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画记】汪采白:与古人并辔艺林,各擅胜场(下)

 一介书生五十后 2020-10-11

其实就绘画观念来说,汪家人在这方面大多有着特长,汪允清在《我们的父亲汪采白》中说道:“曾祖父仲伊公,光绪六年进士,家有‘韬庐’,为其著书处,著作宏富,世称韬庐先生。祖父吉修公,工书法,临池之兴,至老不衰,八十二岁高龄时,还为我们作隶书长幅。叔祖鞠友公,曹佐李氏筦两江师范多年,工诗词,兼精山水、花卉,有逸致,亦为新安派画师。”


家中有这么多人喜爱书法与绘画,这样的氛围当然会影响到汪采白,而他绘画才能的展现与其后来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他跟随黄宾虹学习了十余年之后,进入郡城崇一学堂学习,之后考入了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手工图画科。清宣统二年,汪采白从两江师范学堂毕业,而后去参加清廷部试,被奖给举人出身。

《半山寺》 山水册页  选自《艺苑珍赏·汪采白》


汪采白在两江师范学堂手工图画科的学习,对他绘画技巧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图画科乃是由李瑞清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对于该科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陈明哲在《汪采白研究》一书中称:“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艺术教育师资,开创了我国高等师范学校设立艺术专科的先河,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型高等美术师范系科。”

李瑞清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门学科呢?姜丹书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与学部复试毕业生案回忆录》中写道:“由于李监督(李瑞清)自己爱好美术,又一向重视艺术教育,且曾亲往日本考察教育,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有图画手工科,乃主张仿办。”

李瑞清认为朝廷废科举兴学堂,当然需要大量的师资,为了培养师资,朝廷花了大笔的银两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而李瑞清认为,与其如此费时费钱,不如聘请国外学者来中国教学,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创建手工图画科的申请,朝廷批准之后,他就在两江师范学堂内开办了手工图画科。而相应的师资,主要是从日本聘请而来,总教授是松本孝次郎,总教习是菊池谦二郎,教授西洋画的老师乃是盐见竞,教授用器画者则为亘理宽之助。

《俯瞰双龙》 山水册页  选自《艺苑珍赏·汪采白》


在这样的氛围下,汪采白系统地学习了绘画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西方的绘画理念,故洪波在《略论汪采白对新安画派精神延续所起的作用》一文中称:“他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期间,徐悲鸿、潘玉良等留法画家带来了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汪采白与徐悲鸿、潘玉良和善相处,在接触中深受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故而他的一些绘画作品中带有一定的西式写实主义倾向。”再加上他的天分以及后天的实践,使其创造出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民国十年,汪采白来到北京,此年他35岁。他来京的原因,是应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职。两年之后,该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期间,汪采白常到故宫去临摹历代名画,同时也结识了不少绘画大家。

民国十八年,汪采白从北京来到了南京,任教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其实此校的前身就是汪采白曾经就读的两江师范学堂,该校几经组合,于民国十七年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当年这所学校乃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设有西画组和中国组,由徐悲鸿担任西画组主任,吕凤子则任国画组主任。民国十九年,汪采白出任该校艺术系主任。

《黄山图》 选自《艺苑珍赏·汪采白》


在这个阶段,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内有多位大画家担任着教职,比如高剑父、张大千、潘玉良、陈之佛、黄君璧等,可谓群星璀璨。故姚启安在《忆名画家汪采白》一文中说道:“当时在南京知识界的人们,都知道汪采白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他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美术系国画室主任。其时徐悲鸿先生是中大美术系西画室主任,他俩中西并列,相互辉映,在南京举行过多次个人画展,轰动南京的艺坛,并构成中大美术系的黄金时代。”

汪采白是歙县人,距离黄山很近,黄山理所当然就成为了他最好的写生之地。早在民国元年,汪采白就跟人进入黄山做过实地测量,这个活动历时三年之久,乃是由上海地产大亨程霖生出资赞助。这次活动虽然不是为了采风,但却让汪采白对黄山的山山水水变得更加了解。故而,他在民国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又两次进入黄山寻找创作灵感,而后将自己在黄山所创造的绘画,精选出36幅,交给上海华东照相平版印刷公司进行出版,此画集定名为《黄海卧游集》。

汪采白对黄山有着本能地偏爱,他在题画诗中明确地表达出黄山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绘画构思:“吾乡黄山,到处皆可入画,且奇致横生,超越常轨,迥非寻常山水所可比拟。能识其趣,画稿可无枯竭之患。”

虽然说汪采白此前也出版过自己的画集,但鲍义来认为《黄海卧游集》才是汪采白最重要的艺术展现。鲍在《汪采白传略》中写道:“汪采白早在1926年就出版过《采白画存》,但真正代表他风格的成熟之作是1936年出版的《黄海卧游集》。这时他已与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齐名,他的青绿山水画铺色明快,章法完整,层次丰富,不落前人旧套。他笔下的山石、松林、屋宇、野渡形真意切,得文人画之妙味。尤其是他的黄山图,堪继新一派,于300年来传其法乳。”

《九龙瀑》  选自《艺苑珍赏·汪采白》


对于《黄海卧游集》的出版,汪采白也很重视,因为他在该书出版前,分别请了许世英、胡光炜和胡适三位大家来给这本画集撰写序言。许世英在序言中评价汪采白的绘画风格:

采白之画,落笔沉着,而气息清新;布局灵警,而意境超远。耿介之性,冲淡之怀,固已见画如接其人。此册写黄山实景,一一逼真。余从事开发黄山,于兹二载。春秋佳日,不废登临。自从去国,无忘梦寐。展视此作,恍若置身三十六峰、云涛雪浪间,闻松声鹤唳,悠然忘其在万里外也。今采白年甫五十,所造已如此。他日当与二石瞿山并传。识者当知余言之非谬。

而胡适所写序言则称:

近人作山水画,多陈陈相因,其层峦迭峰,不是临摹旧本,即是闭门造山。汪采白先生此册,用青绿写他最熟悉的黄山山水,胆大而笔细,有剪裁而无夸张,是中国现代画史上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可见胡适很在意汪采白通过实地观察来进行创作,他反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不断临摹,而这也正是汪采白的绘画有着独立面目的主要原因。

从相应的记载来看,汪采白在其当世就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陈明哲的《汪采白研究》中录有汪的学生程应鸣所说的一段话:

当其每作画时,同人围案,有如逐鹿,皆志在必得。于是有换水者,有磨墨者,有牵纸者,有递烟者,有拂扇者,有叹赏者,有笑谑者。后必问所属,众皆自承不让。师则怡然不辩。盖不知鹿死谁手,陆有闲者多得焉。故当时以胡君植夫得最多。后竟有要求先落款而后作画者,如吃定心丸然。师胸有丘壑,而无城府,与人乐易,不为町畦。

由此可见,汪采白的绘画是何等之受欢迎。为了避免彼此间的争抢,竟然有人要求汪采白先在空白纸上题款,而后再开始创作。这样的场景想一想都令人觉得有趣。

《狮林精舍》山水册页  选自《艺苑珍赏·汪采白》


汪采白在绘画上的成就也影响到了他的家人,但不知什么原因,汪采白的几个儿子大多不幸。姚启安在《忆名画家汪采白》一文中说道:“采白先生有四子二女,由于上辈的教诲,子女都能继承绘事。大儿子汪勖予,擅绘花卉、鸟禽、山水,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1946年病故于杭州,惜早逝。次子克宽,画山水有才华,解放初期,病故于家乡。幼子承侃,已读到高中,1938年夏季,在家乡小河里游泳,不幸堕入水磨附近的漩涡中灭顶。采白先生老年殇子,悲痛异常。”

而汪采白本人也如前所言,竟然因为蚊虫叮咬为庸医所误,一代大画家,就这样的离世而去。他去世后,跟随在他身边的汪世清填了一首《高阳台》,该词的下阕为:

一针打下终天误,便身罹苦楚,枕伏缠绵。强压辛酸,忍听片语床前:来朝体健西征日,汝偕行,好执教鞭。最伤心,梦断渝州,永负遗言。

汪采白去世后的第三年,亲朋好友们将其葬在了渐江墓的附近,同时朋友们筹资建起了采白亭。郑韶九撰写了一篇《汪采白先生纪念亭记》,而后将此记刻石竖在亭内,可惜此碑在文革中被砸毁。好在该碑的文字流传了下来,郑韶九在此记中写道:

平生逸宕之气恒发为诗画,每多立理,得年五十有四,以俾于明遗僧渐江大师品节同、造诣同、际遇同、修短同,而四方会葬卜地西干亦无不同,抑何奇也。西干古名胜地,两代画人先后辉映,山川何幸,草木知名,是则朋好今日之来所以告慰先生者如是,若以先生素性恬澹,不求显赫,传与不传身后亦何极,于是因意造境,触景怀人,逸韵流风,渺不可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