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活了正定的古城和乡村——贾大山小说赏析(三)

 简心素文 2020-10-11

编者按:

静下心来赏析一位作家,忍不住重读了《取经》和《花市》。真的是天妒英才吗?1997年贾大山54岁离去,于是想到1992年42岁离去的路遥,进而想到2010年59岁离去的史铁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写活了正定的古城和乡村

——贾大山小说赏析三)

大山说过,他是现实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天然地植根于他所生存着的土壤,描摹着他眼中、心中的世情百态、社会万象。

他的生活为他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他生活在属于基层的县城和农村,可以随手撷来的生活原型就生活在他的身边,可以孕育文学之作的生活体验天天都在他的日子里,他得天独厚地得以这样观察着、体验着,方便地为他充盈了文学材料的原始库存。

作为作家,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形式上,他没有如同蒲松龄老先生一样地摆茶摊,聊故事,可在他“有心”的接触中,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在“听”故事,“看”故事,“想”故事。如同音乐家于旋律,画家于线条、色彩,雕塑家于形体、造型的敏感,他对故事的敏感已经达于他的神经末梢,加之他的慧眼,他的悟性,更使他极大地提高了这种原始资本的积累效率。在这方面完全可以说,他已是一个拥有了一笔可观资产的富翁。

有了这原始资本的积累,以此为基础的升值就容易多了。他聪慧的思维往往使他容易地找到加工的方向和方式。他手工作坊式地操作着,提炼着,虽然我们不清楚他怎样地完成了去粗取精的加工制作过程,却显然地看到了他那作坊的转化能力和生动鲜活的产出,看到了他于单纯之中现出的浑厚,于质朴之中映出的机趣。去浮泛而取深邃,化凡庸而为神奇,这大概就是作家高手们点石成金的眼力、心力和笔力了。

大山的笔下源源地流淌出他心中的景致,万花筒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个打上贾氏标记的万花筒里,他把聚焦的方向永远投向着社会底层的民众,生动地描绘出五行八作的系列群像,也是赞美也是讽喻地展示着他们“乐观的辛酸,优美的丑陋,愚钝的聪慧,冥顽不化的思路和困苦中的温馨”世情百态都成了景致,嬉笑怒骂皆成了文章。

在社会底层的描摹上,如果说老舍的笔下写活了京城,那大山的笔下则写活了正定的古城和乡村,字里行间隐含着他悠悠的乡土情思同时,也铺展开一幅地域文化特色的长长画卷,迤逦读去,岁迹月痕,世情百态,心仪万象……便走马灯般地浮现出来其笔下的人物,其结构的故事,以至其信手的漫笔,无不浸润着历史的风雨,凸现出时代的标记,一个北方小城和乡村的斑驳世界便活脱于我们面前了。

大山钟情于他生活中的人物,但于笔下,也不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而多多少地给他(她)们勾画了他所憧憬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图景。他善良地希望,那个世界里的人物们能有一个好心情好命运好结局。他注入了主观色彩,有时连他自己也不能左右那支画着命运轨迹的笔,这个时候就只好听之由之了。

通过他笔下的人物,他劝着世,度着世,有时也不得不逃遁开这个世界。知道,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天然地矛盾着,有时它们结伴而行,有“拜拜”一声就分道扬镖了。未完待续)

作者:王志敏


◆王志敏“凡是好东西,谁也消灭不了”——贾大山小说赏析(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