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潭河月色

 忆茶阳风物 2020-10-11

梅潭河月色

 黄启键

      悠悠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县葛竹山,在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汀江汇成韩江,千里波涛由此汇合流向大海。梅潭河在家乡坳背这个小村庄,绕着小山村呈“S”形蜿蜒而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的下游修筑水电站大坝,那清澈见沙的水和沙滩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邃而宁静的深水。坳背村离县城仅4公里,因有一座如伞状的大岭阻隔,成了山坳后的村庄,我想这大概就是村名的来历吧。坳背村又分上下两个自然村,我的家乡是在下游方,又称下坳村。200多年前,老祖宗从葵坑村移居至此,将下坳这名称文化为霞坳,曾有“霞坳四景”的描述。清晨,太阳从东边的山头洒下万丈霞光令村里的一草一木生机勃勃。傍晚时分,晚霞从西北边伞岭那边飘出来,给山坳后面的村子染上了诗意的色彩,炊烟袅袅,鸡鸣狗吠,河水和田野因飞霞的变幻而迷蒙绚丽。   

       到了月夜,小山村沐浴在清光里,神秘而祥和。水面如明镜般静寂地倒映着一轮皓月;山峦起伏围合着小村,如水墨国画一般;稻田如绒毯顺着田埂舒展开来;圳水不停歇地流淌着,偶尔发出轻微的响声。河对面公路上汽车飞驰而去的声音哪能划得破小村的静谧?而夜鸟不时从林间发出悠长的咏叹。
        这样的月夜,对我而言,还有位非常值得缅怀的人物。儿时,借着月色除了与少年玩伴在木柴、稻草堆后玩捉迷藏,还经常会围着老叔公,听他讲故事。老叔公名德藻,字慎文。叔公从“三国”、“水浒”讲到“封神演义”,从近代的家乡杰出人物张弼仕讲到罗卓英,仿佛是对人间世事、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接受过“私塾”教育的叔公,一定是个很好学的人。年青时当过“乡村教师”,虽然此后一直务农,但对读书自有领悟。叔公教育我们,读书学习在于一个勤字,一定要多读多写多练,中午不宜用脑,但可以拿练字当做休息。叔公教育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任何时候不要“看衰人”(瞧不起别人)。叔公还教育我们要有骨气,为家族争光,要扭起眉毛做赢人。

        我从长辈的口中得知,叔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因在解放前当过“保长”,吃了不少苦。尽管他当年短暂的“保长”生涯并没有任何恶行,却在历次运动中挨批被整,受到种种凌辱,常常被惩罚做最苦最累的体力活,有次因修“幸福圳”劳累过度,吐血昏倒。但叔公从来没有对批他整他的人心怀怨恨。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年中秋,与叔公在其客家瓦房前晒谷坪,一边品着糯米酒,一边赏月。他深邃的眼光如月一般温和,说话间不时捋捋略微翘起的长下巴上面稀疏的山羊胡子。当讲到以前狠毒地批他整他的几个人先后离世,他感叹人生苦短,也感慨“横肠吊肚”心地歹毒的人大都结局不佳。其实,对那些批斗他的人,他都不计前嫌,在他们困难时或发生变故时,他都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助之手予以支持帮助。没有过不去的坎,都是梓叔乡亲,何必心存怨恨?叔公常常这样自言自语。

        少年时期在乡村生活,我对农村的人情冷暖和世故还是深有体会的。可能跟生活在山区有关,视野和眼界受山地制囿,山里人尽管很纯朴,遇事心胸偏狭喜爱计较是常有的,见不得人好的嫉妒心也是存在的。但是,叔公却显得很超脱。他从不与人争执,也从未听说与谁发生裂隙,更不会“眼红”任何人。每当农闲时节,他会扛着锄头检修村里通往县城的山间小道,补坑洼、修桥面,乐此不疲。2005年,村里的泥路要进行硬底化建设,叔公率先响应捐出1000元修路,这可是他辛辛苦苦不知饲养了多少鸡鸭挣的钱。更为难得的是,这年底,年届88岁已卧病在床的叔公,应村民的请求为修路而建的纪念凉亭题字,他挣扎着起来用毛笔挥下“万福亭”三个字。两个月后,叔公溘然长逝,这题字也就成为其留给世人的最后墨宝。 

        叔公信奉“耕读传家”的理念。他一直创造条件鼓励后辈读书奋进。他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朱子治家格言写作窗户楹联以警示家人勤俭持家。每年春节,为村里人义写春联是他的拿手好戏。每当春祭秋祭,他都会按古时格式拟写祭祀祝文,尊崇古礼拜祭。记得1998年元旦前夕,我的祖母去世时,他在灵堂前撰写挽联:回忆幼年时绕膝相依亲如母,难知今日事心中悲淚慰嫂灵。其对比他大11岁、带他长大的嫂子的感恩之情跃然纸上。

        不管是白天还是月夜,每当经过村里水口旁的万福宫,我都会驻足或回望,因为万福宫门联上方,有叔公经修改并用毛笔题写在上面的长联: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茫茫走未尽天涯海角填未满欲海情潭智兮周瑜力兮项羽赤壁乌江徒烦恼且把寸心思前想后人生如何观世界,这条路来那条路往光阴冉冉古道悠悠扯不住黑发朱颜带不去金银财宝贵也子仪富也石崇汾阳金谷总成空愿散些财积德立功为人莫学守钱奴。我曾上网查对,嘉庆十年宋湘赴京任职翰林途经广东南雄茶歇,有感于过客匆匆,在茶亭壁题过类似长联。叔公写于万福宫时,根据自己的感想作了修改,把长联得过且过的原意改为劝人修善积德,把原联中饮酒行乐改为达观看世界。已无从考证其甲子年(1984年)为万福宫题字的想法,可以肯定的是此后20余年,叔公在青山叠叠的坳背村、在绿水茫茫的梅潭河畔无忧无虑地看到了美好世界,也安享了晚年如意生活。

        在宁静的月夜怀念叔公,他的思想依然如一轮秋月洒在梅潭河畔,叔公当年的谆谆教诲依然如梅潭河水润泽着心田。记得下坳村黄氏开基老祖乐庄公之孙黄宫榜所作“霞坳四景”四首诗中有一首《璧水秋波》:“万事劳形百感侵,偷闲何处涤尘襟;秋来璧水波光净,一鉴天开悟道心。”何为悟道?在叔公那里,就是向善、好学、勤耕和宽厚、达观吧。
        这甲午年的中秋时刻,在深圳前海边上赏月,我的思绪“链接”回故乡的梅潭河与明月。那满月如明镜,挂在苍穹也映在河中,照过前人与来者,照过往昔及此时,照过千山和万水,也照着梅潭河千里入海。
        此时,皓魄当空,映在梅潭河里的那轮明月,依然洗涤尘襟,开悟道心。 

    2014 年9月8日前海前沿中秋夜

在文字爱好者的历练空间

这里有人物事物

这里有乡愁乡情

这里有生活感悟

这里有视角维度

这里有思考能量

这里有真诚善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