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王朝史(44):卧榻之狼——奥斯曼崛起记

 陆一2 2020-10-11

上文介绍了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末代王朝——巴列奥略王朝开国皇帝米海尔八世的统治。米海尔原为尼西亚帝国的大将军,篡夺了年幼的约翰四世的皇位,不过他率领尼西亚军队光复了罗马旧都君士坦丁堡,还在色雷斯与马其顿击败伊庇鲁斯专制国与保加利亚人。

大约1263年的东地中海形势,奥斯曼酋长国的发源地为深绿色部分

米海尔在还都君堡后逐渐将重心特别是军力重心转移到巴尔干,但这也令尼西亚在小亚细亚的根基受到了威胁。虽然尼西亚与安纳托利亚的突厥人有和平条约,加上蒙古帝国西征让罗姆苏丹国臣服并走向分裂。但随着拜占庭在亚洲边防的逐渐空虚,一个新生的强大力量即将登上历史舞台。

罗姆苏丹国衰亡与分裂

13世纪初的小亚细亚主要分为拜占庭和罗姆苏丹国两个政权势力:拜占庭人占据沿海大部分土地,内陆高原则多属苏丹国。当时前者处于科穆宁王朝末期的混乱局面,后者则是事实独立于塞尔柱帝国的乌古斯突厥人国家,双方长期拉锯互相攻伐。

蒙古西征改变了小亚细亚地区的格局

第三次蒙古西征部队在旭烈兀的领导下横扫波斯,1243年又在安纳托利亚东北的考塞达(土耳其语:Köse Dağ)打败了罗姆苏丹国的军队,安纳托利亚上的突厥人从此向蒙古人和后来的伊儿汗国臣服。

当米海尔八世将小亚细亚的拜占庭军队逐渐调往欧洲后,乌古斯突厥人在蒙古人的不断压迫下不断越界,罗马人在小亚细亚西部残存再次被突厥人渗透(第一次发生在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导致小亚在十年内被突厥人占据),爱琴海岸告急。罗姆苏丹逐渐无法掌控国家统一,开始出现地方独立的政权。

土耳其的热气球圣地曾是塞尔柱突厥人和罗马人争夺的地方

到13世纪末,小亚细亚特别是西部地区出现了若干个政治实体,割据军阀、宗教团体、地方部落在这里混战。拜占庭帝国和罗姆苏丹国虽然仍有一定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由于小亚细亚西部的河谷与沿海平原众多,这里成为了军事突袭的温床,形成了类似中世纪西班牙的泰法酋长国——突厥语“Beylik”(贝利克),即穆斯林社会的公国。

拜占庭卧榻之侧立国

这些酋长国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奥斯曼酋长国最早出现在13世纪末,目前建国时间被土耳其官方认定为1299年。在那一年,在曾经拜占庭帝国核心领土的比提尼亚小城瑟于特,酋长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酋长国。

奥斯曼一世的想象作品,现存于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皇宫

这个国家并非由一个部落族群组成,而更像一个政治联盟实体。奥斯曼家族可能来自于乌古斯突厥人中的卡耶部落,为躲避蒙古西征从中亚逃到小亚细亚,但也可能只是后世美化奥斯曼出身所编造。早前奥斯曼和他的父亲埃尔图鲁尔势力,主要在弗里吉亚北部贫瘠的高原活动,根据地中心为拜占庭著名的要塞多里留姆(突厥人称为埃斯基谢希尔)。

除了占据多数的突厥人,还有罗马人(拜占庭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其中,最知名的罗马“叛徒”名为“没胡子”的米海尔(Köse Mihal),他是奥斯曼一世手下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希腊正教徒,他和他的家族为奥斯曼酋长国的兴起提供了巨大帮助。

奥斯曼一世早期根据地(深红)与去世时的酋长国领地(红色)

早在1280年代,奥斯曼和其势力就开始在瑟于特和临近的多曼尼奇地区支配,奥斯曼人的国家是所有酋长国中与拜占庭帝国最为临近的,可以吸纳更先进的文明。立国后奥斯曼酋长国就不断兼并东罗马的土地,后者在巴尔干麻烦不断让奥斯曼土耳其人有了更大的胆量。

相对于瑟于特和多里留姆这些奥斯曼酋长国最初的领地,拜占庭帝国仍然保有的比提尼亚地区要富庶得多,那里濒临普罗庞蒂斯海有众多的平原与河流。利用罗马人注意力无法东顾的机会,奥斯曼一世不断向曾经强大的罗马人攫取土地。1302年7月,奥斯曼人在尼科米底亚和尼西亚之间的巴菲乌斯(Bapheus)大败拜占庭军队,巩固了在比提尼亚征服的领土。

1300年左右的拜占庭帝国旧地形势,奥斯曼(红色)与收复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国(紫)相邻

由于不断战败,一些拜占庭贵族为了避免战争主动投诚或用金钱保留土地,甚至不惜用联姻方式向这些异教徒换取和平。种种情况都加速了奥斯曼势力的膨胀和拜占庭的危机。

崛起之匙:加齐制度

“加齐”(Ghazi)或“加扎”(Ghaza)制度最早来自于奥利地史学家保罗·维特克,他在1938年的著作《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中阐述道,奥斯曼国家的成功来源于对非穆斯林异教徒的圣战。“加齐”或“加扎”本意为土耳其语的“突袭”,后演变为对伊斯兰勇士的称呼。

2001年土库曼斯坦为纪念埃尔祖鲁尔加齐打造的硬币,土库曼人是乌古斯突厥人的直接后裔

奥斯曼一世本人和他的父亲埃尔祖鲁尔,通常都在名字后面被追加“加齐”的称呼,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一世登基时则被称为“加齐之子”。利用衰落的东罗马和塞尔柱突厥政权之间的模糊地带,奥斯曼人成功借助这些“加齐”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奥斯曼立国的初期,不断有诸如罗马人在内的非突厥人成为“加齐人”,他们不仅与拜占庭帝国作战,也与其他小亚细亚穆斯林酋长国对抗。如此这般,奥斯曼军队的兵源范围就大大超过了其他邻居。

奥斯曼的加齐勇士们围攻十字军的尼科波利斯城堡

然而加齐制度只是奥斯曼帝国成功的因素之一,它的影响力显然被后世特别是土耳其文学界放大。在15世纪,奥斯曼作家才开始用回忆式的写法把早期奥斯曼人描绘成热忱的伊斯兰战士,以便为他们的王朝提供一个高贵的起源,而这个王朝当时已经建立了一个洲际伊斯兰帝国。

无能的安德洛尼卡二世

1282年,巴列奥略王朝开国皇帝米海尔八世去世后,他的长子、共治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kos II)顺理成章继承大统。然而,他的父皇虽然东征西讨为拜占庭收复疆土,但帝国的众多旧制被延续或复辟,未能根除罗马帝国数个世纪以来的弊病。

虽然在其父皇去世后,安德洛尼卡就停止了与罗马教宗的宗教臣属关系,但这并没有让国内特别是亚洲的社会矛盾彻底停息。安德洛尼卡本人治国无方,帝国的国力和版图不增反降。他延续了米海尔八世时的超发货币政策,这加速了帝国经济系统的崩溃,国库只有此前的七分之一。

安德洛尼卡二世

由于财政拮据,安德洛尼卡二世下令解散了帝国仅有的中央海军,将海权拱手让给威尼斯和热那亚。后来他的拜占庭帝国两次被威尼斯海军打败,当他企图重建海军却为时已晚。

安德洛尼卡二世在1296年左右将自己的儿子米海尔九世(Michael IX)册封为共治皇帝,后者从小就是一位勇敢的军士,但是谋略不足。14世纪初,他率领下的拜占庭军队屡战屡败,先被加泰罗尼亚在帝国的叛乱盟军击败,后来又先后成为保加利亚帝国和奥斯曼酋长国的手下败将。

米海尔九世的幼子曼努埃尔被自己的大哥安德洛尼卡(后来的安德洛尼卡三世)害死,米海尔悲痛不已。安德洛尼卡等年轻皇族经常发动一些阴谋行为,这令身份爷爷的安德洛尼卡二世感到愤怒和不安。

米海尔九世

1320年,因为疾病以及悲痛,米海尔九世在萨洛尼卡(塞萨洛尼基)去世,成为巴列奥略王朝里唯一先于自己父皇去世的共治皇帝。1326年,奥斯曼人攻陷了帝国在普罗庞蒂斯南海岸的重镇普鲁萨(今布尔萨),并将首都迁到了那里。

安德洛尼卡二世统治中后期边境危机肆虐,然而他对此无力反击。帝国丧失了昔日尼西亚帝国大本营——比提尼亚的大部,小亚细亚西部的其他沿海重要地区也遭到其他突厥酋长国的侵占,如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对面的密西亚(Karasids,卡拉斯酋长国)、士麦那(Aydinids,艾登酋长国)、锡马夫(Germiyan,热米扬酋长国)以及马尼萨(Saruhan,萨鲁汗酋长国)。

14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退出小亚细亚后突厥酋长国家的分布情况

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东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残存的领土全面被突厥酋长国侵占。安德洛尼卡二世本有机会在那些突厥人分裂之际各个击破,然而当他错过那些机会后,衰弱不堪的帝国俨然成为了突厥人的猎物,特别是奥斯曼人。

安德洛尼卡祖孙内战

在米海尔九世死后,皇帝与他的长孙安德洛尼卡决裂,二人的矛盾很快上升到政治斗争。小安德洛尼卡背后得到了军事贵族约翰·坎塔库泽诺斯和色雷斯地方执政官、拜占庭大将军希尔基安内斯·巴列奥略的支持,后者是库曼人与米海尔八世侄女的孩子。

1321年,小安德洛尼卡从君士坦丁堡逃往到色雷斯首府亚得里亚堡,在那里他宣布自己为皇帝同爷爷分庭抗礼。不久,希尔基安内斯派遣色雷斯的拜占庭军队围困首都,逼迫老皇帝承认孙子共治皇帝的地位,并作为帝国的高阶皇帝,地位凌驾于自己。

安德洛尼卡三世

和平只持续了几个月,这年年底,希尔基安内斯因为不满回报或其他原因(传言妻子被小安德洛尼卡勾引)转向支持老皇帝。但在鼓动老皇帝重新向孙子发起挑战后,小安德洛尼卡依然控制了君堡的主动权,祖孙二人在1322年7月再次言和,这令希尔基安内斯陷入窘境,他转向筹划杀害老皇帝自己夺权。但事情败露,不久大将军被皇帝流放。

很快,安德洛尼卡三世被爷爷亲自加冕为共治皇帝,史称安德洛尼卡三世(Andronikos III),局势转向平息。近两年的内战导致帝国为数不多的男丁被征召入伍,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停滞外,还给了奥斯曼在内的突厥人渗透的机会。

1307年,两安德洛尼卡内战前的拜占庭帝国(紫)与周边形势

1327年2月,祖孙二人再次因为权力爆发了冲突,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内战引入了外国干涉。新兴的塞尔维亚国王斯蒂凡选择支持老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则拉拢了保加利亚沙皇希什曼一世。1328年1月,安德洛尼卡三世在连续获胜占领马其顿和色雷斯后开赴京城,老皇帝被迫退位。

两个安德洛尼卡祖孙的三次内战,几乎耗尽了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丝生机,让仅有的军力在内战内不断损耗。作为结果,小亚细亚的突厥人则可以肆意妄为,日后奥斯曼人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巴尔干后,东罗马帝国根本无力抵抗。

死亡预告:东帝国退出亚洲

奥斯曼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奥尔汗一世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奥斯曼酋长国继续以蚕食占领东罗马土地为目标。当得到普鲁萨后,普罗庞蒂斯(马尔马拉海)南岸的肥沃土地就显得轻而易举了。

14世纪,拜占庭帝国巴列奥略王朝(蓝色)领土的缩水,尼西亚与尼科米底亚临近奥斯曼国家

1328年-1331年,奥斯曼人经过三年围困后终于拿下了尼西亚城,这里在几十年前还是恢复君士坦丁堡的尼西亚帝国首都,她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势力在亚洲的彻底崩塌。尼西亚城陷落后,临近的罗马古都尼科米底亚成为了帝国在亚洲的孤岛。1337年,这座4世纪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首都,终于被奥斯曼的加齐勇士们占领。

按照突厥语的发音,尼西亚和尼科米底亚分别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改名为伊兹尼克与伊兹密特,这两座城市的陷落使得他们告别了千年基督教文化圣地。安德洛尼卡三世曾经试图通过金钱收买让奥尔汗放弃占领,但最终无果。

土耳其伊兹密特的博物馆,曾经是拜占庭帝国尼科米底亚的教堂

尼科米底亚是拜占庭帝国(不算特雷比松)在亚洲倒数第二个据点,虽然最后一个城市费拉德尔菲亚(今阿拉谢希尔)一直坚持到1396年才被热米扬酋长国吞并。但是东帝国在亚洲的统治,实质上已经画上了句号。

与1096年科穆宁王朝面对的情况不同,此时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和资源要少得多。小亚细亚早已突厥化,大部分罗马人(拜占庭希腊人)只生活在沿海地带。帝国仅存的部队除了在内战中损耗,还需要面对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巴尔干的挑战,加之与西欧拉丁人的恩怨,无法再发动像样的十字军东征。巴列奥略王朝的皇帝只能眼巴巴看着小亚细亚尽数落入土耳其人手中。

达达尼尔海峡与加利波利半岛(海峡北侧)

1345-1346年,奥尔汗一世吞并了卡拉斯酋长国,将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都纳入自己的视野。1352年,奥斯曼军队便渡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拜占庭的加利波利半岛,两年后就在半岛上建立起了奥斯曼人在欧洲的第一个据点——齐姆佩城堡。

后来,在奥斯曼进军加里波利101年后,君士坦丁堡就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都城,并埋葬了历时千年的东罗马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