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过318,险过丙察察,进藏第九线惊险诞生!

 户外探险杂志 2020-10-12

进藏第九线的勘路,一波三折。勘路原计划在4月,没想到疫情突袭全球,出发日期一再延迟……终于在5月中旬,7车22人来到了起点普鲁村。

除了高反,这次最大的困难是提前到来的雨水。大雨让这条路遍布塌方与巨大落石,队员一边走一边修路,预计两天的穿越整整耗了4天,4天折磨下来,我们疲惫憔悴、老了一圈……

阿什库勒盆地。

重走英雄古道

传统的6条进藏线路,按顺时针排,分别是G219新藏线、G109青藏线、G214北段唐蕃古道、G317川藏北线、G318川藏南线、G214南段滇藏线。

近几年来,又有两条进藏路线热闹起来,分别是丙察察(进藏第七线)、玉树—杂多—查吾拉山口—聂荣(进藏第八线)。

6条常规传统进藏线+2条非常规进藏线。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今年5月,我们勘探的路线为和田—克里雅山口—阿里,这条线路难度最高,被称为“进藏第九线”。万山之祖巍巍昆仑山横亘其中,清末《西藏志》描绘道:“其路冬夏不可行,困难异常。”

进藏第九线核心段为克里雅古道,这条古道从新疆于田县出发,翻越克里雅山口进入西藏羌塘藏北草原。在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的进军通道里,克里雅古道是距离最短、最艰险的一条。

古代通往西域的三条主要通道(克里阳、桑株、克里雅)与今新藏线。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俄、英、德、日等探险家试图穿越这条线。沿线海拔太高,加之险峻的高山峡谷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大多探险家无功而返,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橘瑞超,日本僧侣、探险家,年轻气盛的他在克里雅遭遇滑铁卢,险些丢了性命。

1950年8月1日,136人组成一支骑兵队,作为进藏先遣连从普鲁村出发,孤军挺进阿里。当时去阿里,只有从普鲁村一路向南的克里雅古道才有可能走通,而这条路,艰难不亚于长征。

这是一次艰难跋涉之旅——没有向导,没有敌人,没有行军路线,甚至没有道路。

孤军挺进阿里。图片来源/乌鲁木齐烈士陵园

先遣连45天跋涉600多公里,跨越冰封雪裹的昆仑山,克服雪盲、高原病的威胁,但更为艰难的还在后头。

在进入藏北无人区后,给养线被大雪阻断,整整240多天先遣连只能打猎自救,以兽肉为食,以兽皮为衣,燧石取火。

行进在昆仑山区。图片来源/《英雄先遣连》

最终以伤亡近一半的代价,先遣连才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了西藏阿里改则县境内的扎麻芒堡。

此后,为纪念这一铁血行动,克里雅古道有了一个传奇的名字——英雄古道。

射击训练。图片来源/《英雄先遣连》

如果不是沿线阿什库勒的一场火山爆发,今天的新藏公路将会是克里雅古道。随着新藏公路的开通,这条老线的作用被替代,也渐渐被人遗忘。

2007年,国内骑行先驱杜一从界山达坂出发,单人单车全自助穿越克里雅古道。

2008年,新疆登山探险家王铁男率“英雄古道探险队”翻越克里雅山口,这是1950年以来第一支成功穿越的探险队。队伍还开辟出一条徒步探险线路。

王铁男2008年带队重走古道。

克里雅古道渐受关注,成为户外、摩旅、自驾圈继四大无人区之后的又一探险天堂。

70年前,进藏先遣连成功穿越古道,完成前期进驻阿里侦察、设站的任务。70年后的今天,在和田文旅局的支持下,进藏第九线队伍以探线之名,追随先烈足迹,重走英雄之路,希望带出关于克里雅最新、最全面的资讯,让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走近它。

“进藏第九线”勘路队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先遣连进藏誓师大会原址留影。

修路进行时

5月19日,恰逢中国旅游日,勘线队员从各地来到和田市集结。首先展开了一次行前会议,这是自驾地理车队活动出发前的惯例。

自驾地理,是第一家自驾旅行的行为与地理学科结合的文旅平台。此次,自驾地理邀请了多位户外专家、中科院地理所学者参与勘路活动。

2020年5月20日~24日实测“进藏第九线”克里雅最新路况。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中午,7车22人出发前往起点普鲁村(后来1车1人中途因故退出,勘线队伍变成了6车21人)。普鲁村位于克里雅河中游,也是进藏第九线克里雅古道的起点。大队伍需要在这里休整,准备第二天的艰苦穿越。

进入普鲁村。

昆仑山区一直在下大雨,队伍进普鲁村时就发现非铺装路面都被冲坏了。我们当时就在担心:普鲁河谷路段的悬崖峭壁极易发生塌方、落石,而如果情况太严重,路面被完全覆盖,穿越将进行不下去。

果不其然,过了阿拉叫依古驿站,甫一进入普鲁河谷,车队在两公里开外就遇上落石和塌方。我们齐心协力干了两小时才把路障清理干净,其中一个边防兄弟还把手给弄伤了,幸好无大碍。

之前克里雅古道内有矿井,有工人维护路面,而今矿井封存,道路情况本就极端恶劣,连日频繁降雨,昆仑山浅山地带几乎每走一两公里就会有塌方、泥石流。

全员一边走一边修路,遇到落石:搬!遇到塌方:铲!队员们苦不堪言,穿越计划全被打乱了。

车队通过这片软土地带耗了4个小时。

勤劳的搬运工。

晚上7点队伍才抵达2号卡子(矿山遗址),只能就地安营扎寨。

虽然身处无人区,但队友唐老鸭带来的露营装备让我们豪气了一把:20平方米、抗风性能非常好的充气棉帐、全套的厨房设备,还有一台可供烧饭、取暖、照明的发电机!

搭建好充气棉帐,晚上唐老鸭为大家做了一顿重庆火锅,有牛肉、羊肉、午餐肉、青菜、冬瓜、淮山片……荒山野岭,一顿热腾腾的火锅,妥妥地安抚了大家白天疲惫的身心。

在充气棉帐里吃火锅。

吃饱喝足后,晚上一部分人睡大帐,一部分人睡小帐篷,营地海拔3300米,最低温度5℃,大家伙迎来进藏第九线第一个露营的夜晚。

穿越被迫暂停

早餐后收拾营地出发,沿普鲁河谷继续往上走,路上落石依旧很多,还能看见一台5年前被落石砸得稀巴烂的陆巡,看得人心惊胆战。

当大家小心翼翼地爬上几处盘山路后,发现白达坂不远处有近20米的山石滑坡,把路结结实实给堵住了,靠人力无法清理通过。车队只能退回安全地扎营,派2车6人原路返回普鲁村,协调外援装载机进来开路。

正好当天是唐老鸭生日,等着也是等着,中午留守队员们一起烤肉,晚上寿星公给做了三个炒菜和米饭,一起度过了美好时光。

晚上八点半,经和田地区文旅局梁科长多方沟通,从于田县协调到一台装载机,11点,装载机到达路障处,维吾尔族师傅们连夜施工,终于在凌晨6点左右为我们清除了障碍。

装载机到达路障处。

虚惊一场

穿越第三天,为安全起见,4辆车先行探路,如果还需要装载机清障就继续保障,幸好前车走出了白达坂也没有遇上大的险情路障。

离开苏巴什(普鲁河的源头),海拔逐渐上升,车队开始沿河道不断地急剧上坡。算下来,穿越普鲁河谷,一共要过18次河。

雨季穿越最好选择在上午走,因为一到下午,气温上升,山川上的冰雪融化,水位水量急剧上升,车辆就很难顺利渡过了。

过普鲁河。

从苏巴什到古道最重要的坐标点硫磺达坂(5186米)途中,由于正处于两大地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带,这里的山体非常松垮。

在河谷里上山下坡时,基本都走在碎石路面上,特别是被雨水冲刷后,落石非常多。

沿途石头有的太大、有的太锋利,团队派出王铁男和老迈狼所在的两台车作为先导车探路,不时需要人为搬移石头。

众人下车清理落石。

山里伸出一道冰舌,牧马人经过时栽了跟头。

过冰舌继续往前没多久,就看到一个废弃的房子,那就是废弃的矿点,左边的山下面隐约能看到一些用石头堆砌的简易房子,那是1951年筑路大军盖的临时指挥所(或者叫工作区)。

在这里有段分岔路口,左边是当年解放军修的路,听说已经废弃了,右边则是为开矿而修的,路况相对更好些,能看到路基。

我们走在这条路上,速度终于可以加快了。在走过了一片河床开阔的谷地后,没多久就抵达硫磺达坂。

硫磺达坂

硫磺达坂表土呈黄色,由苏巴什附近火山喷发时带出的硫磺形成,特别壮观。

硫磺达坂的路很特别,修在山脊上,而非盘旋而上,在这里爬坡,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山脊上的路。

一台6.2排量的猛禽冲向山顶,在离山顶大概几百米的地方突然冒烟。

原来是水温过高把防冻液喷了出来,大家虚惊一场,经唐老鸭简单处理,加注防冻液后恢复正常。可见,冲硫磺达坂对车和驾驶习惯的挑战非常大。

接受检查的猛禽。

最危险地带

车队过硫磺达坂后,进入阿什库勒盆地。这是一个非常开阔、美丽的盆地,周围被雪山包围,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有色格孜库勒、阿什库勒、马鲁克库勒3个美丽的湖泊。

阿什库勒湖。

结冰的色格孜库勒湖。

盆地还有亚洲一号火山口等几个非常显眼的火山口,其中两个比较大的火山口人是可以爬上去的。

亚洲一号火山口是亚洲最年轻的火山口之一,直径1公里左右,目测深度40~50米,低头俯瞰,特别震撼。火山周边遍布黑色和红色火山石,火山石密度非常低,拿在手上跟海绵一样,非常轻。

亚洲一号火山,也叫阿什库勒火山。

车队继续前行,翻过脱破拉嘎特达坂(5050米),到达阿克苏卡子遗址(4900米)。

那是筑路人当年留下的窝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房屋早已面目全非,仅存残缺的墙壁,对我们来说,是个非常适合的扎营地。

阿克苏卡子。

这一晚,大家都睡得不好,一早起来都头昏脑涨。不只是因为海拔太高,主要是太冷了,凌晨1点还下了场风雪,最低温度零下12℃,所有人都被冷醒了好几回。

醒来后,一片白雪世界。

早上离开阿克苏卡子,没多久就遇上了冰河床,覆盖在两山之间的路上,长度超过5公里,而整个河道没结冰之处就是密密麻麻的烂石滩。

冰河床。

车队经由河道沿冰面边上小心翼翼地通过,队友李哥的霸道左后轮被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割破了,好在口子并不大,戳了4根牛筋补上,继续前行。

布满鹅卵石的河道。

补胎。

攀爬阿特塔木达坂的路况非常糟糕,越往上爬,峡谷越窄,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就越大、越密集,所以车队走得很慢,平均时速大概只有5~10公里,就这样走了十几公里后,沿途的土质开始泛着红色。

红土达坂路况。

阿特塔木达坂又叫红土达坂,海拔5500米,是克里雅古道上最高的点,因整个山体呈红色而得名。

红土达坂也是整条线上最危险的地带,1.5公里的急速下坡毛路,相对高差足有476米,有人把它称之为“三阶平台”。

这是当年开矿的人随便刨出来的路,年久失修,加上红土的黏性较大,雨雪融化后就特别滑。

车辆下坡时大都不受控,只能大概看准了一个方向,然后点着刹车又不敢急刹,因为如果踩死了,车辆很可能就要翻车了。

好在专家组里的“沙漠之王”热杰甫对这条路很熟悉,在他的带领下,6台车都有惊无险地滑到了山底。而当我们回望这条路时,不禁深深感叹:下山尚且如此,如果从西藏方向反穿克里雅,上坡则会更难。

2018年3月,老男孩车队由南向北反穿克里雅,爬上红土达坂这个“三阶平台”。(视频已获授权)

狂奔克里雅山口

红土达坂海拔很高,风景也很美,美得极致,达坂之下就是海拔4950米的克里雅河谷,那里有一片非常开阔的高原草场。

车队继续前行,来到了与红土达坂差不多高的乌拉英可尔达坂(5491米)后,有的车辆动力已经大大衰减,只能先使用低速四驱,稍微喘口气后再换回高速四驱。

翻过达坂后,遇上一条堆着大块鹅卵石的河,我们的保障车坦途在过河道时被翻起来的鹅卵石打到后桥的牙包,当场漏油。

坦途漏油处。

把坦途的漏油情况处理好后,天色已经不早了,因为我们在前面的塌方路段耽搁了两天的时间,大家都没有选择就此停下来。

过完河道,就进入一个宽阔、一马平川的地带,走着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雪,触目所及,大雪茫茫,云层压得很低,赶路的队员只能在心里祈祷老天不要再让车队出状况了。

这时队员有没有高反都顾不上了,只能依循前人探过的轨迹方向,一直往前冲——大概就是朝南偏西一点的方向。下午4点,队伍抵达克里雅山口,遗憾的是由于下雪,都没能看清克里雅河源头克里雅冰川的真容。

克里雅山口。

翻过克里雅山口,也就意味着这次勘线任务最艰难的部分已经完成了。

一进入羌塘无人区,山体变得平坦,地势地貌与前面的截然不同。羌塘大草原非常壮美,邦达措的水呈天蓝色,犹如天幕下一粒巨大的蓝钻,湖边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等高原精灵成群结队。媒体车还遇到了一头个子很高大的独狼。

车队沿着牧民走的简易道路,一路向兽形湖行驶,到达兽形湖检查站,经简单的报备后,一路行驶至松西达坂上219国道,继续行驶130公里,最终到达多玛乡已经是晚上10点。

牧民走的简易道路。

让人暖心的是,阿里地区文旅局和日土县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等候我们的到来,为我们献上哈达。

就这样,360公里的穿越路,原本计划两天完成,车队6车21人灰头土脸走了4天,在一阵庆祝声中,正式结束了进藏第九线克里雅古道的勘路。

“进藏第九线”克里雅古道勘线队员于多玛乡留影。

注意事项

1.医疗保障:抗高反的药、氧气瓶。

2.克里雅古道全程没有信号,所以最好有一部卫星电话

3.燃油要带足,穿越古道的过程很耗油,大约是平时的2倍左右;同时,尽量使用AT胎;携带急用补胎工具,如牛筋条、打气泵;检查胎压。

“进藏第九线”克里雅环线手绘地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4.露营睡袋要选择能抵御零下20℃的严寒。

5.最好自己带水进去,冰雪融水煮熟了也要尽量少饮用,因为全线植被少,没有植被过滤,水中的矿物质过高,重金属含量过多,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

6.穿越前要提前办理好新疆和田地区及西藏阿里地区的行手续,方可以通行,否则在经过兽形湖检查站时会被 扣车、罚款。

7.要在窗口期进行穿越,最好是6~9月及10月上旬,冬季达坂结冰,4月开春,冰雪开始融化。

8.最好不要单人单车,最少3辆车以上。


“进藏第九线”克里雅纪录片上集。

“进藏第九线”克里雅纪录片下集。

讲述者|老迈狼 唐老鸭

编辑|婉莹

摄影北平赵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