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向立宪还是走向共和?清朝最后十年,意见相左的两派为何携手?

 浩然文史 2020-10-12

清廷坐镇紫禁城的时间不多了

任谁也想不到,1898年还把百日维新定性为“反叛”的慈禧,竟会在短短几年后,也成了新政的发起者,在清王朝灭亡前最后十年的新政过程中,又以后五年的“预备立宪”最为关键。清政府尽管丧失了变法的最佳时期,但若能在这一场关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革中处理得当,并团结社会当中的立宪派力量,那么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几率并不算太大。但历史没有假设,革命党与立宪派最后联合起来,敲碎了清政府的天灵盖!

革命党人

一、维新与立宪

如果说“立宪派”的名头听起来有一些陌生,那么将其更换为“维新派”,则更为人所熟知,事实上,立宪派当中的大量成员,正是当年参与过百日维新,或是之后追随康梁的保皇会成员。他们当年发动戊戌变法的目的,就是将大清变革为君主立宪制政体,尽管以失败告终,但这始终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剧照

立宪派的另一脉主要力量,则是当时全国各地的士绅与商人,这两类人其实可以合称为“绅商”群体,但无论是绅还是商,他们都是接受过西学知识并拥有相当财富的社会“中产阶级”。如江浙一带的立宪派领导人张謇等,更是在官商两界通吃的重量级人物,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侯勇饰演的张謇

此外,清末进行了新式教育改革,无论是国内的新式学堂,还是大量的出国留学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十分具有时代性的西学知识,如立宪、共和、民主、自由、法制等,这些西方理念早已经刻入到他们的脑海之中。一批又一批新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或加入革命党,或成为立宪主义者,成为推动清政府变革的主力军之一。

清末留学生

二、革命党与立宪派之争

相较于立宪派,革命党的发展史可谓是家喻户晓,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与同盟会,以及章太炎、蔡元培等人组建的光复会等,成为革命党人的主要组织。可以说,革命党与立宪派之间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尽管二者曾在庚子事变前后有过合作,共同组建“自立军”,并在两广地区发动过武装反清斗争,但随着清政府新政的推行,立宪派逐渐向政府靠拢,革命党人则继续从事武装反清活动。

兴中会广州分会会址

孙中山曾将立宪派形容为“专尊满人而抑汉族的汉奸”,而在立宪派领袖梁启超看来,当时的立宪派有两大工作,一是与政府之间的交锋,二是与革命党的交锋,而对革命党之工作是比对付清政府还要重要的“第一义 ”,双方是“有彼则无我,有我则无彼”的关系。

双方互相仇视的原因十分简单,立宪派追求的乃是维持清政府统治之下的君主立宪制,皇帝还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只不过对其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进而像日本那般实现国家的富强。这显然与革命党人简单粗暴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宗旨相违背,所以在清末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革命党与立宪派之间是处于水火不容的状态。

兴中会的誓词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之后,其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成为与立宪派机关报《新民丛报》进行论战的重要媒介,双方通过报纸你来我往,互相叙述革命与立宪之间的优缺点。这场论战最终以梁启超停办《新民丛报》而结束。

尽管革命党在此次论战中取得上风,并使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但就国内情况来说,在清政府推行新政数年且发布“预备立宪”上谕之后,革命党人在国内的活动变得更加困难,立宪派实际上更符合多数人和平改革的心态。

《民报》

三、辛亥前后的立宪与革命

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一样,一个政府在长时间的惰政之后突然开启改革新政,若其不符合人们预期的状态,改革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反而比改革之前更令人难以接受。

清政府就是如此。宣布预备立宪之后,很多工作接连开展,比如1908年下令各省成立谘议局,1909年宣布成立中央的议政机构资政院,此外还建立新式学堂等。尽管清政府在国内获得了立宪派的支持,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运动也接连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革命党人就失去了机会,因此此时的清政府并不会按照立宪派人的想法活动。

资政院

尽管朝廷已经推行了诸多举措,但关乎君主立宪制度核心的“内阁”与“国会”,却始终没有推行!朝廷方面给出的理由是,这些核心举措要放到后面压轴,是“九年立宪计划”当中的最后环节。但立宪派不买这个账啊,认定朝廷在忽悠他们。

立宪派对朝廷的不信任,就像民众认为晚清“媚外”膝盖骨站不起来一样,不管政府是否真的媚外,“媚外”的帽子一旦被扣在政府身上,媚外与否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民众已经接受了政府“媚外”的印象。

政府接二连三的政策失误,加之迟迟不肯成立责任内阁,召开国会,使得本就对政府不太信任的立宪派彻底失望。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再一次的武装反清运动,在这一次武装运动当中,立宪派人没有站清政府一方,转而投向革命党人的怀抱,一时间,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瞬间将大清朝吞噬在熊熊烈火当中。

武昌起义

文史君说

清末十年当中,革命党、清政府与立宪派之间的三角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随着政府推行新政与宣布立宪,立宪派人向政府接近靠拢,另一方面革命党与立宪派之间大部分时间处在互相争斗敌视的状态当中。但当政府推行新政的措施不力,远远无法达到立宪派人的期望时,原本背道而驰的革命党和立宪派,反而握手言和,最终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彻底转向革命党,一道把大清送上了西天。

参考文献

郭绪印:《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史林》2012年第5期。

费志杰:《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争及近代尚武思潮》,《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