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金华303 2020-10-11

清朝时期,紫禁城是帝王饮食起居的主要场所,也是大臣们商谈国事的地方。自明朝迁都北京后,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紫禁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内有高墙阻拦,还有精锐的禁军把守。

这样的场所,这样的防护力量,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守卫森严。可在同治年间却发生玉玺在紫禁城内失窃的案件,窃贼的手段之高让紫禁城的防护形同虚设。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对玉牒进行了重修。所谓玉牒就是皇帝族谱的称呼。按照清朝的规定,修订玉牒要加盖'皇帝亲亲之宝'印章。在加盖印章的前一天,内阁请出了这方玉玺备用。验视无误后,内阁将玉玺藏在了库房中,并将库房锁了起来。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玉牒

玉玺并不只有一方,清朝时期的帝王一共有25方玉玺,分别是: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每方玉玺都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此次丢失的'皇帝亲亲之宝',它的用途是在皇帝晋赏亲族等涉及宗族事务时使用。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皇帝亲亲之宝

事发当晚,后来任满族大学士的灵某,不放心玉玺,他回家后总是感觉隐隐不安。为此他去而复返,再次前往大内查看玉玺。到了库府门口,见库房上的封识依旧完好,灵某松了一口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打开库房查验玉玺。等他打开'皇帝亲亲之宝'的印匣时,他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印匣已经空空如也,里面的玉玺已经不翼而飞。

当时负责内务府印钥的是宝鋆(音yún)。宝鋆,字佩蘅,索绰络氏,满洲镶白旗人,道光十八年进士。灵某急忙和宝鋆商议,宝鋆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丢了皇帝的玉玺,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掉脑袋的大事。可他也一筹莫展。守卫森严的紫禁城,有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玉玺,可见此人手段十分高明。

最终宝鋆决定向同治汇报此事,承担丢失玉玺的后果。灵某经过思考,制止了宝鋆。他想尝试着找找玉玺,如果找不到再汇报也不晚。他拿出了一张银票,让人放在了印匣中,并勒令诸人先不要声张此事。既然窃贼能偷走玉玺,说不定窃贼也会再次光顾。希望窃贼可以拿走银票,留下玉玺。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宝鋆

宝鋆和灵某两人,一夜未眠。经过了让人煎熬的一夜,终于等到了天亮。两人忙不迭地前往大内查看。他们打开印匣后,里面的银票已经被人取走,'皇帝亲亲之宝'的玉玺却安然的放在印匣中。

守卫森严的紫禁城,皇帝的玉玺都说丢就丢,说还就还。这件事说出去可能会让人质疑大内的防护能力。最令人可叹的是,这个偷玉玺的窃贼始终没有被找出。

负责管理内务府的宝鋆,很有可能因此事,不再负责内务府印钥。在《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三》中记载,宝鋆在同治四年被任命掌印钥,而在同年却因'枢务事繁'的借口,请求解除内务府大臣的职务,同治帝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的卸任,虽然《清史稿》并未明说,但很有可能和内务府丢失玉玺有一定关系。

紫禁城的防御能力

玉玺失窃案,充分说明清朝时期,紫禁城的防御并不是无懈可击,甚至可以说防御非常松懈。同样在同治四年,清军缴获的洪秀全金玺也在大内丢失。天王金玺被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儿子萨隆阿偷了出去,熔化成每根重约11两的10根金条。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洪秀全存世的玉玺

看似防御森严的紫禁城,除了发生玉玺失窃案外,还在1813被200人左右的天理教徒起义军攻入。这些混入北京的起义军,虽说人数不多,但攻入禁中的教徒在进攻失败后还能退出紫禁城。直到坚持战斗三天后才被剿灭。至今,紫禁城中的牌匾上还插着当时战斗留下的箭头。紫禁城的防御能力,从此事可见一斑。

清朝奇案故事:同治帝玉玺在大内丢失,官员妙用银票找回玉玺

注意牌匾上的箭头

内部的偷窃时有发生,外部人员也可以轻松攻入大内。这些事件都从侧面反映出,清朝末期紫禁城的防御有点外强中干的味道。连最为重要的大内,管理的都如此松懈,其他地方的防御能力可能就更不值一提。这也难怪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时,可以轻松拿下北京城。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