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保密级别最高的上书制度,却屡屡泄密,成为笑话

 翰林冷知识 2020-10-10
顺治帝时,为了有效地了解中央各机构和地方上的执政情况,发明了奏折制度。
顺治帝挑选了部分官员,他们拥有向皇帝直接上奏的权力,将所奏之事写于奏折之上。这封奏折便会通过邮驿系统,直接递到顺治帝面前,顺治帝朱批之后,写上指导意见,再秘密发回。


所有必要的事情,都可以写在奏折之中,大到吏治营伍、改革财政、赈济灾民,小到开垦荒地、采买米石、农田水利,甚至地方官揭露封疆大吏的不法之事,均可以通过奏折的方式上达天听。
而皇帝看完奏折之后,会进行朱批,在上面畅所欲言。


在雍正帝初登皇位之时,内有宗室诸王讪谤排挤,外有满汉大臣朋党倾轧,让雍正帝非常郁闷,急于求言,便将奏折制度发扬光大,有权上奏折者多达千人以上。
于是,保密便成为奏折的大难题,尤其是在皇帝批阅之后。


为此,清廷还特意制定了看似完美的保密条令:
一是奏折必须为上折官员所写,如果敢让别人代笔,不但降罪,而且会失去给皇帝上奏的机会。即使是文盲武官,也要学点文化课;
二是奏折从地方向宫中传递过程中,用专门皮匣,配备锁钥,旁人无法打开。同样,等皇帝批完奏折之后,也是用专门皮匣再传阅给上奏之人;
三是上奏官员阅览完朱批奏折之后,要按期收回,不得延误。


一时间,奏折制度成为清朝保密级别最高的上书制度。
不过,实施效果么,要多打脸有多打脸。
雍正帝在即位两周之后,就明确向各级官员下诏:康熙朝朱批奏折要全部上缴;自己朝的朱批奏折,由上折人在朝见时,或专人投递新密折时顺便缴还。
但是,在三令五申之下,直隶总督蔡珽私藏朱批奏折三件,被发现后一直关押到雍正帝驾崩。


私藏奏折还算比较收敛的。
雍正帝时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山西巡抚诺岷等,拆看他人奏折,斟酌内容后,再决定上奏与否。雍正帝全国严查之后,发现这一现象很是普遍。
甚至很多大臣互相传看,揣度皇帝的意思。有时候还要专门开会,研究分析皇帝的思想动态,俨然成为讨好糊弄皇帝的分析大会。

▲沈葆桢

这也不算是最过分的,最扯的事情发生在同治朝。
当时琉球侵台,同治帝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点齐船马,前往事发地区。并下了密谕,涉及清朝最高军事机密,且同治帝与沈葆桢有奏折往来。
但是,没用多久,这封密谕被《华字日报》全文刊载,还附上了沈葆桢的奏折!
同治帝大怒!下令严查,但几位总督互相踢皮球,经过艰难的勘察之后,发现事涉李鸿章、刘坤一、李宗羲等多位督抚级封疆大吏,最后只得轻罚。


尽管清代各朝都加强对奏折制度的保密措施,但每朝都有大量奏折泄露,屡禁不止,经常成为笑话。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雍正上谕》、清代奏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