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的经济半年报显示,我国就业总体平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在《中国经济大讲堂》的演讲中,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指出,中国能够解决近8亿人的就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尽管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总量压力依旧,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8月1日21:48,CCTV-2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为您深度解读《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开拓就业新机遇?》。 莫荣,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他,深耕就业问题三十余年,致力于劳动就业、职业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劳动保障等理论政策问题的研究。他率先提出建立“失业预警系统”的建议,是我国“新时期就业方针”的主笔,中国第一部就业白皮书《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的作者和发布人,参与了“八五”到“十二五”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研究和起草工作。 我们公布就业数据和实际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可能大家好像觉得不太一样,我们讲我们还实现了充分的就业,但是我们个人找工作的时候,好像还是蛮困难的。 对于就业形势的认识非常有意思,有的学者讲我们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就业主要矛盾似乎发生了变化。从2013年开始,我们16岁到59的岁劳动年龄人口有些许下降,所以有学者就认为我们现在就业问题比较好了,因为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大家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好像不是这样的,我们感受到了就业问题,总量问题依然很大。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16岁就业?刚才这个女同学说我要上到博士,我上到高中是18岁,大学是24岁,研究生25岁,博士起码到28岁才能毕业,它总体把劳动力年龄人口往后推了。所以我们在研究就业问题的时候,我们仔细算了,把每年初中、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生我们算劳动力供给,我们按照这个数字来算,我们就看我们每年还要安排多少的劳动力,最后我们得出的数据是每年大约1500万,有的时候高一点,甚至还要到1600万,低也低不了多少,大约平均下来就是1500万。这个数字跟过去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中央对这个问题定义叫做总量压力依旧,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 我们在中国讲1500万,我们没有感受,1500万太平常了,北京3000万人。但是像英国这个国家,大概是6300万人,它的就业劳动者就是三千二、三百万人,我们1500万人大约相当于它的一半的劳动力。 我在1995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当时在牛津大学,我的导师后来当了经济系的主任,他就请我到他们学院吃饭。坐在我对面一个女教授问了一句,说莫先生,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当时我其实挺不高兴的,说我到了英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福尔摩斯伦敦的住址,我说我们去看了看,找了找,我说我也去丘吉尔庄园去看看。我们对英国很多文化历史,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对中国多少人他们都不知道。后来我跟他们讲了,我说中国12亿人。结果女教授的反应是天哪,怎么会12亿人?我们才6000万人,你12亿人是我们的多少倍?20倍,所以我们这个数字极其庞大,我们能够解决中国接近8亿人的就业,这也是想不到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总量压力我们真的一直是把它放在心上的。 中国经济大讲堂 编 辑:巨颖 李晓乐(实习) |
|