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噩耗!谭元寿先生走了!京剧界痛失旗帜

 cxag 2020-10-12

文武兼备的谭派传——记著名京剧演员谭元寿

摘自《人民文学》杂志 1982年12期 

作者:吕国庆

正值霜秋红叶入晚霞的季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富英逝世五周年纪念演出在京举行。谭富英之子谭元寿演出了《定军山》《战太平》《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等具有代表性的谭派剧目。谭元寿的精采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包含着赞赏、鼓励和期望。有人说:“相传梁启超曾在谭鑫培的照片上题诗:“声名卅载轰如雷,尚有俊响吹埃”。我们在看了谭元寿演出后,深为谭门在八十多年之后俊响不绝而高兴。

家学渊源  基础扎实

谭元寿出身京剧世家。他是谭门第四代老生。他的曾祖父谭鑫培,是谭派艺术创始人,是京剧史上位才华出众、承前启后的表演艺术大师。祖父谭小培是民初谭派著名老生,并倾心栽培后代。父亲谭富英嗓音宏亮,扮相俊美、身段飘洒、做功真切,是谭派艺术富有成就的传人。谭元寿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受到京剧艺术熏陶。他从四岁就开始练功、学戏,不仅聆听祖父、父亲的教海,还得到舅父宋继亭的精心培育。

谭门三代人

谭小培先生(1883-1953)

谭富英先生(1906-1977)

谭元寿先生(1929-2020  )

谭元寿六岁时,第一次登台、他和祖父谭小培同演《汾河湾》。两个月后,在开明大戏院,谭元寿又同父亲合演了这出戏。

京剧《汾河湾》

当时,他既有家教,又可请先生,完全有条件在家学戏。但是,谭小培和谭富英为了把谭元寿培养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坚持把他送到京剧科班,接受严格的训练。

京剧《连环套》演出视频

一九三八年,十岁的谭元寿带艺投师,进了富连成科班。在科班谭元寿和其他人一样文武功都练,上下手全来,从跑龙套学起,到逐渐演配角、主角。他向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等老师学文戏,向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老师学武戏。一九四五年四月,谭元寿结束了七年科班生活。

谭富英先生为谭元寿先生说戏留影

谭元寿出科后,感到谭门继承谭派艺术的重担落在了自己肩上,所以依然刻苦练功,勤奋钻研。后来他由于嗓子倒仓,有一年多不能登台。他嗓音恢复后重新登台,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班社。

ー九四七年,十九岁的谭元寿和初登舞台的杜近芳,在北京长安戏院,首次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从此以后,谭元寿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继承谭派 文武不挡

谭元寿家学渊源,功底扎实,较好地继承了谭派艺术。

谭元寿先生《连环套》留影  饰演黄天霸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谭派代表剧日之一。谭元寿在排演这出戏时,谭富英对元寿说:“咱们演历史戏、哪朝哪代,你得心里有谱。看了历史书、才能了解戏里的人物性格,明白那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要不,能演好戏吗?”遵照父亲的教导,谭元寿反复阅读和研究了《三国演义》,能较深地理解并较好地在台上表现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空城计》中,他着力于诸葛亮听了“三报”之后的表演上,演得层次分明,细腻传神。探子头一报:“马谡、王平失守街亭。”这早已在诸葛亮意料之中,他只是冷冷一笑,语气平常地说:“再探!”二报:“司马懿带兵取西城。”诸葛亮虽故作镇定,但紧张的心情已从他说的“再探”二字中有所流露。三报:“司马懿大兵离西城不远。”此时,诸葛亮无法掩饰自已的吃惊,嗓音发地说:“再再再探!”司马懿进兵神速,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兵马调出,剩下老弱残兵,留守空城,如何是好?这时,谭元寿是这样表演的:他背对观众轻摇羽扇,以宁静反衬诸葛亮的内心紧张。接着,他猛转身,用一段节奏紧而语调稳的道白,表现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才思敏捷,随机应变的风度。

司马懿兵临城下,这时,诸葛亮有一段[西皮慢板],唱得缓慢,表演沉着,显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当诸葛亮斟了第二怀酒之后,司马懿唱“我本当领人马杀进城”此时,诸葛亮举酒杯,以扇遮挡,却不饮,两眼紧紧盯住司马懿。司马懿心虚地说出“杀不得”之后,诸葛亮这才感到胜利在望,将酒饮下。当二老军报“司马懿大兵倒退四十里”时,诸葛亮有一笑。虽然口中有笑声,脸上却没笑容,因为他既高兴,却又有些后怕。这些细节,谭元寿演得不瘟不火,十分传神。在这段戏中的念白准确清晰,唱腔疾缓得当,板槽稳而不乱,用字行腔,圆润大方,不失“谭派”的演唱特色。

谭元寿先生演出《定军山》视频

谭元寿继承前辈传统,还擅长演一些如《定军山》《战太平》等以老生应工的靠把戏。这些谭派代表剧目,不重猛翻爆打,讲究唱念和工架,歌舞并美,有声有色。《战太平》中花云被俘游街时,有段[西皮原板]转[快板]的唱段。谭元寿在这个唱段中表达了花云的忠烈气概和激昂情绪,具有谭派慷慨悲的特点。谭元寿演唱开头两句:“叹英雄失势入罗网,大将难免阵头亡!”“失势”和“阵头亡”几个字,喷口有力、感情强烈,当花云路见怀抱婴儿的夫人时,急中生智,一脚踢倒孙氏,叮嘱她快抱孩子逃走,想方设法到金陵搬救兵。这时,有一段[快板],既是花云对妻子的嘱托,又表达了他视死如归的决心。这段[快板],共有八句,唱得节奏快,吐字清,铿锵有力,字正腔圆,显示了谭派善唱字多腔少的[快板]的特长。从中也可以看出谭元寿吐字和用气的功力。

俗话说:“艺高不如德高。”谭富英是一位技艺精湛,艺德高尚的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这些对谭元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谭元寿先生为马连良先生配演《赵氏孤儿》留影

谭高英善于同别人合作,不以名演员自居,不争角色。谭元寿常说:“一个人唱不了八仙贺寿”。京剧是整体艺术,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要认真对待。”六十年代初,北京京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艺术片《秦香莲》,张君秋邀请谭元寿扮演韩琪。这个人物戏不多而且是他从来没演过的角色。但是,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并且表示要把这个配角演出特色来。他和张君秋一起反复研究“杀庙”一场,为韩琪增加了一段[原板]唱腔。他还在韩琪自刎身亡时,增加了“僵尸”动作。尽管韩琪的戏不多,经谭元寿认真表演,其善良、正直、刚烈的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征博采  不断进取

谭元寿对京剧表演艺术注意博采众长,不断进取,这也是继承了谭门先辈的优良传统。在谭元寿刚出科时,谭富英就対他说:“你先别忙着往谭派里去,要多锻炼。文戏武戏都要演”并且,多次对谭元寿说:“要多看戏,凡是老生的戏都要看,多学。”“店铺要有货,演员要有艺、艺多不压身。”

谭元寿先生《龙凤呈祥》留影饰演刘备

谭元寿自幼得到家传,同时,他还经常观看余叔岩、时慧宝、孟小冬、王又宸、言菊朋、王凤卿、马连良、奚啸伯、李盛藻等著名老生的演出。杨小楼、尚和玉、马德成、周瑞安等名演员的武戏,他也十分爱看。“四大名旦”的戏,他也看得不少。这些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表演,对谭元寿都有启发和教益。

但他最喜爱和敬慕的是李少春的表演艺术。李少春的戏,他几乎是凡戏必看,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谭元寿佩服李少春扎实的功底,并且立志要学文武兼备的戏路子。

谭元寿先生演出《打金砖》视频

1950年,谭元寿在天津中国大戏院首次演出《打金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打金砖》是当年李少春堪称一绝的保留剧目。该剧既有繁重的唱功,又有翻“吊毛”、走“硬儒尸”等高难动作,没有文武兼备的真本领是不敢问津的。《打金砖》中“上天台”的唱段,李少春演唱平腔较多,谭元寿结合自己高音较好的特长,扬长避短,把平腔改为高腔,显得更加高亢有力。剧中,刘秀上场时的[二黄原板],谭元寿唱得圆润、舒展、熨贴。接着,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孝三年改三月,孝三月改三日………”唱得声情并茂,行如流水、抑扬分明、委婉韵足,未死学李少春,而是发挥了“谭派”唱法的特点。

京剧《沙家浜》谭元寿先生饰演郭建光

自一九五八年以来,谭元寿还积极参加排演现代戏他参加排演了《智取威虎山》《草原烽火》《党的女儿》《节振国》《黎明河边》《芦荡火种》等现代戏。他排演现代戏时,注意深入生活和塑造人物、在突破和运用程式化的表演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素。排演现代戏,对于他在表演艺术上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谭富英逝世五周年的日子里,谭派传人云集北京。谭门第五代老生谭孝增也参加了纪念演出。谭元寿不仅把谭派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谭孝增,也传授给青年演员张学治、宋光明、徐尚斌等。他表示,要为更好地继承、发展谭派艺术,推动京艺术前进而继续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