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 现实活剥了梦想?看这位电影导演如何转型抖音大号

 第一导演 2020-10-11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看到标题,你一定会条件反射两个字——

谁啊?

他确实没有名气,至今没有一部长片作品。事实上,他在影视行业的“存在感”,仅限于2011年至2013年里,他拍的十几部短片,虽然有四部豆瓣上了7分,但无人知晓。

他也有过名气,一个短片大赛上,肖央拿最佳影片,他拿最佳导演,他说肖央鼓励了他。很多大牌广告商一提他的名字就兴奋,他还和郭帆出现在同一个广告短片集里。

但郭帆拍出《流浪地球》的时候,他无奈转战了短视频——就是今年1月份,日活正式破4亿的抖音。

这位导演叫金赫,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但离家20多年,已被现实磨炼成南方口音。

金赫 受访者供图

他有着和我们相似的成长轨迹。

小学时代随妈妈去朝鲜做贸易,被别人的AK-47顶过脑门。

中学时代哈韩,学HOT全城巡演,其实是陪酒。

绘画功底不错,大专毕业后画漫画,北电的导演系师哥都来求认识,当年那些师哥,没有一个再做电影导演。

他想做电影导演。

曾有两部长片的梦想,一部走的是批判现实路线,直接在第一道审查——投资方那里就消亡了;另一部是中韩合拍猛片,万事俱备,刚举起打板,社会风向立刻调转180度,全部工作叫停。

命不好,死拼还不行吗?

在储蓄基本接近清零状态下,他再次被逼回创业初始,迷上了抖音。

这个热门抖音号就叫——“我有个朋友”。每一期,都是一段朋友的伤心事,运营一年半,粉丝560万+,平台播放超10亿,真的火了。

他之前好多看不上抖音的朋友反过头来,求带着玩,他一般指导就四个字:关注算法。

金赫不想玩了。

还有三年,四十不惑。他时常会对团队里每一个人说,他还“留了一手”——他,要拍电影,杀他个回马枪。

第一导演(ID:diyidy)采访了这位毫无人气的电影导演,希望大家不带偏见,探究到当下影视行业的真实变局,这是,真的很有“人气”的现实。

再反过头来,你会发现金赫当前最后一部短片《Who are you》挺有意思,有点嬉皮,也有玩表现主义,自负中带着一点才气,那时候,他算是作者导演。

那现在读这篇文,励志做导演的你,又是谁呢?


01
被“正义”逼的
短片拍到头,想拍食品安全,可三四年过去,我就这么被一个故事给搭进去了

2010年的时候我就开公司创业了,做广告片,还没拍到一年,就赶上微电影的风潮。我们就跟福特、奥迪,还有很多现代汽车、三星手机一起合作的微电影,也拿了一些奖。从一个本能的观念来说,我不排斥商业跟创作之间的必然冲突。


金赫合作过的品牌

一直到2013年拍完《Who are you》之后就停下来了。

为什么停?

当时觉得《Who are you》拍得特别好,但反馈不是很好,过了两三个月,我再一看,发现形式大于内容,不接地气。



很多影视公司或平台当时问我要不要拍剧集,或者改编小说IP,他们很愿意搭这样一个盘子。但那时候比较多的是校园IP,犯罪类的我个人也不擅长,我对犯罪、悬疑没那么多研究。

对IP不带感,短片也拍够了,再这么下去有点透支。那几年一直在工作,书也好,生活体验也好,特别不足,感觉自己被掏空了,有点迷离。所以我觉得何不如通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停下来,去游历,去云南、青岛、上海每个地方选择住半个月到两个月,去跟当地人交流,拿之前开公司挣的钱维持生活,写一些自己想做的剧本。


现在想想有点荒诞——因为我当时选了一个食品安全题材。

那是上海东方卫视播的一条新闻,讲供应麦当劳、肯德基和必胜客的上海食品厂,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病死肉,美国的企业,它怎么来到这边之后也出现了这种状况?而且那么长的一段时间竟然还能销售出去。这个新闻曝光之后,大家还会去消费,这里就有很多我个人很难消化的信息。



刚好那段时间我也结婚了,有了孩子,我就天然对这个题材感冒。

大家就说我一直做偏商业的项目,怎么突然选这么艰难的题材。我性格比较倔,自认是作者导演,喜欢拍共情度自由一些的故事,我当时只是不太理解——好与坏的关系是什么?所以我起的片名是《谁不想活得敞亮》,每个人其实都想做好人,但我们现在走到了一个彼此都需要谅解、互相释怀的时代。


《谁不想活得敞亮》

果然,这个剧本写完之后就开始各种碰壁,碰得“很过瘾”,所有人都以为我写了一个特别商业的本子,可一听题材,连剧本都不看了!我当时还拍了一个导演阐述片,花了很多钱,可他们就觉得你现在怎么这样子?很多朋友在这种立场里会觉得有点为难,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也确实能理解,那时连《我不是药神》都没出来过,现实题材根本没钱赚。

三四年过去,我就这么被一个故事给搭进去了。

一直被拒,我的收入、积蓄各方面开始进入越来越清零的状态。可能那时怒火比较多,闭关了差不多半个月,我花15天写了另一个故事,叫《江海》,食品安全不让讲,那就讲校园暴力。只是聚焦的不是孩子,是父母,我的观点是,结婚生子就要做好能抚养的准备,否则下半辈子就是赎罪的过程。其实全片还是通过一个父子的角度讲了一个亲情故事,用犯罪动作片做包装。


当时递给了企鹅影业,对方特别喜欢,要做,预算给得比较高,我还蛮感激的。演员找的小宋佳,给的反馈也蛮好,想参与,一心娱乐也想联合投资。片子定下在青岛和釜山拍,去首尔勘景找的韩国当时特别著名的电影公司,它是希杰娱乐的一个总监出来创业的公司,做的第一部片子就是宋康昊的《出租车司机》,另外我请的制片主任做过《阳光姐妹淘》,他们给的规划也完美!

就差那么临门一脚,大环境变了,都停下来了。

2018年的时候,有段时间破亿的大陆电影都变得特别少,对新人导演来说几乎看不见参考的案例。

接下来要认真思考一些事情了——

我到底还能做什么?



02
被“生存”逼的
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拍不了,只能跟这个行业告别

选择做抖音,是最后一搏。

记得筹备电影时请教过郭帆,我们事先就认识,以前一起参加过颁奖礼,还有一年我们一起给奥迪拍植入微电影,我在做电影特别难的时候,郭帆一直坚持做公司拍《流浪地球》,我觉得挺伟大的,特别厉害,我就说我要不要重新做公司。他就建议我继续坚持做公司,制作团队要坚持,有总比没有强。

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又拍不了,只能跟这个行业告别。

两个选择,要么去接市面上的商业项目,要么就去山东开民宿,开咖啡厅什么的,也蛮惬意,我真是这么想的。

刚好,之前跟很多视频网站合作,加了很多互联网圈子的人,发现身边很多人在看抖音。我自己也去看看,就中毒了,拔不出来,成黏性了。那时候抖音真和现在不一样,它当时给我推荐的全是真实生活片段,原生态的东西,都没涉及到剧情类、炒梗。

第一次决定做抖音,不少朋友都不看好,身边传统行业影视圈的朋友也都不同意,他们有一个典型理论,在这个媒介环境里,孵化一个新IP成本很高,拉100万的粉丝也要花几百万推广费。我就想,我出片能力很强,能写剧本,能导,可以摄影,钱多钱少都能拍,还能做后期,全流程,核心品控都把握得好,最后,只有短视频我还能投得起,关键推荐算法不需要推广费用,它就是用硬实力。

微电影之后我已经错过了网剧改编IP的风口,那我何不如通过这样的一个流量风口,再抓一下!

起初号的名字不叫“我有个朋友”,有个备选叫“换个角度看生活”,不是那么口头语,最终选“我有个朋友”,因为我觉得它的世界观比较大。



头像原先用的是个特别文艺的图片,但那个“HI”字一直都在,打招呼,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朋友,想传达这个。把背景改成俯瞰地球夜空,是因为到了晚上,地球上黄色的灯,特别像金矿,这是一个韩国教授十年前后来中国时跟我朋友的一些感慨,说中国是一个故事宝藏,我就记住“宝藏”这个词,跟我创作观很接近,就成了现在的头像。

演员确实是个问题,但找素人的话,成本没那么高。一开始找的不是很理想,我就去问老家的发小东青,他跟我以前一起跳街舞的,形象经得起很多人物塑造。我说要不你过来一起吧,他当时懵了,这是干吗?



东青刚好各方面过得不如意,他就问这种状态合不合适,我说可以,你经历从高处低落的过程,人间冷暖,幸福的、不如意的,你都见过了,跟我要的人物的感觉更贴近。后来让他周末的时候过来试拍一下,试拍之后慢慢发现真的还蛮不错的,就让他别上班了,跟我一起做这个号。

女演员一开始也不是美树,去年年初本来是先找了一个叫思敏的女孩,她有那种很亚洲感的形象特征,你看不出她到底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像《寄生虫》里演妹妹的那个女孩,有特点。但年纪比较小,跟东青年龄差太大,出不了化学反应。

我是刷抖音的时候有一天刷到了美树,她当时也是玩抖音的,瞎玩,就觉得她长得很国际感,有像舒淇的地方,也有像周迅的地方,不太好描述。



我就联系她试镜,哈尔滨人,当时也不方便来北京,主要是她家里人、朋友,总觉得我们是骗子,北京影视公司太多了,糊弄一个小女孩。她就突然跟我说,要不咱俩赌球吧,她是球迷,当晚刚好是圣日耳曼踢曼联,她说咱俩随便赌一个,我赢的话她过来,她赢的话,就说也别怪她不过去了。

我很喜欢内马尔和姆巴佩,所以我赌圣日耳曼,结果那天晚上他俩都没上场,我就输了。我说没关系,你来不了,那我过去吧,就定了下周的高铁,我当时正在大连拍,就从大连去哈尔滨找她。见到她后就试拍了几个片子,真是她跟东青才有化学反应,两人同一个气息。

美树当时是在大学上班,做行政,蛮舒服蛮稳定的。我爸是老师,我很清楚。然后我就去上海拍一个宝马客户的片子,结果她就来上海了,有天晚上她哭得特别伤心,我就问她怎么了,她说她把大学工作辞了。

我当时都没有和她表态一定要用她,我说你这样做我当然很开心,如果你愿意,无非演员之外你再做幕后,演员这个事儿我很难保证你能未来做得有多好,能不能成一线,但我还会继续拍一辈子的片,你做了幕后,我们还是会变成很好的同事,收入也会比你在哈尔滨好很多。以这种方式让她踏下心加入我们,开始一路从上海拍到成都,再拍到杭州,这么顺过来。后来流量就给了特别多,三四千万播放量!动不动就几十万、几百万点赞!

之后大街上也开始有人认识她,她现在自己的抖音号也有一百万粉丝吧。她现在还是我们这里出色的服装师,我让她放开了做,做的很棒!



03
被“舒适圈”逼的
科班出来的人很难适应短视频,但我未来还要做电影

其实,刚开始做抖音,没有收入,纯透支,有那么一瞬间,想放弃。但只是那一瞬间而已,还是很容易过渡过来的。

抖音最好的地方是什么呢?你可以试探,一步一步的,像融资一样,你可以先做一个产品模型,去融一个种子轮,再去做一个新的作品,融一个天使轮,各个分析,其实是不停地给你一个反馈。以前我们做评估都是公司自己会议室里面完成,但抖音恰恰是让创作者直面用户,得到反馈的同时知道优点在哪,完善点在哪,怎么进化,怎么改,这是通过它的推荐算法给创作者最大的利好的地方。

什么时候开始强调故事叙事?其实没有一个特别大的临界点,顺其自然就那么做了。有些号做的很糙,但是故事很共情,就会很火,反而一些明星的抖音火不起来,这是需要思考的。我也不自觉地发现,我拍了很多感伤的故事。去年主推东青跟美树的CP,刚好他俩比较完美,形象符号适合消化这些情感。但我不希望我们只是一种风格,好像一听“我有个朋友”就要感伤,所以我置顶的那条片子反而是一个跳舞的,没有故事,让大家看到各种可能性,觉得他们未来会有很多变化。



但是比原先做短片更难,难点在哪里?

比如说传统拍摄,制片人在运作一个团队,各部门都在合作,非常清晰,各司所职就可以了,但是那种团队很难拍抖音,因为短视频这个东西是非常不清晰的,那种巨大的规模完全无法承载这里的冒险,而且每个公司刚开始都一定要控制成本,在这种心态下还要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出片率,我觉得传统电影人很难适应。

因为我们都习惯了拍——停——休息——晃一段时间再过去,集中在一个地方干、干、干,只做那部分的工作。但抖音是导演全流程都得会,都得把控,保持连续更新的心态,连轴转,没有停下来的时间,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科班出来的适应感会很难。

我们去年春节,有那么三四个月一天都没休息,如果我们在旅拍的话,演员5个小时睡眠时间都很难保证。

我做“我有个朋友”的时候跟每个人都说,我未来还是要做电影,我给所有用户的印象,是要有一种电影标准的,场景尽可能不重复,服装不重复,选景要光线好,各方面往电影那个方向靠。标准一旦提高,筹备时间和选景时间,包括我们在这里物料管理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大,每去一个地方都是重新开始。



我们团队一直维持在10个人以下,现在是9个人,平均年龄二十七八,一人兼多职,东青除了做演员也有自己的行政制片,以前他做过声音,所以他也会做录音。他不会有传统行业人的思维,他会觉得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也遇到断更的时候,但商务片不能停,那是有商业植入的,不能拖,所以紧张感一直在。我自己首先不能崩,不然团队就得崩,因为我是细节控,会在很多方式里伤害到他们,毕竟,创作者是蛮自私的,他为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会让团队无条件去满足这个需求。但是实际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没有所谓无条件满足这一说,很多场景,它就是有限的,所以我为什么刚开始找的人都是很积极的性格。

我最近也开始做团建,重新把激情各方面激发出来!不是玩儿,稍微跟别人不一样,我们在写日记!我让大家挑战21天连续写21篇,每天超过1000字的日记。他们就觉得导演干嘛,本来就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这样?但我想,一年后,要重新了解团队的每个成员,他们是怎么想事情的,包括我也希望他们能拥有具备某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洞察生活。

去年5月份,我们这个号开始营收,第一个单子接了宝马和碧桂园,两个广告都不是我们找的,因为这些客户就是我们的粉丝,哪像以前你要去竞标、提案、征稿,开很多会,抖音没有这个东西。



然后一年下来能盈利几百万,90%以上的客户我都没见过,都在抖音平台交易。以前觉得这个不好做,觉得这个地方都是玩段子,现在又觉得特别好,又想进来,但是不管怎么样都已经成型了。光抖音平台模仿我们的有那么几十个账号了,有好多也有几百万粉丝。他们跟我请教应该怎么做,我跟他们分享了一下,结果他们就照搬做了。我觉得是好事情,至少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下故事,聚焦当代生活。

最近新冠病毒疫情对我们影响很大,一个半月基本没能拍片子,都是拿之前拍的素材剪的,我们前两天开始才复工。我们现在在威海,已经30多天没有疫情了,这里人本身也不是很多,我们尽量去海边,没人的地方,这里很多餐馆都恢复正常秩序了。

“朱一旦”的那部《一条劳力士的回家路》我看过,我还蛮喜欢他那个调性的,本来是当老板,结果当了演员,很有趣。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以前做“食品安全”的时候受的打击比较大还是怎么的,我现在比较中和了,没那么攻击力,以前我攻击力还是蛮强的,现在更倾向找生活中特别小的事儿去共情。

抖音会衰落吗?我会一直干下去吗?

想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短视频为什么会火。因为“长视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迷失了,它为了广告的播放量,无限拉长了本该12集就可以讲完的故事,非要拉长到50集、60集、70集,其实是一种灌水,大家对这种作品的“带感度”明显下降了,留言数都赶不上抖音的量,说明我愿意跟你交流的这种情感被打磨得非常少了!是因为老百姓实在没得看了,才自己拿起手机,自娱自乐,自产自足,你既然拍不了我想看的东西,我身边有这么多好玩的,我拍吧!

抖音恰好掐住了这样一个心理需求,只是允许大家拍15秒非常定点,这个非常牛逼,大家第一个潜意识的反应是我拍不了90分钟的电影,也拍不了四五十分钟的剧集,但是15秒钟我好像可以。又有很多BGM,这种音乐,他一配了之后还真带感。

让大家这么拍完之后,通过推荐算法,只让刚开始下载抖音的人看到最好的、类似于投票数最多的那些作品。投票数最多的作品肯定是好东西,共情度很强。所以你连续刷八条都是共情度特别高的,再来两条做点赞测试的视频,所以它的中毒程度是瀑布式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抖音的崛起。

我现在的规划比较清晰,先把短视频做好,让它变成一个我们不断跟用户互动的媒介,让大家有一种期望值,一直在看我们的某种状态。通过短视频可以培养演员,可以培养跟用户之间的某种互动性。我们今年也开始扩招一些摄影师,原先摄影师我也自己干,我自己也有点累得不行,但今年开始我也想招一些执行导演、摄影师什么的,慢慢把这个团队的流水线做起来。

这个做完之后,我们第二步就会想尝试拍网络视频、网络电影。我前几年闭关时写的剧本全是投资量比较高的,目前都定在三年后开始运作,眼下我们想拍一些小成本的,不找投资,通过广告植入,可以自产自销的。因为特别不想再经历之前那样一个等待的过程,那里面没有对与错,都能理解。

你问我会不会称抖音上的短视频为“作品”?对,我已经做了差不多三到五部电影体量,这里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它不亚于一部电影。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