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超及格了,但我赌他心里不这么想

 第一导演 2020-10-11

《银河补习班》公映,豆瓣6.2,口碑及格。

有大规模点映加持,首映第二日晚上18:30,票房也破了2亿。

这是邓超俞白眉组合第一部卖了钱,同时还能拿到及格分的作品。《分手大师》评分5.0,票房成绩6.6亿,《恶棍天使》4.1分,依然能斩下6.49亿。

在《恶棍天使》中,文盲人设的莫非里(邓超饰),拿《老人与海》的传世名句拽文,“人可以被消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这一回,主题偏严肃,试图沉下来的邓超,想证明,“那些不能杀死他的东西,只能让他更强大”。

告别屎尿屁,告别搞笑,他身上的吐槽点瞬间瓦解大半.

但,另一个特点反倒被加强了——自负。

了解这一点,就先从《银河补习班》说起。

01

“补”——性格成功学

在《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刀背藏身》等影片纷纷以“XX原因”退出的暑期档后,《银河补习班》几乎以躺赢的姿态成为票房王炸。

既高喊反对应试教育的口号,讨普罗大众欢心;又会歌颂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心,让领导满意。

鲜红的思想,避免了撤档的风险。

开场,男主儿子马飞已被教育成才,成为一名航天员,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

这部分的航天戏,集中展现出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奏响嘹亮的主旋律。

没多久,故事倒回多年前。男主马皓文批评应试教育,给马飞开个性的“银河补习班”,直到培训出学霸。

这个过程,却需要我们琢磨一下。

儿子作文不好,去躺草地念“草色遥看近却无”。

马上就要考试,逃课数日也要带着孩子游山玩水,认识世界。

这个上课会迟到、放学打游戏的班级倒数第一,最后竟成为年级前十的优等生。

到头来,它摘取的,还是应试教育的认可。

而我们都知道,解放天性,不是提高分数的直观推动力,你依然得做很多的卷子。

因为谁都知道,那些题目,是真的难啊!

邓超觉察到应试教育的问题,但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方案。他其实是在表彰一种他所熟悉或致用的性格,然后直接化其为故事逻辑。

因为这一次。

他把影片拍成了半自传。

《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和教导处争论,对儿子充满信心。

这段戏来自邓超的真实经历,在微博中他曾这样写到:

我曾经在小学五六年级有过短暂的学霸生涯,而且,嗯,真的当过英语课代表。

So amazing?Unbelievable?

初中到了叛逆期,各种调皮。学校要开除我,说“邓超是一个社会上的人”。

我妈妈冲进教室愤怒辩论,“我儿子是个好孩子,他不是社会上的人”。

我相信我后来所以没有走错路,是因为那天下午妈妈对我的相信。

这种与主任正面刚的设定,成为影片叙事动力的起点。

即便儿子是学渣,马皓文依旧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

这份信任,没错。

但是在影片中,这份对孩子全身心的信任,被表现为给儿子买电脑让他打游戏,和不屑于让儿子温习功课。

突然,“与时俱进”又成了新的教育理论。

班主任是希望马飞温习功课,邓超表示反对:

如果馒头是知识,那是刚蒸出来的馒头好吃呢?还是热了很多遍的馒头好?

它似乎也是在说“与时俱进”,别总是啃旧课本。

但问题是,从生活经验上来说,一般人不会反复蒸一个馒头,除非他生活所迫,一个馒头扛一个月。

当时主角的处境,确实也贫穷。

几种逻辑关系被旋转到一个论点,但始终没连上。

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邓超对教导主任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拿《论语》佐证观点。

他没有意识到,说温习无用时,孔子也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事实上,邓超一直是应试教育的越轨者,误打误撞成为演员。

他是出了名的不爱读书。他爱舞蹈,疯狂练习,逃课去酒吧当领舞。

父母发现后,不让他继续胡闹。邓超就偷买一张火车票,去了广东。

因为他的离家出走,邓爸头发都白了。

在父母的劝说下,邓超上了中专,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成为中戏的学生。

中戏把邓超培养成演员,而不是一个善于施教的知识分子。

以邓超今天的成绩,他绝对是成功人士。但是,这其中的道理,转化得还不够成功。

喜剧里自嘲的特性,要求他不隐藏自己的“学渣特性”。在《恶棍天使》中,为了增加笑点,他会把把“芮丝沃”读作“肉丝袜”,“蜡像馆”说成“错像馆”。

但在《银河补习班》中,作为儿子眼前的高级知识分子,邓超必须隐藏。

于是,他被迫使用金句轰炸,来证明性格施教的功效。

说到底,性格可以归结为本能,但它不是总结和方法论。

观众能感觉到《银河补习班》想要干什么,甚至它的反叛在今天很有必要性。

但马皓文一边对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不满,一边又填鸭式的“一直想一直想”驱动孩子。

因为现实里的邓超,只是从教学体制里逃了出来,但教学体制本身,纹丝不动。

《银河补习班》及格分,很实在。

02

“习”——不灭野心

孔子曰,“四十不惑”,年过四十的邓超有资本,花大力气向大众谈追梦。

但花力气这件事,本身未必是一种“不惑”,它其实恰恰是“惑”。

先说《银河补习班》的主创团——一支联合国部队。

特效是在新西兰惠灵顿做的,那个做出《指环王》《霍比特人》的顶级特效公司。

剪辑师曾剪辑过《摔跤吧!爸爸》,配乐团队有分贝大师汉斯·季默。

太空戏高难度,用的是吴京的人脉,刚经历《流浪地球》。

剧本方面,影片更是不断致敬。为儿子上学当建筑工人、住破楼房、儿子老师对自己颇有好感,像《长江七号》。

片中的大反派主人,是应试教育的捍卫者,业务能力强、社会地位高、为人蛮横,与《三傻大闹宝莱坞》何其相似。

但《银河补习班》,不像《三傻大闹宝莱坞》一门心思关注教育本身,邓超加入了太多内容,流行金曲、怀旧元素、火箭太空、无数特效。

似乎要把观众搅懵。

主角的前妻吐槽,说“你是什么洗脑组织吗”,任素汐的喜剧表演方式消解了严肃,而观众却认可这个评价。

剧作有漏洞,邓超依旧坚持拍下去,莫非他的眼光不如观众?

未必如此。

刚才说了,《银河补习班》是邓超对前半生的一个总结,有他太多自认成功的经验。

这种创作意识让邓超需要一个强者形象。

影片中的马皓文是个强者。大桥塌了,主动为单位背锅;儿子是学渣,改造成学霸;为了儿子的航天梦,会主动离开不惹麻烦。

观众喜欢强者形象,可以在观影中产生“我就是他”的良好感觉。

邓超塑造的强者形象不仅仅是给观众造梦,还有一种与过去决裂的意味。

《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充满“贱民”的嬉闹,观众一边骂,一边笑,票房大卖也看出影片的成功。

这两部作品里,邓超扮演的都是反强者形象,不停地“自虐”。《分手大师》中在金星面前跳艳舞,《恶棍天使》不断念错字,用以逗乐观众,让观众有一种“他不如我”的快感。

邓超俞白眉的作品,总能吃透观众的心思,尽管口碑不行,票房却坚挺。

《银河补习班》是邓超暂时告别闹剧的宣言。

年龄越大,孩童心思就越收敛(毕竟自己的孩子也在长大)

王晶做客《圆桌派》时说周星驰不愿再当演员,因为年龄大了,年轻时做的夸张表情,不能再表演了。

这段分析,同样适用于40岁后的邓超。

03

“班”——不是同学恰似同学

打低分的人都觉得俞白眉在拖累邓超,劝两人“离婚”。

邓超认识俞白眉,早于认识孙俪。

2001年,正值大三的邓超和俞白眉相遇,两人合作了话剧《翠花,上酸菜》,从学校火到了校外。

在这部粗俗喜剧中,邓超反串女性角色,露大白腿跳艳舞。

两个人的笑点也一致,《南方周末》采访俞白眉,讲了两人一同看电影的故事。

2002年,在王府井电影院看《冰河世纪》,“被活活笑死在电影院里”。

一起办公司橙天映像,一起联合导演,面对大众的不理解,邓超形容为“臭味相投”。

不要高估邓超的高雅,也不要鄙视俞白眉的庸俗。

两个人合作的作品,充满了各种恶趣味,《恶棍天使》中邓超戴过一顶绿帽子。

2015年,邓超被传出轨绯闻,俞白眉发微博表示,如果有出轨对象,也只能是他。

坊间对于俞白眉恶评居多,却很少用心了解他。

俞白眉曾在《网络论剑之刀剖周星驰篇》中放言:

窝家里看肥皂剧,租盗版VCD,跟人约会看美国大片,见什么书流行借什么书看,书架上只摆百年孤独呼啸山庄。

这篇文章被周星驰官方认证,后来成为《周星驰不完全手册》中的首篇。

周星驰对于俞白眉的看法也是认同的:

从本质上来说,搞笑电影其实正是对传统喜剧的一次反动——为了笑而搞笑,内容为形式服务、为票房服务,仅这个提法,就有过人的地方。

俞白眉懂得大众文化的力量,用《顽主》里面的话说,“哥们儿就喜欢俗的”。

这种俗,也是邓超最爱。

邓超对鲁豫说,不爱做肯定不会做。

大家别为邓超纠结了,俞白眉没有绑架他。

邓超认可俞白眉,因为他有过人之处,能做精准投放的电影选题。

《分手大师》讽刺了成功学,《恶棍天使》黑了神棍,《银河补习班》矛头指向一直紧迫的教育。

每部电影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选题,有10万+的气象。

邓超和俞白眉清楚,电影是商业艺术,讨好大众,赚到钱才是重点。

也是终点。

所以,《银河补习班》不是正剧,仍是喜剧。

马皓文赶时间一跃而起翻了墙,身后体态臃肿的跟班一个大腿上扬,挂在墙上(莫非这段有别的隐喻?,增添笑果。

但,那种与时间赛跑的氛围也没了。

年过40的邓超,将越来越意识到,需要与时间赛跑。

只是还不知,接下来会选择什么题材做障碍物。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

来这的导演,都敢说真话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diyidy”添加关注

商务合作/交流,请加微信号:umg20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