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花入各眼的享受

 放羊路上的彦绫 2020-10-12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看完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书,在本书中的《消费=享受?》一文中开头他有这么一段话:“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么不享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享受就是好吃好喝地活着,好玩好乐地活着。但是周国平本书的定义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所以我很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苦行主义就不是享受的一种了?难道灵魂的享受不是享受,非得是肉体的享受才能算是享受吗?既然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那么,灵魂认可的享受,难道就不如肉体的享受了吗?

在文,周国平承认了一点: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的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怜悯和升华”的因素。

周国平一面讨厌苦行主义,一面讨厌肉体的享受,前后不一至的矛盾让我很困惑,当然,周国平是赞同灵魂享受的,而不是用钱买来的享受,这使我在看到他这一文的矛盾中得到了稍微的舒缓。

为了避免我的理解失误,我特意百度了下什么是苦行主义。在百度上众多的查找中,有这样一个解释比较完整:“总的说来,苦行主义的核心态度就是:自由只有回归自己的精神当中才能获得,而外界的一切的特殊存在都会影响到内心的平静,因此必须视之为“无物”,过一种禁欲的生活。”

这样的解释让我想到了印度的苦行僧人。这些苦行僧人以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极端修行方式来表达对信仰的执着: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酷热严寒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得到神谕与真经。

这些苦行僧人的苦行,只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小我,而我知道的有两位著名人物的苦行,却是为了成全更多的人。这两个人也与印度有关,一个是圣雄甘地,一个是特蕾莎嬷嬷。

圣雄甘地奉行的苦行僧式的个人克己生活制度包括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他一周中有一天不说话,用纺车纺纱,参与劳动。他的政治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让印度挣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最终的独立。

尽管在印度独立后,因为宗教教派的利益冲突,他死在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下,但是,他的伟大成就让整个世界都记住了他。

爱因斯坦这样评论甘地:“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地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他又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百度

另一位苦行主义者特蕾莎嬷嬷,这个一生致力于帮助穷人的嬷嬷去世时,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粗布纱丽。“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百度”

上帝有没有一直在她身边我不知道,她几十年如一日为穷人的奉献是不是苦闷我不知道,我看到的传记中并没有写出她经历的内心。但是,她一直要求追随她的人们要保持微笑,真诚的微笑才能让贫穷的人们在最窘迫时保持尊严,接受她们的帮助。

“特蕾莎修女充分明白到爱的真谛,用她坚毅的精神和信念,一生身体力行,把爱、希望及欢乐带给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特蕾莎嬷嬷的这样一件事:当媒体问她:“我们可能做什么促进世界和平?”她说:“回家和爱您的家庭。”

生活上的苦行没有磨灭她灵魂上的享受,这看上去似乎是上帝赋予她的,但我更认为,是她自己给予自己的。因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享受赠予他人爱的能力,这样的爱的灵魂享受无人可以给予。

无论是独自的苦行僧,还是对世人心怀大爱的苦行主义者,他们的灵魂享受确实与众不同,相对于建立在物质上肤浅的享受来说,他们是独特、充实而快乐的,因为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的灵魂。

二零一七年五月十八日

彦绫的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