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朵到底能不能掏?哪些情况下需要“采耳”?

 常笑健康 2020-10-12

最近,李大爷经常感到耳闷,听力也明显下降了,焦虑不安的他赶紧来到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接诊的医生听完李大爷的主诉后,仔细地帮他检查了耳朵,发现原来是耵聍在“作怪”,而且外耳道几乎被完全堵塞了——诊断为耵聍栓塞

医生在耳内窥镜下帮李大爷进行了外耳道清理,取出了栓塞的耵聍。李大爷顿感耳朵轻松了许多,耳闷的感觉也随之消失了,听声音也明显清晰了。李大爷顿时心情愉悦,焦虑的情绪一挥而去,连说“没想到小小的耳屎还会引起这样大的麻烦。”。

那么,耵聍到底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该不该自行掏耳朵或“采耳”?……下面,小编来一一为您解答!

Q
A
&

耵聍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作用?

耵聍是医学名称,俗称耳屎,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腺体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物质。

耵聍主要分为两类:

  • 一类是干性耵聍,中国人大多属于此类;

  • 一类是湿性耵聍,俗称油耳。

刚分泌出来的时候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具有润滑保湿的作用,防止耳道皮肤干裂。如果没有耵聍,耳道过于干燥,容易引起耳痒、皮肤烧灼感;耳屎的黏性还可以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阻挡水滴或小飞虫等,避免外来物直接刺激或破坏耳膜;耵聍里还含有溶菌酶,还有点弱弱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总之,耵聍一直都在默默无闻保护着我们的耳道。

Q
A
&

该不该自行掏耳朵或“采耳”?

耳道内的细胞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它们是可以迁移的。在耳道这个小小的“死胡同”,皮肤新陈代谢所脱落下来死细胞和腺体分泌物形成的耵聍,会随着迁移运动而被带向外耳道口。生活中像咀嚼和聊天这种能带动下巴运动的行为,也能促进这一过程。

新鲜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水份挥发后就会变干,随着我们人体的运动大部分就自行掉落到体外。所以说,一般正常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去掏耳朵,而且反复掏耳朵会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

自行掏耳朵或到公共场所“采耳”虽然让人感觉舒服,但是生活中掏耳朵的工具一般非常简陋,如火柴棒、挖耳勺、棉棒等,且不说火柴头和棉棒头可能会掉落耳道内,公共场所“采耳”小工具一般都不能做到消毒,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譬如:如果用了不洁的器具掏耳,有可能会引起外耳细菌感染,导致外耳道疖的发生;如果损伤到外耳道皮肤,会出现疼痛、出血,还可能继发外耳道炎或者真菌感染;更有甚者如果不慎损伤到鼓膜,会导致听力下降。

因此,平时是不建议大家自行掏耳朵或者“采耳”的。

Q
A
&

出现哪些情况要清除耳垢?

对于那些腺体分泌旺盛导致耵聍生成速度较快或因外耳道畸形狭窄、瘢痕等导致的排出通道受阻的人,耵聍一般难以自行排出

新鲜的耵聍干燥后如不能及时排出去,日积月累就会在耳道里堆积起来甚至完全阻塞耳道称为耵聍栓塞

若耵聍压迫鼓膜可引起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胀时可致完全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闷、耳鸣或听力骤降。这类人需要人为地清洁耳道,但也不可过于频繁,最好请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具来完成。

Q
A
&

儿童能掏耳吗?

有数据统计,儿童患外耳道感染,85%以上都有掏耳朵的习惯或直接因掏耳致伤而感染。

儿童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很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 毫米,如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

特别提醒:家长尽量不要给5岁以内的孩子掏耳朵,因为儿童的外耳道长度是成年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家长给孩子掏耳朵很容易伤害外耳道。如果孩子耳屎实在太多,应该到医院进行处理。

总之,没事别乱掏耳朵,如果耵聍多,出现症状时,尽量到医院找医生来处理。一般在耳镜或耳内镜的辅助下,可用镊子或耵聍钩取出;针对坚硬的耵聍,如无法用耵聍钩取出,需要用滴耳药软化耵聍,待软化后冲洗耳道或以吸引器吸出残余的软化耵聍;合并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聍。

【参考文献】

1.顾泽皓. 掏“耳屎”没那么简单[J]. 江苏卫生保健, 2017(2):48-48.

2.周志刚. 耳屎的益处[J]. 中学生, 2004(12):45-45.

常笑健康出品  转载请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