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黑父母这六年

 宋小君 2020-10-12

/ litsen  to  the  music /

· chapter 1 ·

高考状元王猛(化名)发万字长文,和父母决裂,拉黑父母六年,十二年不回家。

父母霸凌

英剧《黑镜》第四季《大天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母亲为了保护女儿从小就不受伤害,给女儿植入了芯片,从此可以控制女儿该看到的,还不该看到的。

女儿和以保护的名义控制女儿最终决裂的导火索是,青春期的女儿聚会一直没有回家,母亲很担心,通过ipad介入了女儿脑内的芯片,看到女儿正在和男朋友做爱……

最终,女儿受不了如此极端的干预和控制,情绪崩溃,打伤了母亲,离家出走。

王猛发万字长文和父母决裂,从2012年开始就拉黑父母,外出求学十二年不回家,恰恰也是因为父母的“保护”和“控制”。

我们讨论过校园霸凌,社会不公,却很少讨论父母对子女的霸凌。

尤其在中国。

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是,父母是不会伤害子女的,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好。

我们不会怀疑父母的动机,为人父母,动机总是好的,但是行为却未必是对的。

· chapter 2 ·

从王猛的控诉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和父母决裂的原因。

父母按照自己的喜好,包办儿子的一切。

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求学方向,选择专业。几乎每一次都是违背儿子的意愿,单方面替儿子做决定。

面对别人对儿子的取笑,父母不以为然,不替儿子说话。

父母给儿子的关爱方式是,找熟人照顾儿子,找同学问儿子的情况。

而这些在王猛看来,无异于找人监视他,控制他。

所以王猛一直在努力逃脱这种控制,选择出国留学。

从文章中可以模糊地看得出来,王猛内心敏感,脆弱,想得很多,情绪容易被影响。

而这些性格特质,王猛的父母显然是不够理解的。

父母和儿子之间,基本上没有过有效的沟通。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反应,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困惑:

说来说去,都是这么点小事儿,至于吗?

父母并没有走进王猛心里。

或者王猛拒绝父母走进自己的心里。

这导致很多原本只需要沟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最终变成了激烈的反应,甚至决裂。

用“父母霸凌“这个词儿,或许有些过分。

但其实,父母霸凌更可怕,因为这种霸凌往往是以爱的名义,父母对孩子的心灵伤害,他们是不自知的,甚至会觉得委屈,我们为儿女做了这么多,怎么最后落了个“父母皆祸害“的骂名呢。

· chapter 3 ·

儿女们在成长的初期,大部分事情都要依赖父母。

如果父母从小到大都不在意儿女的想法,会对儿女的性格形成,心智,造成很严重的影响,甚至带来缺陷。

这种缺陷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医生给王猛的诊断结果是“创伤性应激障碍”。

王猛拉黑父母,十二年不肯回家,对父母更多的是控诉,觉得自己现在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父母从小到大的极权、忽视造成的。

这封信,愤怒,困惑,无奈,甚至带着恨。

但拉黑,不回家,决裂,是改变这一切的方法吗?

这种破坏式的鱼死网破,既伤害父母,也折磨自己。

我们是旁观者,没法评判王猛和父母谁对谁错。

但我有一些真诚的建议。

想对父母说:

父母是孩子的权威,孩子一旦对父母提出意见,似乎就会被认为是反抗,是叛逆,是不可理喻。

我们都将为人父母,做父母不是做皇帝,孩子生下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为人父母只能给建议,给启发,不应该给决定。

有些话,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

“小孩子懂什么?”

小孩子内心更脆弱,更敏感,对心灵伤害的免疫力更差。

我现在都可以想起小时候被老师“伤害”得痛苦。

小学二年级,老师当着全班的面,选我当中队长,再给我戴上两道杠的瞬间,又反悔,宣称我小动作太多,不老实,把中队长给了别的同学。

小孩子很要面子的。

那一瞬间,我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

对老师来说,这么点小事儿,她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而对我来说,这是灵魂烫伤。

父母,老师,这些孩子们人生路上的导师,难道不应该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吗?

把孩子当成小孩子,是最可怕却又最深入人心的观念。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中国的家长习惯于嫌弃教育,吝啬于夸奖,好像夸孩子一句,就怕孩子骄傲。

所以从小到大,孩子们听到更多的不是“你是最棒的”,而是“别人可以你怎么不行”。

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嫌弃,不但不会起到激励作用,还会自暴自弃,从小就觉得我不如别人。

父母摧毁了小朋友的自信。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没有人怀疑父母的动机,但父母应该考虑这个“为你好”是不是适合孩子的,是不是孩子需要的。

不能每一次和孩子们有了冲突,就搬出这句话,用伦理压过道理。

给孩子们一次和自己平等对话的机会,给尊重和礼貌。

因为一旦孩子们发现和父母的对话,越来越不通畅,他们就会关闭这个通道,父母只会觉得孩子叛逆,不爱跟自己说话,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恶性循环。

尊重孩子的隐私。

给自己设立边界,不要轻易去看孩子的日记,去越过孩子们的心灵边界。

“别人怎么不这样?怎么就偏偏你这样?”

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

美国人喜欢对孩子说“you are special”,你跟别人不一样。

中国父母喜欢说,你怎么非要跟别人不一样呢?

出了事,不能先入为主,把责任都推给自己的孩子。

正因为我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我才更爱他,他如此不一样,我难道不应该珍惜这种不一样吗?

请别破坏孩子的不一样。

“用下命令代替商量”。

太强势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父亲太极权,儿子长大后要么同样极权,要么失去主见。

想对儿女说: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和父母顺畅沟通的渠道。

觉得父母烦,父母老土,父母用一套过时的理论,试图干预我们的人生。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父母只是因为时代局限,因为认知障碍,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和我们沟通,难道我们就放弃他们吗?

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像是他们教我们认字,使用工具一样,教会他们微信,网购,教会他们,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我们热衷于把父母拉下神坛,但请别把自己又放到神坛上去。

就在客厅沙发里,和父母之间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

因为我们之间的一切都源于爱。

父母会老去。

我们会长大。

他们的后半生可能会固执,自我,但并不是不可以被改变。

前提是,我们给他们改变的机会。

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工具,心态,理论,经验,教会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孩子。

拉黑父母太容易了,动动手指而已。

不回家太容易了,找个地方玩就行了。

但当我们抱怨父母对我们的灵魂烫伤时,难道也要反过来去烫伤他们的灵魂吗?

爸爸妈妈,希望你们理解我们。

正如我们努力去理解你们一样。

· End ·

『 文章精选 』

和初恋久别重逢,想起了点什么。

男朋友30岁了还没成绩,值得托付一生吗?

撩妹简史。

宋小君的新书你读了吗

现在正在打折

快下手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