以提升学生历史认识和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
来自: 新用户2901Kns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