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搞懂:评价肾功能三个指标之间的区别,及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

 板桥胡同37号 2020-10-10

作者:Gcplive

来源:药评中心

肾脏有两大功能。
一是排泄功能,机体每天的代谢废物和外来物质(如药物),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除体外;二是内分泌功能,肾脏可产生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活性维生素D3、红细胞生成素等,参与血压调节、钙磷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等。
作为评价肾功能的三个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之间有何区别?哪一个指标更有价值?药物是如何影响肾功能的?
一、血肌酐(SCr)
肌酐是肌肉的代谢产物。
人体自身肌肉的代谢是稳定的,如果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稳定,血肌酐的值相对稳定。
血肌酐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而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血肌酐水平能基本反映肾小球滤过率。
当肾小球损伤时,血肌酐(Scr)升高,尿肌酐(Ucr)降低。
血清肌酐正常值:
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二、尿素氮(BUN)
尿素氮(BUN)是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终产物,因此受食物的影响较大。
尿素氮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膜,30%~40%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血尿素氮,不仅受肾小球功能的影响,也受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成人血尿素氮(BUN)正常值范围:3.2~7.1mmol/L。
特别提醒:
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30%~50%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当尿素氮高于正常值时,说明60%~70%肾单位已经受损害。
所以,血肌酐和尿素氮正常,未必肾脏没有病变。
三、尿蛋白
血中的白蛋白,分子大,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尿中白蛋白量能较准确地反映肾功能的变化。
当24小时尿中白蛋白含量为30~300mg时,被定义为微量白蛋白尿。
24小时尿量影响因素较多,现在用晨尿白蛋白和肌酐的比值(≥3mg/mmol)代替传统的“定时尿液收集”的尿蛋白定量。
特别提醒:
判定肾脏有无损伤的敏感指标是尿蛋白,而不是血肌酐,更不是尿素氮。
四、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机制
1.非甾体抗炎药、两性霉素B
前列腺素可扩张入球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依托考昔、吲哚美辛、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可使入球小动脉收缩,引起肾脏缺血性损害。
两性霉素B主要通过收缩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引起肾血流量下降而导致肾损伤。
2.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肾脏是一个很大的过滤器,全身20%的血流通过肾脏,一些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容易在滤过过程中停留在肾脏。
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作为半抗原与肾组织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为引起肾脏损害。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药物经肾小球滤过后,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并在肾小管中蓄积,导致肾小管上皮坏死。
4.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
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及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可在肾小管产生结晶而堵塞肾小管导致肾小管坏死。
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应多饮水。


征  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