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即便是“影响的他人”也是有限

 凌宗伟 2020-10-12


【异史氏曰】前天我跟一所学校一班管理者明确表示,尽管我认为“导学案”之类不过是备课的一个部分,但既然学校都将它视为“备课”我也不会反对,我们的目标就是如何将课备得更好,所以我还是建议既然选择了“导学案”,那是不是要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活动、作业等方面考虑进一步优化?也就是说是不是可以在如何教与如何指导和测量学生的学上多费点脑筋,而不是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让偷懒名正言顺?试问,现在的“导学案”有几个学科不是10篇课文,五位教师一个人准备两篇课文,其他八篇不需要准备而拿其他四位的直接到教室忽悠学生的?

还有,作业是不是要有明确的量与要不要作业本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改变没有课外作业与课外作业就是用同步练习册的普遍问题,作文要不要用作文本这些都应该是学校管理团队必须正视的常规管理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何谈质量提升?


目前教学管理的重心必须放在慢慢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习惯上,道娜·马尔科娃 安吉·麦克阿瑟在《协同的力量》中说:“这些习惯会让我们变迟钝,会限制我们的潜能。这些习惯带来了毫无挑战的舒适环境、毫无洞察力的安心状态以及毫无想象空间的确定态度。”“大多数分崩离析都是惯性思维带来的恶果。”“大多数瓦解都是惯性思维带来的恶果。”“大多数突破都是非惯性思维带来的益处。”

会后有个别同仁同我谈了他的观点,理科的作业就是放在“导学案”上的,不一定要作业本,作文写在印制的作文纸上也是方便的,我问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不会丢?他说夹得很好。于是我说那你同校长去说。作为顾问,我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思维共享的时代要求我们学习如何影响他人,而不是控制他人。”只要在共同目的下做些改善,那就应该放弃争辩,协同的力量才可以慢慢形成。在我看来,即便是“影响他人”也是有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