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宋朝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和乡镇

 马大哥6328hjx0 2020-10-11

关于宋朝时期威远县的疆域和乡镇

宋朝时期,威远县的疆域辽阔。宋时威远县的边界与今天相比:北部边界基本清晰,即存在以今连界镇中岭村为起点向西与两母山(向家砦)的一条分水岭自然连线。九域志在同下州陵井监条目下记载:“(陵井监)南至本监界一百九十七里,自界首至荣州七十五里。东南至本监界一百四十七里(两母山一带),自界首至荣州一百八十九里。”。九域志在荣州条目下记载:“(荣州)北至本州界七十里,自界首至陵井监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本州界一百三十里,自界首至资州六十里。西北至本州界六十里,自界首至陵井监一百四十里。”。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山川》记载:“分水岭,在县西北六十里,冈阜相连,与资中、仁寿、荣邑三州县分界处也,宋人竖有碑牌,又名碑牌岭。”。乾隆县志记载的分水岭距离可能是指县城至清风砦分水岭的距离,而碑牌岭是今天的中岭(村),中岭距离县城更远。西北部边界基本清晰,即以两母山为起点向西至越溪河转折南流处沿越溪河上游河床走向连线,以越溪河为界东岸为威远地界,其边界与今天基本相同。西部和西南部边界清晰,即以荣德山(大老君山)、中溪河为界,东侧为威远,其边界与今天基本相同。南部边界清晰,即以中溪河、旭水河与威远河交汇处河床为界,北岸为威远,南岸为公井县(荣徳县,今贡井区),其边界与今天相同。由于唐朝置昌州割走威远、和义二县部分属地,加之和义县治迁徙,因而造成今人对宋朝威远县的东北部和东部边界模糊不清。但也存在这样一条蜿蜒模糊的边界线,即以中岭(碑牌岭)为起点,沿威远河上游(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山川》记载:“上观音滩,县北五十里,资州磐石县碑刻尚存,半没水中,中有大石横流,高八尺许,旧传为磐石水口崖,立观音寺。”)至芦高山(可能是寰宇记记载割属昌州的葛仙山),至高石镇场(九域志在资州条目中记载:“西南至本州界六十五里,自界首至荣州八十四里。”,九域志在荣州条目下记载:“东至本州界一百里,自界首至资州六十里。”),至东联镇金圣寺村(九域志在资州条目四至八到中又记载:“南至本州界五十四里,自界首至荣州一百八里。”),再到牛皮场(《舆地纪胜》在荣州景物条目下记载:“石牛镇,九域志在威远县,图经在县东七十里,本朝尚书右丞何公郯实生于此。”,石牛镇可能就是今牛皮场),其边界线与今天明显不同。东南部边界由南侧、北侧和远端三段构成,但较为模糊。东南部南侧边界与富义(今富顺)、泸州(合江)为界,北侧和远端边界与昌州(昌元)为界。宋时威远南部属地,可能是沿木瓜场(今靖和镇木瓜村)冷家山(清乾隆《威远县志》称横山)和界牌场(今界牌镇),往东南方向绵延,覆盖张家场(今内江市中区朝阳镇)、凌家场(今内江市中区凌家镇)、三多寨(今自贡大安区)、龙门场(沱江乡)等,越过沱江,其远端覆盖到了金鹅镇(隆昌)一带。唐宋时期荣州即威远县的疆域在东南部越过沱江覆盖到了今隆昌至荣昌一带,笔者分析后认为也与采矿冶铁、兵器铁钱铸造和运输有关,由于荣州(威远)有铁山而昌州(永川)有大铁山,因此在这两座铁山之间唐宋朝廷为荣州保留了一条地域狭长通往昌州的战略资源的运输走廊。

宋朝时期威远县的乡镇,寰宇记记载为“旧三乡,今五乡。”,而九域志则记载为“二乡六镇(婆日、龙台、赖鲁、石牛、三望、赖种)”。九域志记载的二乡无名,史料无考,笔者推测认为:宋朝的乡域可能要大于镇域,在县北和县西北广阔的穹窿地貌区除古和义县城外可能有一乡,在县东南沱江以东地域亦较广阔可能也有一乡。九域志记载的六镇中,婆日镇即今县城严陵镇,石牛镇可能是今牛皮场,龙台镇有可能是龙门场(今沱江乡),笔者在本文中前已述及。九域志记载的赖鲁、三望、赖种三镇,其地理位置均无详细史料可考,笔者对此仅作如下推测,供研究参考。笔者认为:赖鲁镇,可能位于越溪河上游即今碗厂镇至小河镇(含复立场)一带。推测理由:①大牢溪(拥斯茫水,今越溪河)在宋朝时又称为赖溪。清光绪《仁寿县志》在始建县条目下记载了两条编纂者按:“ⅰ续纂,治南五十里,镇子场有古碑记,称始建镇者是也。拥斯茫水今称官渡河,在场南四十里。荣社山(荣祉山)即儒社山,在场北十里。通志列始建废县入井研,井研志因之。井研北至界牌二十里,西北至狮子岩四十里,即与仁寿交界,幅员浅狭,无绿复置一县。而仁寿南交井研之界计九十五里,则始建废县当属仁寿无疑。ⅱ补纂,镇子场璤珉宫侧,两掘隋碑(应为古碑)。前掘断碑仅留‘始建县大业四年,北去州’数字。后掘全碑,于始建县下注‘北去州四十里,南去赖藕五十里,次南去赖漫六十里,次南去荣州七十里’。按北去州昔陵州也,始建为陵州属县,故径称州。次南去荣州即今荣县。惟赖藕、赖漫均无考,不能详其所在。查寰宇记载始建七井有赖胡儒井、赖溲井,又载仁寿七井有赖宾井、赖因井,井研二十四井(此按有误,应为二十一井)有赖伦井。碑泐赖藕、赖漫等名,大率近产盐地,纵非设立官司亦巨镇也。”。从这一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一是唐宋时期大牢溪中上游盐业发达,以姓名井、以井名镇情况多见,盐井中赖氏井比列较大,大牢溪又名赖溪与其流域内分布着较多的赖氏盐井相关。二是镇子场古碑所泐赖藕、赖漫二井,赖藕位于官渡河左岸,而赖漫的距离位置则已抵达两母山纬度线,均属荣州(威远)边界。②今荣县来牟镇在宋朝时称赖牟镇,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摄知荣州时留有诗作《赖牟镇早行》。赖鲁(威远)的鲁字读音韵母与赖牟(资官)的牟字相同,赖鲁可能也是位于赖溪流域的一个盐井巨镇。三望镇,可能位于今界牌镇、靖和镇木瓜村、三多寨一带。推测理由:①从含义上看三望一词不外两种表达,一是祈福含义,祈望多子多福多寿,三多寨含义与三望镇相近,而乾隆《威远县志》记载靖和镇木瓜场木瓜寺为宋时古刹是儒释道三教活动场所且又靠近三多寨,靖和镇附近还有佛尔岩唐代大佛(为站立弥陀接引佛,通高13.42米),从此含义理解,三望镇极可能位于靖和镇、木瓜场和三多寨之间。二是多地交界远望含义,靖和镇木瓜场有冷家山(横山)地势较高,西望威远,东望内江,南望富顺,而界牌亦是多县交界地。②靖和镇木瓜场附近留有三望(村)地名。赖种镇,位置暂无考,笔者臆测其位于威远县东南部远端与昌元县交界地附近,臆测理由是元和志记载昌元县南五十步有濑波溪,寰宇记将濑波溪改记为赖婆溪,赖种镇或位于赖婆溪流域附近。

陈廷德摘录自《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沿革史料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