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害怕被抛弃的成年人如何增加安全感?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我不爱他,甚至很嫌弃他,但是又不敢离开。我不知道一个人该怎么活……”小丽哭着对我说。
 
小丽从小父母离异,父亲不愿意管她。继父虐待她的时候,母亲为了维持婚姻,装作看不见。所以她一直有深深的被抛弃感。
 
她说:“从小,我就感觉自己是不被喜欢的。我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爱。我觉得自己一直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所以只要有人给我一点点温暖,我就会倾尽全力对他好,然后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我很想改变这个模式,但是我走不出来。我老公脾气不好,也不爱工作,我觉得对他的感情已经耗尽了,但是又离不开他……”
 
为了不被抛弃,小丽选择了无限度的隐忍。
 
有多少人像小丽一样,因为不敢面对一个人的生活,而选择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甚至选择一段具有伤害性的关系呢?这背后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们在小的时候,都会依赖于年长的成年个体(通常是父母)提供照顾和保护,因此幼年时期的关系模式,往往为我们今后的亲密关系奠定了一个原初模型。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了依恋理论——对孩子而言,重要的问题是:我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关注我吗?如果孩子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他们就会感到被爱、安全和自信,更愿意去探索和交际。

但是如果孩子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他们会体验到焦虑,会去搜寻甚至呼喊,直到重新建立与依恋对象的亲近,又或者直到精疲力尽。这样的精疲力尽,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孩子会感到绝望和抑郁。
 
许多在亲密关系中害怕被抛弃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存在着这样的不安全感:我不被接受,不值得被关注,如果我依恋的人离开,他将不会再回来。


在爱情中,他们也有一些典型的表现,比如:
 
很难信任他人,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
总是讨好和取悦他人,甚至不惜用性留住一段关系;
哪怕身处虐待性的情感关系中,也不愿意分开;
总在焦虑和抑郁状态之中,而且有强烈的分离焦虑;

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一旦出现在关系当中,就会引发我们许多自伤伤人的行为。有些人会不断地自我否认,总是和比自己差很多的伴侣在一起,又或者由于太过轻率地开始而被骗。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选择不投入,始终保持距离,甚至很难相处,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

 

如何疗愈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种恐惧往往属于过去,而并不属于当下。
 
弗洛伊德曾经提出,如果在孩童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他们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就会导致“固着”。

“固着”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产生固着的人会认为事情始终是过去的那个样子,无法正常地进入心理发展的后续阶段。


例如,一个孩子很小时,母亲或父亲确实离开过ta。但这种离开有可能是迫不得已的,比如他们要去工作养家,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且他们离开之后往往还会回来。但是孩子往往只会记下伤痛,而忘记那些温暖和陪伴——毕竟,记住伤痛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自保,更好地生存。因此,在孩子的世界里、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会认定自己就是被抛弃了,甚至认为父母根本不爱他们。
 
一旦孩子的感受固着在这里,当他们走入其他关系,也仍会感到自己永远都有可能被抛弃。然后,他们会被卡住,无法敞开去爱,甚至冰封自己——这样就不会再受伤了。
 
孩子沉浸在伤痛之中,并不会看到父母虽然白天在外面忙,但是心中一直装着他。又或许在人生的某一段时间里,父母有自己的苦衷,他们不得不先解决自己的问题,才导致自己被忽视……
 
这种被抛弃的恐惧,来自那个小时候的“我”,是一种幼年的认知、观点和感受。它与当下无关。

 
前面写到的小丽,渐渐明白了父母在他们的世界里确实也都有苦衷。
 
当她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她的父亲母亲始终都在,在她心里,在她的血液中,这份连结怎么也剪不断。父亲母亲给了自己生命,这已经是一份大礼,除此之外,他们也一直都在尽力而为,就忽然释然了。
 

当我们疗愈了过去的伤痛,尤其是我们与母亲之间的伤痛,许多恐惧便会自然化解。因为,母亲是生命的源头。与母亲的关系,是我们的第一段关系,也是我们一生中经历的,最亲密的关系。
 
家族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伯特·海灵格先生曾说:

“只要有某个时间造成了我们与母亲的分离——哪怕是很短的时间——痛苦都会留在我们的里面,并在余生萦绕于心。它会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闪回,在我们对彼此的共同期望里浮现。

它影响了爱的流动与敞开……我们心里想走向他人,正如经历分离痛苦之前,也想走向母亲;可是走向他人的每一步都会唤醒身体和灵魂深处的记忆,那种许久以前分离的痛苦。所以,哪怕心里深深地渴望走向他人,在现实中我们还是会退缩。我们在内心深处,成了对他人来说难以亲近的人。我们关闭了自己。”


海灵格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冥想,帮助我们化解这份冰冻的伤,带你走出被抛弃的恐惧:
 
“首先,我们回到内在,回到与母亲痛苦分离之前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与母亲很亲近,与她在一起感到很安全、很舒服、很放松。我们回到母亲的子宫里,跟她合一,跟她的血液、呼吸、心跳浑然一体,感受着她的期待、关心、恐惧、希望,以及准备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们生下来的意愿。
 
忽然间,她的子宫变得局促狭窄,尽管那是我们的家,现在也不得不出来了。在巨大的挤压下,在生与死的挣扎中——对我们和母亲都是如此,我们生到这世界上,见到第一缕阳光。
 
突然间,我们就在那儿了,置身另一个时空,但马上又回到母亲的臂弯里,聆听着她的心跳,紧贴着她的胸膛,吮吸着她的乳汁,在她的怀里沉沉睡去。然后是漫长而不间断的照顾,母亲或父亲日以继夜地看护我们,确保我们安然无恙。

当他们不在身边时,其他人例如奶奶、年长的姐姐或叔叔、阿姨会来照看我们,我们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这是一段多么丰盛、快乐的时光啊!
 
现在,让我们对这段时光完全地敞开,在心里给它们空间,感受自己在家中被亲人精心呵护、无比安全的感觉。心里带着这些幸福的体验,我们注视着母亲的眼睛,她现在站得离我们有一点距离。我们面对着她,感受经历了分离的痛苦之后,我们的内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回忆生命之初的欢乐时光吧!母亲给了我们深深的爱,日复一日,一次又次,我们发现自己一直想靠近的人,就是母亲啊。现在就鼓起勇气,朝向母亲移动那么一小步,跨越了分离伤痛的一小步。一旦成功地迈出这第一步,我们就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停下来,再度看着母亲的眼睛,一直看着,直到再次找到勇气和力量迈出下一步;然后,再一步,一步步地,继续靠近她,直到再次幸福地倒在她的臂弯里——我们终于回家了。
 
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现在转过身,去面对我们曾经抗拒过的人。尽管受到对方的吸引,却由于早年分离创伤的发作,我们终至掉头而去。
 
这些人里面包括人生伴侣,也包括那些我们会与之分享生命的人。
 
想象与他们隔着一段距离,站在我们面前。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想起回归母亲的路,尽管有种种使人退缩的恐惧、体验和感受,我们仍然勇敢地向前迈出一小步。

我们给予自己需要的时间,直到朝向他们的移动完成为止。”
 
请你耐心地做完这个冥想,我们将能够敞开自己,抚平创伤,不再被恐惧牵绊,也准备好迎接成熟、完整、幸福的人生。
 
恐惧就像黑暗,它只是爱的缺失。我们无法摆脱黑暗,除非把光带进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