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毕宝魁的博客 92【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①,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②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寸颦眉黛③,柳拖烟堆鬓丝④,可喜杀睡足的西施⑤。 【注释】 ①五陵儿:汉朝五座皇帝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统称五陵。立陵时曾经将富豪子弟移居这里,其后“五陵儿”指富家子弟。 ②管弦触水:形容在湖面上演奏音乐,声音仿佛贴着水面流传。 ③寸颦眉黛:比喻远山如同美人皱眉。 ④烟堆鬓丝:比喻柳条如同美人两鬓的头发。 ⑤睡足的西施:刚刚睡足觉醒来的西施。 【译文】 在温煦的春风中,到处游荡着骑宝马良驹的贵族青年,西湖的三月正是艳阳高照的温暖天。悠扬的音乐演奏之声,那优美的旋律似乎铺设的到水面,然后向四方莺歌花放的热闹场所扩散。缺少文化修养不懂音乐的人不会到这里来,西湖就是适宜弦歌适宜饮酒适宜吟诵诗篇。那远处的春山小巧美丽超过西施颦眉的娇羞媚眼,那嫩嫩的柔软的柳条随风轻扬的样态,就像西施刚刚睡醒两鬓蓬松的美发翩翩,整个西湖简直就是刚刚睡醒的睡眼惺忪的西施一般。 【评析】 关于本曲创作的缘起以及用韵要求,马致远大约同时的散曲作家刘时中在[双调·水仙操并引]中说:“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玉局翁诗也。填词者窃其意,演作世所传唱水仙子四首。仍以西施二字为断章,盛行歌楼乐肆间。每恨其不能佳也。且意西湖西子,有秦无人之感。崧麓有樵者,闻而是之,即以春、夏、秋、冬赋四章,命之曰‘西湖四时渔歌’,其约,首句韵以‘儿’字,‘时’字为之次,‘西施’二字为句绝,然后一洗而空之。邀同赋,谨如约。”其中提到的“崧麓有樵者”就是卢疏斋,卢疏斋名卢挚。可知当时卢挚先创作《西湖四时渔歌》四首,并有一定的限韵要求。刘时中和马致远都响应并创作,这三组小令都保存下来了。本篇便是唱和四首中的“春”。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开篇两句描写西湖春天游人的富贵和豪奢,江山再美需要有人文的气象。富家子弟公主以及富翁富婆的参与给西湖增加许多风景。“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三句由大的场面的描写转向西湖水面上缓歌缦舞的渲染。“触”字极有韵味,因在湖上,故悠扬美妙的声音仿佛是沿着水面向四方传播一样,有润泽感。而“莺花市”三字概括力太强了,“莺”是黄莺,在春天歌唱,“花”概括指春天开放的百花,“市”则指一切有人活动的市井,鲜花在盛开,黄鹂在歌唱,人们在享受美丽的西湖春光。“山过寸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两句紧扣美人春睡来写,又紧扣西施来写,通过想象和比喻来表现西湖美景,风情旖旎。最后用“可喜杀睡足的西施”煞尾,即符合卢挚的要求,又把西湖比喻为刚刚睡醒的西施,真有无限的风流。春天乃一年中最富生机之季节,万象更新之时,如果说万物在经过冬眠的修整之后,生命又开始一个新的周期,那么春天不是正好刚刚醒来吗?而西湖已经被比喻为西子,不也正是“睡足的西施”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